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知识观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和反思,它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多样性和价值性,倡导知识的文化性和情境性。这对旨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师应放下传统教师的权威角色,注重教师角色的知识文化性和创造开放性。
关健词: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236-01
1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
现代知识观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是经过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它注重的是科学知识,强调了知识应该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知识应具有唯一性,真理性的特点。现代知识观逐渐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乃至在大学的科学教育中,教育者们注重的是学生对已有科学概念、命题、公理、事实、方法等等的接受和理解,而不太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科学实验、讨论、分析、论证,等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可能与我们从外面引入科学知识体系有关,没有理解科学知识体系在西方知识史上的发生过程,错将科学当成一些现成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态度有关,比较尊重知识权威。”这是现代知识观在注重科学知识的同时反应出的弊端,人们盲目的信任科学知识,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批判和怀疑的能力。
后现代知识观是在20世纪初对科学知识型(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和批判中所采取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它认为现代知识观不是其自身所宣称的那样适用于所有学科,不是价值中立的。后现代知识观倡导的是知识的文化性和情境性,它抵制的是科学的霸权和霸道,提醒我们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它是对创造性的推重,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多样性和价值性。“利奥塔德强调,在后现代时期,那种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或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两大合法性神话’或两套‘堂皇叙事’已消逝。”后现代知识观的意向在于求异而不是求同,应该打破中心论和专家式的一致性,应该以宽容的气度承认不一致的差异性标准,在教学中,要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霸权,用兼容并蓄取代对话独断,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尤其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教师已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后现代知识观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对理解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有重要的意义。
2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师角色
2.1 教师角色的知识文化性
美国学者B·洛佩思曾说过:“一头被带离栖息地并被放入动物园的熊依然是一种哺乳类生命,但它不是熊。”这句话揭示出了任何事物都是应该放在自已的环境中去,并且与它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后现代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性质是不可不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并且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若把知识看作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在发展中忽视了它在发展中的动态性,则易陷入传统的一元论思想中去。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明言:“知识不是实际的真理,而是理性的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应该是被怀疑的,被批判的,而且是可以被征服的。”怀海特认为,不存在唯一的实在,存在的只有不同的现实实在。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不仅与认识主体所处的文化境遇有关,而且还与主体内部复杂的理解过程——对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对知识价值的理解等有关,若忽视了这些因素,就不能生产出有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在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下,不能用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我们要注意吸收异质的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营养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發展自己。
2.2 教师角色的创造开放性
教师角色的创造性是指贯穿一种开放多元的方法论思想感情的创新价值及其实交性。在此基础上,能够创立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把人们从现有的理性和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谓开放性是指现代教育中的线性的,预设的,序列性的规定,转变为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生成性和创造性过程。后现代知识观倡导教师角色的创新开放,其核心就是要体现一种开放的精神,而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则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灵魂。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乃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个体而言,掌握和理解原有知识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完成了知识创新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的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多种观点,方法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对话的结果,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来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角色组织教学,而不是拘泥于单一传统的角色中。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占主导的社会中,决定一个人社会发展潜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而是创造知识潜力的大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应付各种由于环境的变化而给自已的工作带来的挑战,而一个人创造潜力是与个人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发展,应看到知识的标准和形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用一种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知识,不再将某一知识看作准知识。
教师角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尤其是在人才倍出的时代,具有创造性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力,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拥有创造和开放的意识,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多层次的教师角色,以平等对话和相互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建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5).
[2]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教育研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9).
[3] 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6).
[4] 袁梦.从后现代知识观谈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2~7(12).
[5] 藩新民,张薇薇.必须走出后现代知识观[J].教育学报,2006.
关健词: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236-01
1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
现代知识观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是经过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它注重的是科学知识,强调了知识应该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知识应具有唯一性,真理性的特点。现代知识观逐渐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乃至在大学的科学教育中,教育者们注重的是学生对已有科学概念、命题、公理、事实、方法等等的接受和理解,而不太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科学实验、讨论、分析、论证,等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可能与我们从外面引入科学知识体系有关,没有理解科学知识体系在西方知识史上的发生过程,错将科学当成一些现成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态度有关,比较尊重知识权威。”这是现代知识观在注重科学知识的同时反应出的弊端,人们盲目的信任科学知识,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批判和怀疑的能力。
后现代知识观是在20世纪初对科学知识型(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和批判中所采取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它认为现代知识观不是其自身所宣称的那样适用于所有学科,不是价值中立的。后现代知识观倡导的是知识的文化性和情境性,它抵制的是科学的霸权和霸道,提醒我们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它是对创造性的推重,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多样性和价值性。“利奥塔德强调,在后现代时期,那种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或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两大合法性神话’或两套‘堂皇叙事’已消逝。”后现代知识观的意向在于求异而不是求同,应该打破中心论和专家式的一致性,应该以宽容的气度承认不一致的差异性标准,在教学中,要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霸权,用兼容并蓄取代对话独断,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尤其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教师已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后现代知识观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对理解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有重要的意义。
2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师角色
2.1 教师角色的知识文化性
美国学者B·洛佩思曾说过:“一头被带离栖息地并被放入动物园的熊依然是一种哺乳类生命,但它不是熊。”这句话揭示出了任何事物都是应该放在自已的环境中去,并且与它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后现代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性质是不可不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并且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若把知识看作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在发展中忽视了它在发展中的动态性,则易陷入传统的一元论思想中去。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明言:“知识不是实际的真理,而是理性的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应该是被怀疑的,被批判的,而且是可以被征服的。”怀海特认为,不存在唯一的实在,存在的只有不同的现实实在。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不仅与认识主体所处的文化境遇有关,而且还与主体内部复杂的理解过程——对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对知识价值的理解等有关,若忽视了这些因素,就不能生产出有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在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下,不能用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我们要注意吸收异质的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营养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發展自己。
2.2 教师角色的创造开放性
教师角色的创造性是指贯穿一种开放多元的方法论思想感情的创新价值及其实交性。在此基础上,能够创立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把人们从现有的理性和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谓开放性是指现代教育中的线性的,预设的,序列性的规定,转变为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生成性和创造性过程。后现代知识观倡导教师角色的创新开放,其核心就是要体现一种开放的精神,而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则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灵魂。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乃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个体而言,掌握和理解原有知识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完成了知识创新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的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多种观点,方法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对话的结果,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来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角色组织教学,而不是拘泥于单一传统的角色中。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占主导的社会中,决定一个人社会发展潜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而是创造知识潜力的大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应付各种由于环境的变化而给自已的工作带来的挑战,而一个人创造潜力是与个人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发展,应看到知识的标准和形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用一种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知识,不再将某一知识看作准知识。
教师角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尤其是在人才倍出的时代,具有创造性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力,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拥有创造和开放的意识,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多层次的教师角色,以平等对话和相互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建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5).
[2]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教育研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9).
[3] 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6).
[4] 袁梦.从后现代知识观谈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2~7(12).
[5] 藩新民,张薇薇.必须走出后现代知识观[J].教育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