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肯尼亚东北郡位置偏远,学校非常稀少,路程比较遥远,孩子上学特别困难。受到落后状况的限制,大多数人没有读书,从小到大不知道课本是哪种样子,文盲率高达85.3%,远远高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偏僻的村庄里,条件极其糟糕,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用不到互联网。
肯尼亚全国47个郡,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有65座分馆,威克利夫·奥洛奇在国家图书馆任职,担任加里萨分部的领导,他很想改善偏远地区孩子读书的条件。
牧民在大沙漠中生活,恶劣自然条件导致他们必须不断迁徙,以寻找水草略微丰盛的地方,让人员、骆驼以及羊群得以生存。牧民没有固定居所,常年四处奔波,给他们修建阅览室,明显不切实际,无法让阅览室跟随他们到处折腾。
奥洛奇随时随地在思考,需要如何用变通的方法,帮助当地的牧民,让他们的孩子学习知识。在绞尽脑汁后,奥洛奇终于想出办法:既然孩子不能来到图书馆阅读,就应该让书籍去他们身边,给他们带来学习便利,用知识改变命运。
如何把图书送到孩子身边,成为奥洛奇必须解决的问题。图书馆没有钱购买汽车,更何况从加里萨到东北郡的偏僻村落,道路无比坎坷,汽车容易在沙地里抛锚。经过左思右想,最终奥洛奇想到骆驼,骆驼能够在沙漠中背负重物长途跋涉。
在考虑成熟后,奥洛奇找来两头骆驼、200多本图书,还有两个人,分别负责牵骆驼、管理图书,创办骆驼移动图书馆,旨在帮助东北郡的牧民尤其是孩子解决借阅图书困难问题。
奥洛奇选定10个固定停靠点,用两个星期的10个工作日,依次巡游10个地方。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他们开始从加里萨启程,骆驼穿过飞扬的灰尘,在荒芜干旱的土地上长途跋涉,把书籍送往村庄里。到玛姆图村小学,奥洛奇和同事把书籍从骆驼背上卸下来,将骆驼系在金合欢树下面吃草,然后撑起帐篷、铺开席子、拆开打包的图书。
听说有免费的书籍阅读,有着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赶来,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图书。
为了维护借书秩序,奥洛奇建立起完备借阅制度:只有3-7年级的学生,才能在上学期间借书;放假期间不能把书带走,只能在停靠点的帐篷里翻阅。1-2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往往不会主动还书;8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难得把书收回,因此1-2年级、8年级的学生不能借书。
露琪雅是玛姆图村的孩子,在父母患结核病去世后,她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孤独的日子里,露琪雅认为,如果沙漠里有技术高明的医生,她的父母就不会死于结核病。因此,她想长大以后做医生,帮助像她父母那样需要治疗的病人。为此,露琪雅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能够说流利英语。
学校没有课外读物,露琪雅特别期待骆驼图书馆,叮当的骆驼铃声,是她最爱听的声音。只要间隔几天,露琪雅就凝望着干旱的荒野大道,期待着骆驼的铃声响起来。一听见悦耳的铃声,她便会飞奔到停靠点,在临时搭起的图书帐篷里左挑右选,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她也会把書带回家里,如饥似渴地翻阅,从中汲取需要的知识。像这样勤奋学习,露琪雅最终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习了医学专业,并在毕业后成为了医生。
奥洛奇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每个星期都让骆驼图书馆到村庄里巡游,给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书籍,哪怕气温超过40℃的旱季,也从来没有间断。奥洛奇退休后,拉希德·法拉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前往偏远地区巡游,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关注骆驼图书馆的人逐渐多起来,慈善组织纷纷捐赠书籍。在众多人员帮助下,骆驼图书馆的资源与日俱增,书籍迅速增加到7000余册,骆驼也有3头。
去非洲采访的时候,美国记者玛莎·汉密尔顿趁机到肯尼亚对骆驼图书馆进行实地探访,并以骆驼图书馆为原型创作小说。在小说出版后,汉密尔顿又发起作家帮助非洲扫盲计划,号召各位作家为骆驼图书馆捐赠5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获得了世界各地200多位作家的响应。
汉密尔顿还与他人联手,共同创办网站为骆驼图书助力,开拓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图书募集渠道。在汉密尔顿竭尽全力的推动下,骆驼图书馆的规模快速发展壮大,不仅拥有12头骆驼,而且有几万册图书。法拉随即建立更多小分队,为更多偏远地区提供服务。
接受采访时,法拉告诉记者:“乡村的孩子也有远大理想,我们不希望他们的梦想破灭。如果他们不接受教育,就难得让梦想变成现实。以前加里萨地区会读书写字的人很少,在骆驼图书馆的帮助下,很多孩子走出偏僻山村进入大学读书,毕业以后在各个行业工作。与其拿鱼给孩子享受,不如教他们怎么钓鱼,只要教会孩子捕鱼,他们就可以受益终身。”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