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增加、删减、置换、加工: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至第二节中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后讲解,增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补充平均速率,增加位移——时间图像。
【关键词】教材重构 速度 位移
江苏已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内容多,课时不够。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对教材内容做了调整、整合,即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中学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主要是指中学物理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高中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增加、删减、置换、加工。
一、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至第二节中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后讲解
学习了第二节中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内容后,我们知道直线运动可以用坐标x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变化△x表示位移。如果再强调一下,△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就涵盖了第三节中的“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所以可以把“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移至第二节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后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学生是可以掌握的。
二、 增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在“学习要求”中提出“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而在整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匀速运动的概念,因此我决定在处理这节内容时增加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基于上述的处理,在学习“速度”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物体都作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同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那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比如汽车在30min内行驶了50km,运动员跑100m用了19.78s,根据初中所学物理知识,可以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三、 补充平均速率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来实现的。学习完平均速度后,我又补充了平均速率。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已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这一初步认识,这一初步认识跟“位移与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速度”在头脑了发生了认知冲突,所以我就补充了平均速率。路程与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标量。随后举例:某质点沿半径R=5m的圆形轨道以恒定的速率运动,经过10s运动了半个圆周,该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多大?瞬时速度大小为多少?平均速度大小多少?补充了平均速率内容,可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思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
四、增加位移—时间图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学习要求”中有“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并用它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人教版新教材中有“用图象表示速度”内容,但没有位移图象,我认为在这里补充位移—时间图象较合适,学过了速度再学位移图象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块、知识链、知识网络,且再次体验了物理学的极限思想。
位移—时间图像授课内容如下:(授课时间为一节课)
(1)位移—时间图象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2)位移—时间图象的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位移轴。
(3)根据给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某物体的位置、时刻数据表描点。
(4)拟合曲线。观察、看出:这些点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过尽量多的点画一条直线,使得不在直线上的点大体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5)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6)再画出位置起点不是零和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7)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中求任意时刻的位置、某段时间内的位移、速度等。
(8)画出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为一条曲线,求任意时刻的位置、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
平均速度=割线的斜率;瞬时速度用很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当时间很短趋近于0时,割线趋近于切线,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
(湖南武冈市第一中学;422400)
【关键词】教材重构 速度 位移
江苏已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内容多,课时不够。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对教材内容做了调整、整合,即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中学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主要是指中学物理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高中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增加、删减、置换、加工。
一、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至第二节中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后讲解
学习了第二节中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内容后,我们知道直线运动可以用坐标x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变化△x表示位移。如果再强调一下,△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就涵盖了第三节中的“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所以可以把“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移至第二节的“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后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学生是可以掌握的。
二、 增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在“学习要求”中提出“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而在整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匀速运动的概念,因此我决定在处理这节内容时增加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基于上述的处理,在学习“速度”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物体都作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同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那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比如汽车在30min内行驶了50km,运动员跑100m用了19.78s,根据初中所学物理知识,可以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三、 补充平均速率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来实现的。学习完平均速度后,我又补充了平均速率。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已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这一初步认识,这一初步认识跟“位移与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速度”在头脑了发生了认知冲突,所以我就补充了平均速率。路程与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标量。随后举例:某质点沿半径R=5m的圆形轨道以恒定的速率运动,经过10s运动了半个圆周,该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多大?瞬时速度大小为多少?平均速度大小多少?补充了平均速率内容,可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思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
四、增加位移—时间图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学习要求”中有“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并用它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人教版新教材中有“用图象表示速度”内容,但没有位移图象,我认为在这里补充位移—时间图象较合适,学过了速度再学位移图象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块、知识链、知识网络,且再次体验了物理学的极限思想。
位移—时间图像授课内容如下:(授课时间为一节课)
(1)位移—时间图象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2)位移—时间图象的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位移轴。
(3)根据给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某物体的位置、时刻数据表描点。
(4)拟合曲线。观察、看出:这些点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过尽量多的点画一条直线,使得不在直线上的点大体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5)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6)再画出位置起点不是零和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7)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中求任意时刻的位置、某段时间内的位移、速度等。
(8)画出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为一条曲线,求任意时刻的位置、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
平均速度=割线的斜率;瞬时速度用很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当时间很短趋近于0时,割线趋近于切线,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
(湖南武冈市第一中学;4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