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就喜欢西藏。说不清为什么,是因为它神秘?还是因为它美丽?
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在西藏独行的样子,肯定特别巾帼。可当我真正站在布达拉宫面前,我居然哭了。
以前从来不知道,我原来这么爱哭。在布达拉宫,在圣湖羊卓雍错,甚至在拉萨河边,看着河里的野鸭。是感动吗?感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动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
去了西藏一次又一次,我渐渐明白,西藏是心灵的乐行,西藏的美丽与震撼来自心底。
那一夜的歌声
今年年初的时候,又到西藏采访。以前虽然有过自助游的经历,也曾经和睡袋相依为命长达三个月,但这回由于是采访,确实没想过要带睡袋。这一念之差,着实让我受了一宿的冻,并以感冒迎接了次日的朝阳。
那是在日喀则的拉孜县。当时是隆冬,我们纷纷要求住到农民旅馆,体验一把地地道道的藏族生活。
我们住的旅馆很风情。典型的藏族风格,木质的小二楼,每个房间门上都挂着厚厚的毡子。
据说,这儿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每到夏天,想登珠峰的和从珠峰下来的人,都会逗留在这里。尤其是中午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们都会聚在院子里,喝着藏族姑娘送来的甜茶,晒着太阳,说着南腔北调的怪味英语。这也是旅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然而,进了旅馆的房间,我们都傻眼了,没有暖气。
至于房间里的温度,零下14度!
穿着羽绒服,盖着两床毯子和一床被子,我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床头的一整盆水已经冻成了结结实实的冰坨子。
后来回想起那一夜,迷迷糊糊中,好像听到在旅馆里做服务生的藏族姑娘的歌声,断断续续,几乎整宿。唱得什么,听不懂,只是隐约感觉,她们特别快乐。
那一夜的歌声,我总觉得有点不真实。可能是我睡得半梦半醒,也许根本就是我在做梦。直到后来,和同行的一位记者聊天,他说,那夜的歌声很美,他就这么听了一宿……
感谢青藏铁路的英雄们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当时,我就在北京开往拉萨的首列上。
临行前,做过很多“功课”,尤其是关于青藏铁路如何环保的材料看过了很多。老实说,那时的我多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注重环保,只是一种态度。然而目标,却不一定能够达到。
我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可能有点偏激。每当我想象火车轰鸣着穿越青藏高原,而野生动物们被吓得四散逃离的时候,我的心里确实很不舒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难道一定要这么格格不入吗?
然而,当我从火车车窗中看到藏羚羊群卧在铁路边,看到藏野驴群追着火车一路狂奔,我突然想起了海鸥追着行船飞翔,想起了《动物世界》中的非洲大草原……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火车上的欢呼声,整列。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
资料显示,青藏铁路全线共建立了30多个野生动物通道。如今,藏羚羊已经适应了通过通道自由迁徙。
看到这些动物好好地活着,如此有生机地活着,我开始真心地相信,青藏铁路是一条环保铁路。我更想真心地说一声,感谢青藏铁路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狗?狼?
出拉萨,沿川藏公路东行400公里,便可看到错高湖。
错高湖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工布地区的原始森林之中,是一个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的狭长的湖泊,由于它的妩媚多姿,也被称为静卧在绿色绒毯上的仙女。它还有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巴松错”,这里也是宁玛教派的圣湖。
好像是在错高湖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吧,8月底了,整个山坡还是披着一层绿绿的矮草。一条雪白的大狗就卧在那里,特别显眼。
那是一条有点像萨摩耶的大狗。
不知道是不是高原反应让我有点迟钝,我完全没有想过,为什么一条“萨摩耶”会出现在西藏,还是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山坡上。反正,天性爱狗的我欢呼一声就向大狗跑过去了。
大狗一直在舔自己的爪子,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它的姿态有点妩媚。我一直偷偷地猜测,它一定是个女孩子,正在专注地打理自己的“妆容”。
我一直跑到了大狗面前,喘着粗气一屁股坐下。大狗抬头只是看了看我,然后继续舔它的爪子,而我,就这么看着它。一人,一狗,就这么安静地坐了很久。 后来,附近寺庙里的喇嘛告诉我,这山上有狼,白狼。
我不知道这只狼为什么没有攻击我。理智告诉我,狼性多疑。它也许从来没见过一个动物敢如此大大咧咧地蹿到它面前,还看了它这么久,蒙了。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狼,乃至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心、有感情的,它能感觉到我的善意,感觉到我对它的喜爱,所以才不舍得攻击我。
前段时间又去西藏才知道,由于环保工作推行有效,如今,在人口只有14万的林芝,狗熊数量已经达到17万。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的数量也增多了,一些地方经常发生野生公牦牛趁着夜色,摸进村子,拐跑家养母牦牛的事情,演绎出一个个“反出家门”、“男欢女爱”的浪漫故事……
你爱西藏吗?冬天来吧
今年年初,第四次去西藏,也是我第一次在冬天进藏。
都说夏秋两季才是进藏的黄金季节,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的确是的。看看夏天,拉萨街头的人流就能知道。外国人多,中国人少;内地人多,藏族人少。还记得2006年的8月,我好不容易挤进大昭寺,看到的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其他什么也没看到。真是郁闷啊!
冬天来西藏完全不一样,游客稀稀拉拉,街上走的都是穿着藏袍的同胞。八廓街上很安静,可到了天擦黑的时候,拿着转经筒,神色虔诚的藏族同胞就会汇成洪流,无声地围着大昭寺流动。
可能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冬天的西藏有点吓人。寒冷干燥,含氧量比夏天更低,这也意味着高原反应也会更加严重。
然而,当我在隆冬时节来到西藏,我才发现,我被自己忽悠了。这里阳光明媚,天高云低。原本以为会大展神威的高原反应,似乎也没有变严重的迹象。后来,采访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局长,我才知道,西藏夏天的含氧量大约67%,而到了冬天,含氧量只会下降到65%左右。绝大部分人都很难觉察到这2%的差异,也就是说,高原反应根本不会变得严重。
环保局的局长还告诉我,由于夏季游客蜂拥而至,已经对西藏脆弱的生态造成很大压力。环保局虽然已经加大力度组织人员对旅游区的垃圾进行清理,然而仍然赶不上游客扔垃圾的速度。在自然保护区,敏感的野生动物经常受到闪光灯的骚扰。很多文化场所甚至不得不实行“时段参观”,尤其像布达拉宫这样山体建筑……
所以,爱西藏的话,就冬天来吧!
目标西藏,开始旅行
去西藏旅游,装备是必须的。
尤其是深入藏区的自助游,睡袋、手电、防风打火机、防晒霜、驱虫药水、各种药品都是必备中的必备。
当然还有手机。还记得2004年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一出拉萨城,手机基本就变成了手表。信号是偶尔有之,而且只是屏幕上一格不起眼的竖线,打电话是甭想的。不过,今年再去西藏,发现这里信号好得惊人,网络也很好,上网速度堪比家里。
一年四季的衣服。西藏的天,一日三变。即使是夏天,早晚温度也堪比内地的深秋。可在冬日的中午,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脱掉大衣,找个敞亮的地方,晒晒太阳,喝喝酥油茶。西藏的太阳很烈,不知道是不是离天很近的缘故,所以,遮阳帽、太阳镜也需人手一个。
相机。以前特别不喜欢照相,总觉得景色嘛,看了,记住了,也就够了。后来爱上西藏才明白,不喜欢照相只是因为没有强烈的渴望。就好像对美人,看过了就看过了。可真要是爱上了又不能天天看着,就会对着照片一遍遍回味。西藏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够、爱不够,值得永远回味的美人。
高原反应——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2005年8月,青藏铁路成功跨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世界铁路新高点由此诞生。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西藏采访,而且是从北京一竿子扎到了海拔5000米。
听过了太多关于高原反应的恐怖传说,所以当时的我多少是抱着“英勇就义”的态度去的。
还记得那时候,我一路都觉得喘不上气来,尤其是上了海拔4500米,冷汗一下子就下来了,有点虚脱的感觉。到了采访地点,脑子蒙蒙的,每说一句话都要大喘好几口气,仅仅几十米开外的仪式现场,感觉仿佛累死也走不到似的。当时真是急死了,不知道怎么向报社交差。
直到仪式开始。震天的锣鼓声响起,随着铺轨机将两条25米长的轨排吊起,记者们呼啦一下就围过去了,落在后面的我只看到密不透风的人群,至于轨排,完全没看到。
不知道是不是锣鼓声把我的神经也震醒了,我只觉得自己平白多了股力量,也冲到人群后面,使劲往里挤。奈何前面的摄影摄像记者个个人高马大,完全不是我一个小丫头能够“撼动”的。退而求其次,我蹿上电视台特别搭建的摄影架,终于赶上了轨排成功安放在路基上的那一刻。
整个仪式现场欢腾一片。可能我也被当时的气氛感染了吧,我抓着工人们采访,抓着工程师采访,抓着专家采访,还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傻笑……
后来回到车里,同车的一个记者大哥笑话我,说我满场乱窜,活泼得很。我才惊觉,之前几乎打倒我的高原反应已经消失了,没有胸闷,没有气喘,没有头痛……
我们离开的时候,原本一车人还沉浸在兴奋中,大声说笑着。可当司机师傅说,前面要过山口了,海拔5100米,车里突然就安静下来,耳边就只有大家又开始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那次的经历让我对高原反应有了新的认识。可能高原反应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就我自己的情况看,心理因素多过身体因素。当我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后,高原的日子就变得不那么难熬了。之后数次来西藏,我甚至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
事实上,很多内地人对于高原反应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头痛、胸闷、气短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表现。还有人会嗜睡,有人相反,兴奋过头,睡不着觉。有人觉得胃口不好,有人却怎么也吃不饱。后来,有高原病专家告诉我,这其实是人体自主适应高原的一些正常反应。只要不是过分严重,过几天自然就会适应。
不过,注意身体还是必要的。譬如感冒这样的小病,如果发生在高原,就很容易引发肺水肿这样严重的高原病。缺氧也会对心脏、血管及其他内脏造成一定的负荷。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降到80度上下,肠胃比较娇嫩的人也应该备好治疗拉肚子的药。
总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同样适用于高原“作战”。
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在西藏独行的样子,肯定特别巾帼。可当我真正站在布达拉宫面前,我居然哭了。
以前从来不知道,我原来这么爱哭。在布达拉宫,在圣湖羊卓雍错,甚至在拉萨河边,看着河里的野鸭。是感动吗?感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动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
去了西藏一次又一次,我渐渐明白,西藏是心灵的乐行,西藏的美丽与震撼来自心底。
那一夜的歌声
今年年初的时候,又到西藏采访。以前虽然有过自助游的经历,也曾经和睡袋相依为命长达三个月,但这回由于是采访,确实没想过要带睡袋。这一念之差,着实让我受了一宿的冻,并以感冒迎接了次日的朝阳。
那是在日喀则的拉孜县。当时是隆冬,我们纷纷要求住到农民旅馆,体验一把地地道道的藏族生活。
我们住的旅馆很风情。典型的藏族风格,木质的小二楼,每个房间门上都挂着厚厚的毡子。
据说,这儿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每到夏天,想登珠峰的和从珠峰下来的人,都会逗留在这里。尤其是中午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们都会聚在院子里,喝着藏族姑娘送来的甜茶,晒着太阳,说着南腔北调的怪味英语。这也是旅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然而,进了旅馆的房间,我们都傻眼了,没有暖气。
至于房间里的温度,零下14度!
穿着羽绒服,盖着两床毯子和一床被子,我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床头的一整盆水已经冻成了结结实实的冰坨子。
后来回想起那一夜,迷迷糊糊中,好像听到在旅馆里做服务生的藏族姑娘的歌声,断断续续,几乎整宿。唱得什么,听不懂,只是隐约感觉,她们特别快乐。
那一夜的歌声,我总觉得有点不真实。可能是我睡得半梦半醒,也许根本就是我在做梦。直到后来,和同行的一位记者聊天,他说,那夜的歌声很美,他就这么听了一宿……
感谢青藏铁路的英雄们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当时,我就在北京开往拉萨的首列上。
临行前,做过很多“功课”,尤其是关于青藏铁路如何环保的材料看过了很多。老实说,那时的我多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注重环保,只是一种态度。然而目标,却不一定能够达到。
我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可能有点偏激。每当我想象火车轰鸣着穿越青藏高原,而野生动物们被吓得四散逃离的时候,我的心里确实很不舒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难道一定要这么格格不入吗?
然而,当我从火车车窗中看到藏羚羊群卧在铁路边,看到藏野驴群追着火车一路狂奔,我突然想起了海鸥追着行船飞翔,想起了《动物世界》中的非洲大草原……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火车上的欢呼声,整列。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
资料显示,青藏铁路全线共建立了30多个野生动物通道。如今,藏羚羊已经适应了通过通道自由迁徙。
看到这些动物好好地活着,如此有生机地活着,我开始真心地相信,青藏铁路是一条环保铁路。我更想真心地说一声,感谢青藏铁路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狗?狼?
出拉萨,沿川藏公路东行400公里,便可看到错高湖。
错高湖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工布地区的原始森林之中,是一个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的狭长的湖泊,由于它的妩媚多姿,也被称为静卧在绿色绒毯上的仙女。它还有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巴松错”,这里也是宁玛教派的圣湖。
好像是在错高湖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吧,8月底了,整个山坡还是披着一层绿绿的矮草。一条雪白的大狗就卧在那里,特别显眼。
那是一条有点像萨摩耶的大狗。
不知道是不是高原反应让我有点迟钝,我完全没有想过,为什么一条“萨摩耶”会出现在西藏,还是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山坡上。反正,天性爱狗的我欢呼一声就向大狗跑过去了。
大狗一直在舔自己的爪子,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它的姿态有点妩媚。我一直偷偷地猜测,它一定是个女孩子,正在专注地打理自己的“妆容”。
我一直跑到了大狗面前,喘着粗气一屁股坐下。大狗抬头只是看了看我,然后继续舔它的爪子,而我,就这么看着它。一人,一狗,就这么安静地坐了很久。 后来,附近寺庙里的喇嘛告诉我,这山上有狼,白狼。
我不知道这只狼为什么没有攻击我。理智告诉我,狼性多疑。它也许从来没见过一个动物敢如此大大咧咧地蹿到它面前,还看了它这么久,蒙了。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狼,乃至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心、有感情的,它能感觉到我的善意,感觉到我对它的喜爱,所以才不舍得攻击我。
前段时间又去西藏才知道,由于环保工作推行有效,如今,在人口只有14万的林芝,狗熊数量已经达到17万。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的数量也增多了,一些地方经常发生野生公牦牛趁着夜色,摸进村子,拐跑家养母牦牛的事情,演绎出一个个“反出家门”、“男欢女爱”的浪漫故事……
你爱西藏吗?冬天来吧
今年年初,第四次去西藏,也是我第一次在冬天进藏。
都说夏秋两季才是进藏的黄金季节,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的确是的。看看夏天,拉萨街头的人流就能知道。外国人多,中国人少;内地人多,藏族人少。还记得2006年的8月,我好不容易挤进大昭寺,看到的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其他什么也没看到。真是郁闷啊!
冬天来西藏完全不一样,游客稀稀拉拉,街上走的都是穿着藏袍的同胞。八廓街上很安静,可到了天擦黑的时候,拿着转经筒,神色虔诚的藏族同胞就会汇成洪流,无声地围着大昭寺流动。
可能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冬天的西藏有点吓人。寒冷干燥,含氧量比夏天更低,这也意味着高原反应也会更加严重。
然而,当我在隆冬时节来到西藏,我才发现,我被自己忽悠了。这里阳光明媚,天高云低。原本以为会大展神威的高原反应,似乎也没有变严重的迹象。后来,采访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局长,我才知道,西藏夏天的含氧量大约67%,而到了冬天,含氧量只会下降到65%左右。绝大部分人都很难觉察到这2%的差异,也就是说,高原反应根本不会变得严重。
环保局的局长还告诉我,由于夏季游客蜂拥而至,已经对西藏脆弱的生态造成很大压力。环保局虽然已经加大力度组织人员对旅游区的垃圾进行清理,然而仍然赶不上游客扔垃圾的速度。在自然保护区,敏感的野生动物经常受到闪光灯的骚扰。很多文化场所甚至不得不实行“时段参观”,尤其像布达拉宫这样山体建筑……
所以,爱西藏的话,就冬天来吧!
目标西藏,开始旅行
去西藏旅游,装备是必须的。
尤其是深入藏区的自助游,睡袋、手电、防风打火机、防晒霜、驱虫药水、各种药品都是必备中的必备。
当然还有手机。还记得2004年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一出拉萨城,手机基本就变成了手表。信号是偶尔有之,而且只是屏幕上一格不起眼的竖线,打电话是甭想的。不过,今年再去西藏,发现这里信号好得惊人,网络也很好,上网速度堪比家里。
一年四季的衣服。西藏的天,一日三变。即使是夏天,早晚温度也堪比内地的深秋。可在冬日的中午,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脱掉大衣,找个敞亮的地方,晒晒太阳,喝喝酥油茶。西藏的太阳很烈,不知道是不是离天很近的缘故,所以,遮阳帽、太阳镜也需人手一个。
相机。以前特别不喜欢照相,总觉得景色嘛,看了,记住了,也就够了。后来爱上西藏才明白,不喜欢照相只是因为没有强烈的渴望。就好像对美人,看过了就看过了。可真要是爱上了又不能天天看着,就会对着照片一遍遍回味。西藏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够、爱不够,值得永远回味的美人。
高原反应——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2005年8月,青藏铁路成功跨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世界铁路新高点由此诞生。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西藏采访,而且是从北京一竿子扎到了海拔5000米。
听过了太多关于高原反应的恐怖传说,所以当时的我多少是抱着“英勇就义”的态度去的。
还记得那时候,我一路都觉得喘不上气来,尤其是上了海拔4500米,冷汗一下子就下来了,有点虚脱的感觉。到了采访地点,脑子蒙蒙的,每说一句话都要大喘好几口气,仅仅几十米开外的仪式现场,感觉仿佛累死也走不到似的。当时真是急死了,不知道怎么向报社交差。
直到仪式开始。震天的锣鼓声响起,随着铺轨机将两条25米长的轨排吊起,记者们呼啦一下就围过去了,落在后面的我只看到密不透风的人群,至于轨排,完全没看到。
不知道是不是锣鼓声把我的神经也震醒了,我只觉得自己平白多了股力量,也冲到人群后面,使劲往里挤。奈何前面的摄影摄像记者个个人高马大,完全不是我一个小丫头能够“撼动”的。退而求其次,我蹿上电视台特别搭建的摄影架,终于赶上了轨排成功安放在路基上的那一刻。
整个仪式现场欢腾一片。可能我也被当时的气氛感染了吧,我抓着工人们采访,抓着工程师采访,抓着专家采访,还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傻笑……
后来回到车里,同车的一个记者大哥笑话我,说我满场乱窜,活泼得很。我才惊觉,之前几乎打倒我的高原反应已经消失了,没有胸闷,没有气喘,没有头痛……
我们离开的时候,原本一车人还沉浸在兴奋中,大声说笑着。可当司机师傅说,前面要过山口了,海拔5100米,车里突然就安静下来,耳边就只有大家又开始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那次的经历让我对高原反应有了新的认识。可能高原反应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就我自己的情况看,心理因素多过身体因素。当我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后,高原的日子就变得不那么难熬了。之后数次来西藏,我甚至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
事实上,很多内地人对于高原反应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头痛、胸闷、气短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表现。还有人会嗜睡,有人相反,兴奋过头,睡不着觉。有人觉得胃口不好,有人却怎么也吃不饱。后来,有高原病专家告诉我,这其实是人体自主适应高原的一些正常反应。只要不是过分严重,过几天自然就会适应。
不过,注意身体还是必要的。譬如感冒这样的小病,如果发生在高原,就很容易引发肺水肿这样严重的高原病。缺氧也会对心脏、血管及其他内脏造成一定的负荷。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降到80度上下,肠胃比较娇嫩的人也应该备好治疗拉肚子的药。
总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同样适用于高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