履带竞速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945年苏联红军坦克碾碎了德军在柏林的最后防线时,柏林周边虎视眈眈的美、英坦克其实就已经把炮口对准了苏联。从易北河畔的弹冠相庆到两强冷战,一切都转换得那样迅速。苏、美以T-34和M4为基础发力,在40多年里,掀起了T-54/55、T-62、T-64、T-72、T-80与M47、M48、M60、M1、M1A1坦克竞速的陆地狂飙。
  T-34与M4新一场“T-34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T-34和M4坦克以火力、机动和防护能力成为欧洲平原的主人,战火平息后开始的冷战中自然也就成为对手。T-34坦克承担了美苏坦克对抗前奏中第一次出场的苏联选手,并取得了优势。
  T-34是苏联于1940年生产的中型坦克,生产数量达到了8万辆,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T-34坦克样车尚未完成之前,苏联高层就决定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2辆T-34在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拉力赛”般的行驶试验中,给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T-34坦克1941年6月22日在自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抗衡的坦克,形成了当时著名的“T-34危机”。
  T-34车身采用革命性的倾斜装甲,正面装甲为32°的斜角,侧面为49°。炮塔是铸造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T-34的正面投影几乎相当于一个直角三角形,炮弹击中后容易“跳弹”,防护能力十分优异。1941年德国坦克配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T-34坦克的正面装甲。T-34一开始装备了一门76毫米加农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85毫米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能在500米距离上击穿69毫米厚的均质钢板,当时没有一种德国坦克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因此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总生产量接近5万辆。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3式75毫米火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与T-34坦克相比,M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美军。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的主力型号。M4坦克可靠性高,易于维护,炮塔是二战所有坦克中转动最快的,转动一周不足10秒钟。M4还是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它的主要缺点是防护能力不足。其汽油发动机极易在中弹后起火,难怪美军把名牌打火机“郎森”的名号给了它,因为它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虽然大战后期的M4A3配备了76毫米主炮,但与苏联T-34/85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美苏坦克竞赛的基础看,二战中以陆战为主的苏联明显占据优势,而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尺寸设计的M4坦克,虽然便于远洋运输,但坦克综合能力也打了一定折扣。
  T-54/55对M47/48 下风的“巴顿”
  上世纪50到60年代,苏联在成功研制并大量装备T-34坦克的基础上,并没有停止新型坦克的研制。在二战结束前苏联成功试制了T-44型坦克,为了适应战后军事的需要,苏联军方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其中T-54坦克是T-44-100型试验车的最终改造定型,1945年正式命名为T-54坦克。从1950年开始,苏联大量生产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T-54/55坦克并装备一线部队。美国的反应明显迟了一步,新研制的M46坦克仍然按部就班,装甲部队的主力依然是1万辆二战期间的M4“谢尔曼”坦克。而苏联的T-54/55坦克则在3万辆以上。美国的军事优势已被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坦克性能和数量出现失衡。
  T-54战斗全重36吨,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为提高防护能力,其铸造炮塔设计了理想的防弹外形,车体低矮,还采用了倾角装甲。T-55坦克于1961年11月在红场阅兵时第一次出现,与T-54相比,主要换装了B-55发动机,改进了传动装置、集体式三防装置、发动机起动方式和炮塔通风装置,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加大了弹药基数。T-54/55坦克因低廉的成本和坚固耐用,深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军队的喜爱。从中东的沙漠到越南的雨林,从东非的草原到阿富汗的山地,都有T-54/55坦克参与拼杀。即使最近的利比亚战场,依旧能够找到这种世纪坦克的身影。
  二战结束后,面对苏军强大的装甲力量,美国决定研制T41轻型坦克、T42中型坦克和T43重型坦克,同时对M26坦克进行改进。1948年7月30日,美国把改进的M26“潘兴”坦克改称为M46“巴顿”坦克。1950年8月用M46坦克装备南朝鲜陆军,但与苏制T-34坦克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由于T42坦克试验结果不尽人意,临时决定把装有90毫米火炮的T42坦克炮塔安装在M46坦克底盘上,并改称M46A1。M46A1在改进了车体前部装甲,并取消了驾驶员和航向机枪手间的风扇后,称为M47坦克,又称“巴顿”1型坦克。由于当时M47还存在测距仪性能不可靠等许多问题,只能边生产边修改,进度十分缓慢,到M47坦克出厂时,朝鲜战争已告结束。该坦克生产总数达8676辆。M47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90毫米口径火炮,采用立楔式炮门,炮口装有T形或圆筒形消焰器。坦克装甲厚度最大为115毫米。1953年4月,M48“巴顿”坦克开始装备,各车型生产持续到1959年,生产量超过11万辆。M48主要包括M48、M48C、M48A1、M48A2、M48A2C等型号。M48系列坦克主要武器都采用一门90毫米坦克炮,战斗全重为47吨。据称,如果战术使用正确,M48坦克可以对付苏制T-54/55。
  中国于50年代末引进T-54后改称59式中型坦克,与同代的美国M48、英国“百人队长”、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59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在火力上,59坦克采用100毫米主炮,而美国M48是90毫米。在机动能力方面,59坦克最大行程为440千米,而M48的最大行程只有短短的113千米。防护能力方面,59坦克最大装甲厚度200毫米,M48只有120毫米。59坦克在三项指标中均占优势。中国引进的T-54对M48已经占据优势,在原产地苏联,T-54/55的改进效果就更加显著。在战后首轮的坦克竞争中,美国坦克在综合能力、装备时间和装备数量上明显处于下风。
  T-62对M60 逐步的接近
  继T-54/55后,苏联又于50年代末发展了新一代T-62坦克。T-62坦克1962年定型,1964年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1965年5月首次出现在红场阅兵行列中。T-62虽然高出T-55一代,但除了改装115毫米滑膛炮外,技术上的突破几乎乏善可陈,总体布局、装甲防护、动力技术基本是在T-55基础上的修修补补。T-62战斗全重为37.5吨,单位功率11.4千瓦/吨。配备的滑膛炮为双向稳定,膛压高,初速大,能够发射多种弹药。配备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重20.95千克,初速1600米/秒,直射距离1700米,可以充分发挥穿甲弹的作用。115毫米滑膛坦克炮在T-62上的使用,开创了现代坦克的先河。在装甲防护方面,T-62的车体装甲厚度与T-55基本相同。为了减轻车重,车体一些部位的装甲厚度有所减薄,同时采取特殊的冲压筋或加强筋等措施来提高刚度。炮塔为整体铸造结构,防护外形好,防护力较T-55略有增加。T-62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T-72投产时为止,共计生产约2万辆。T-62坦克大量用于1973年中东战争,在实战中暴露出射击速度慢、火炮俯角小、115毫米滑膛炮及其火控系统不如以色列坦克的105毫米线膛炮等缺点和问题。
  美国M60坦克是在M48A2基础上,1956年开始研制,1959年3月定型,1960年装备。与M48A2相比,M60主要换装了新的105毫米火炮、改进型火控系统和柴油机等,火力得到了加强,最大行程大为提高。M60A1是该坦克的第一种改进型,底盘与M60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尖鼻状新炮塔,后来又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和潜渡设备等,1962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1974年又增加了乘员被动式夜视装置,具有了夜间作战能力。坦克战斗全重45-48吨,车身高大,单位功率仅11.1~10.5千瓦/吨,坦克发动机功率不足,且加速性差。
  为对抗T-62坦克,美国1964年开始在M60A1的基础上研制M60A2,主要是改装了新的炮塔和152毫米口径两用炮,1966年底开始生产,共制造了526辆。但由于两用炮及其火控系统相当复杂,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因而大都被库存。M60A2坦克的152毫米火炮/导弹两用炮,可发射红外制导的MGM-51A“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和多种152毫米普通炮弹,并配备了不同的火控系统。车载弹药基数46发,包括13枚“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导弹全重26.7千克,全长1.155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空心装药战斗部,对付运动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为2500米。炮射导弹大幅度提高了坦克的火力,但存在造价昂贵、故障频繁、维修复杂、可靠性很差等缺点。
  “3T”对M1系列 “艾布拉姆斯”的全面超越
  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井喷般地同时研制、生产、装备了三种坦克,形成了“3T”围攻美国的态势。但数量优势与美国系列化改进的撞击结果,让T系列明显处于下风。
  神秘的T-64 1960年T-62坦克投产后,苏联就已经开始了新一代坦克的研发。到60年代中后期,美国方面有关苏军新型坦克的报告层出不穷。1970年3月,西方情报人员获得了白俄罗斯军区举行的“德维纳”演习的照片,其中赫然出现了一种完全陌生的坦克。该坦克外形紧凑而布局均衡,北约称之为M1970。这种坦克就是苏联第三代坦克T-64的早期型。此后,T-64又得到了不断改进,到1982年T-64坦克停产时,各型T-64共生产了14495辆,其中绝大多数为T-64B。T-64坦克系列全部装备苏军装甲集群,没有1辆外销。
  T-64A装有1门2A26式125毫米火炮,能够发射3种炮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60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为2100米;尾翼稳定榴弹重23千克,最大直接瞄准距离为2300米,最大间接瞄准距离为9400米;空心装药破甲弹初速为900米/秒。1972年,莫洛佐夫设计局对T-64A进行重大改进,在改进中除增强装甲防护能力外,还加装了炮射导弹系统,这种改型被命名为T-64B,1976年装备部队。T-64B通过125毫米火炮发射的AT-8“鸣禽”反坦克导弹有效射程为3000-4000米,破甲厚度为600-650毫米。T-64战斗全重38-42吨,单位功率13.1-14.5千瓦/吨,机动能力十分优异。在外形设计上,T-64延续了传统的防弹外形,采用了既小又矮的炮塔,坦克的高度比T-62坦克还要低,火线高度下降110毫米。T-64车首复合装甲由外至内分别为锻压钢板、陶瓷材料、高硬度锻压钢板、玻璃纤维、陶瓷材料和防中子衬层,除首上装甲采用了复合装甲外,车体其它部分均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首上装甲板上还有3-4条钢质加强筋,具有防弹和登车防滑作用。T-64的炮塔是整体铸造加顶部焊接结构,并列机枪射孔附近的炮塔壁厚约为400毫米,主炮两侧的间隙装甲中填有填料,顶装甲板厚度约为40-80毫米不等,炮塔侧面装甲厚120毫米,后部装甲厚90毫米。T-64B除采用新型复合装甲外,还在车体前上装甲部位、侧面裙板和炮塔的正面、侧面和顶部等部位,装有111块反应式装甲。
  此时,北约回过头来清点自己的装甲部队,竟然找不出能够与之抗衡的坦克。不管是美国的M60,还是西德陆军的“豹”1,均无法应付来自东方的挑战。一时间,恐慌笼罩了北约装甲部队,美国被这款设计新颖的主战坦克深深地震撼了。
  从1971年开始,苏联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一些关于T-72主战坦克的资料和照片,这使北约情报机构错误地做出了“M1970为T-72坦克早期型”的判断。到1973年,T-72批量装备部队后,苏联的多种传媒开始对其性能进行大肆渲染,或真或假的消息不时地敲击着北约装甲部队原本已经脆弱的神经。1976年,大批T-64A突然源源不断地出现在驻东德的苏联精锐重装集群中,北约才明白T-64才是苏军真正的王牌坦克,而翻遍自己的所有情报,却没有多少相关详细资料,直至苏军坦克军官斯维洛夫(化名)叛逃西方后,北约才对T-64的大概情况有所了解。在西德的“豹”2坦克在1979年服役之前,驻东德的苏军重装集群紧握着T-64这把锋利的尖刀,在北约装甲部队面前晃来晃去。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T-64虽然没有得到实战的检验,却以强劲的气势压得北约坦克几乎抬不起头。
  便宜的T-72 由于T-64包含了苏联太多的先进坦克技术,单价在70年代就达到了300万美元,再加上T-64在很长时间内扮演的是一个技术验证的角色,决定这个坦克只能在苏联使用,所有的T-64坦克全部在苏军精锐一线坦克部队服役。为了进一步提高坦克数量并且降低单车成本,苏联利用T-64的某些技术发展了T-72主战坦克。T-72于1971年投产,1973年起大量装备部队。T-72的主要武器是1门2A46式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身管长为口径的48倍,可发射3种分装式炮弹。其穿甲弹最大有效射程2120米,初速1800米/秒,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为400毫米;破甲弹初速为900米/秒,最大直射 距离4000米,破甲厚度为475毫米;榴弹初速为84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9400米。坦克车体除在非重点部位采用均质装甲外,在车体前上部分采用了复合装甲。前上装甲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2°,由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分别为80毫米和20毫米的均质钢板,中间层是100毫米厚的非金属材料。炮塔为铸钢件,各部位厚度不等,正面最厚。坦克的驾驶舱和战斗舱装有含铅有机材料制成的衬层,厚度为20-30毫米,具有防辐射和防中子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减弱内层装甲破片飞溅造成的二次杀伤。T-72最为人所知的缺陷是自动装弹机的炮弹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圆形转盘中,当这里面的弹药被引爆后往往造成炮塔身首异处。其另一个缺陷是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
  T-72不但取代了T-54/55,更弥补了T-64和T-80之类高性能坦克数量的不足,使苏联装甲部队在整个冷战期间维持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升级的T-80 T-80(题图)是以T-64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从8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到1987年约有2200辆装备部队。其主要武器是1门与T-72坦克相同的2A46式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既可以发射炮弹,也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该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均采用分装式弹药,用自动装弹机装弹。部分T-80坦克装备有用125毫米火炮发射的AT-8“鸣禽”反坦克导弹。T-80的火控系统比T-64有所改进,主要装有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等先进的火控设备。与T-64最大的区别是T-80采用了新型燃气轮机,额定功率约为724千瓦,是采用燃气轮机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其改进型T-80U采用了功率更大的GDT-1100燃气轮机,战斗全重46吨的坦克单位功率为17.4千瓦/吨,机动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冷静的M1 面对T-64/72/80的围攻,美国于1972年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当前和今后的军事需求,并以超越“3T”为目标,提出了新一代坦克的具体战技术指标。特别调查小组对新一代主战坦克提出了三项要求:总重量在55吨以下,使用目前的105毫米坦克炮,具有高速机动能力。随后,美国开始了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研制工作。1976年,第一辆试验车XM1问世,第一辆M1坦克在1978年制造完毕,1982年第一辆标准型M1驶下生产线,第一辆M1A1和M1A2分别于1985和1986年出厂。
  由于各种性能都不佳,特别是105毫米线膛炮的效能远比想像的差,M1甚至一直成为被嘲笑的对象。IPM1坦克,即M1增强版,从1984年开始生产。IPM1是利用M1A1研究计划的成果提升M1坦克的一个过渡型号。这些改进包括增强的悬挂系统、防护系统和重新设计的M1A1炮塔和炮架,增加了1吨左右的重量,使机动性能略有下降。M1A1,1985年8月开始生产,是M1系列坦克最具革命性的车型,首次使用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著名的120毫米滑膛炮。
  M1A1坦克在火力与防护两个核心要素上实现了革命性变化。M1A1与120毫米滑膛炮的结合,首次使美国坦克火炮的威力彻底超越苏联坦克。120毫米主炮发射的M829A1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贫铀合金弹芯,炮口初速约为1676米/秒,有效射程3500米。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有人称之为“银弹”,意为能解决一切问题。M1A1的防护能力也由于新型贫铀复合装甲的采用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意味着M1A1能够击中并摧毁苏制坦克,苏制坦克却无法摧毁M1A1。正是由于使用贫铀装甲,海湾战争中没有1辆M1A1被敌军火力正面击穿。
  在长达40多年的竞争中,美国坦克由于先天不足,前几轮竞争一直处于追赶状态,直到最后一轮的决战中,才实现了彻底超越。M1A1的胜出道理很简单:从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三个要素上突围,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多个型号坦克的平行开发上。T-64/72/80三个型号的交叉与重复,火力没有质的提高,防护没有阶段性跳跃,机动能力缓缓提升。而M1A1把贫铀合金分别用到了进攻与防御上,使穿甲和防护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举击破了苏制坦克的虚假繁荣,最终夺占了冷战期间坦克的制高点,给长达40年的履带竞速画了骄傲的句号。
其他文献
由于液压弹射器具有结构相对简单、造价低和维护简单的特点,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或多或少地使用着一些小功率的轻型弹射器弹射起飞无人机。 Due to the relatively simple s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