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黑暗——论日据末期张文环、吕赫若对殖民地知识者道路的反省

来源 :现代中文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日据后期重要的台湾作家张文环和吕赫若为对象,特别是“大东亚战争”时期两人的创作活动中对“本岛知识阶层道路”的反思,以及光复后两人的命运分殊,来探讨殖民地文学者的“心灵秘史”及两条文学道路形成的历史意涵。张文环寻找台湾“传统”中的汉文化渊源在帝国下的能动性,即“面向现代的传统”以成就“日本内部的台湾”的文化出路。吕赫若秉持“以文学克服黑暗”的信仰,在战争末期一再提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对自身黑暗的克服,认为殖民地知识者的道路是走向“劳动者”。因此,“光复”后的吕赫若走向地下革命,张文环则往返于政界、商界,某
其他文献
教育输出是确保韩国在世界上的技术主权国和文化输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同时也符合韩国提出的“全球化”国家发展战略。文章从在海外设立分校、开发海外合作办学项目
本文以“战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态势与上海的发展状况为背景,结合鲁迅与刘呐鸥的生平与文艺观,从当时的史料出发,细致追溯《徭山艳史
沈迦兄从QQ上传来一篇文章,问作者是谁?他那时候正千万里追寻英国人苏慧廉的踪迹,忙着写《苏慧廉行传》。这篇文章题为《英国汉学家》,署名华五,发表在1937年6月16日出版的《
徐中玉先生1939-1946年间在中山大学读书、任教,这对他的学术品格及成长道路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山大学30多份与徐中玉有关的档案中,挑选若干涉及教学与科研者,比照徐中玉本
长期以来,美国农村地区的公立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产业增长迟缓、少数民族集中、人口居住分散和政府顾及不足,致使美国农村社区贫困严重、财税资源匮乏,教育规模偏小
柯雷这本新著详细分析了11位先锋诗人的作品,其中有著名诗人,如韩东、杨炼和北岛,也有年轻一些不那么知名的诗人,如颜峻。通过对这些诗人的个案研究,柯雷综合考察了大量作品
搞好函授站建设,提高函授站管理水平,保证函授站教学质量,是促进成人函授教育质量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发挥函授站教学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
本文以丁玲在1930—40年代的写作“转向”为核心,细致梳理自1930年代至今的文学评论和相关研究,考察不同的时代话语和研究范式对“转向”前后丁玲作品的阐释和评价。以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