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今年的十月更是收获满满。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艺术硕士油画班一行人来到杭州这个美丽的,艺术气息浓厚的城市,开始了艺术考察实践活动。
初到杭州,温度适中,景色宜人,带着愉快的心情,我们拜访了金一德老先生并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左边墙角两个大大的书柜,一个书柜里面摆着各种外文艺术类书籍,另一个书柜则放着许多金老不同时期的速写本和雕塑、瓷器、人文等方面的书籍,靠窗则摆着放颜料的柜子,各类颜料有序摆放。在工作室里欣赏着一幅幅画作,与金老聊着他的人生和作品,不仅被他作品所震撼,更被他朴实的言行所感染。返校后回想着金老先生的讲话,再次欣赏他的作品,深有感触。
金一德,一九三五年一月生。浙江绍兴人。擅长油画、美术教育。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金一德中国美协会员。195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考入由中央文化部委托中国美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深造。195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金一德先生出生于绍兴平水镇,很小就开始临摹书里面的白描和插图,1954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丁正献、曹思明先生学习素描和油画。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油画训练班”,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颇深。
博巴作为金老先生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在艺术教育思想上富有创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点和原则与我国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艺术精神,强调笔墨气韵,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有共通之处。博巴对中国艺术也有很深的认识,曾说“中国艺术是伟大的,我认为能从出色的中国绘画中学到很多东西,中国画的概括、简练、用线和构图等方法,可以借鉴到油画中来”。博巴的讲授让金一德意识到不能盲目崇拜“苏联式”的写实主义,中国油画要向着民族化的方向走去,他赞赏并传承中国文艺,如饥似渴地吸取,在付出和给予的同时不断吸收和营养自己,这种观念影响着金一德《自画像》以及系列的肖像作品。原来博巴训练班的学员要求是各校助教来参加,但最终多数是高年级的学生,我当时也刚刚毕业留校。对于博巴的教学,刚开始学员不理解,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解剖分析的架子出来了,大家理解了就觉得很有收获,就提出来,创作以后再搞,剩下的一年半时间,集中进行基础训练。这样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基础打得很牢固,我到现在都很感激。
博巴的素描教学与苏联的模式不一样,是先研究,再综合,后表现,表现时要有力度、有激情。研究必须把模特的骨骼肌肉分析清楚,但不是画结构图,而是从人体上能看得出来。一个学期就画两个人体,一个男人体和一个女人体,从生火盆画到用电风扇,非常深入。而且是先画素描,再把素描拷贝到画布上画油画。
“博巴班”强调概括地表现物象,注重结构、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金老先生偏爱绘画中的线,曾说:线条是绘画中最有生命力的因素。他的线出了轮廓线,还有结构、体积、透视、明暗、运动、空间和情感。他的线是一种能从整体上加强作品力度的表现手段,他重视形体比例、透视、解剖结构等。认为只有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才能主动概括地综合表现对象。色彩上强调主观,强调固有色,不强调偶然的,复杂的明暗层次变化。是把对象的色彩重新组合,这既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图、色彩加进了主观意念,使得他的作品有自我创新。80年代,金老先生用写实的手法创作了《倪贻德》,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敬慕。画面使用了典型的线面结合的方式,线条果断利落,成功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神情。
训练班结束后,金老先生被借调到倪贻德工作室任助手,期间学习倪贻德的教学思想和作画方法,这为其之后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基础。倪贻德对金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毛泽东选集也看过,一些文件也看过,现在写文章很难,我总不能用别人的观点写文章,”这让金一德突然感觉到“学术上应该有个我”。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下才培养了一批新潮的画家:王广义、张培力、魏光庆、刘大鸿、耿建翌。这批画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活跃在当代的艺术领域里。八五新潮的这一代人,以其独特的敏感性和反思精神至今走在中国实验艺术的前沿。
在创作上,金老先生认为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创造性,避免千人一面,只有画出我之胸臆才是真正最可贵的,在创作过程中,今年画不下去,明年再画,三年、四年、五年六年的时间画一张,在画的同时会迷茫,但无所谓,这是表现你的内心情感和才能。他坦言,不管画什么,总得和对象有一定区别,另外你看到的领域,有自己的情感跟自己的选择在里面,以及每个色调的处理也是你所画的,这样画出来的大家感觉是艺术品被感动了。被感动的是你的情感、判断、和新鲜的感觉,或是你画画的很单纯,或是你画的很丰富,或是你画的很奔放很随意,或是你画的很冷静很分析都可以,至少是跟对象拉开距离。
博巴和倪贻德在油画民族化方向上有相同的看法,倪贻德的画风就是通过钻研西方各国的油画技巧后,与本民族艺术的特点相融合。《肖像》系列是金老先生吸收、融合两位老师的艺术主张的油画。如果说金一德《倪贻德》是一件纪实性的肖像作品,《林风眠》则是一件写意性的创作。林风眠的脸放在画面一角,背后是挥洒迷离的蓝色薄油景色,芦荡点出林风眠的画境,画作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林风眠曾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不受主流的重视,所以在构图安排上放在角落,再适合不过了。同时,云天上一只孤鹭象征着林风眠孤独的命运,我们都知道林风眠从1938年至1977年,这40年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金老先生从人物经历出发,努力地寻找着不同的表现语言,来突出表现肖像者某种直观的、特有的性格力量,曾为了描绘出对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宁可使肖像外表酷似蒙受损失,如《鲁迅》、《罗马尼亚画家巴巴》。
《暮年》系列是自2005年延续至今的创作主题,融合了民族绘画艺术的自然率真、生动传神和西方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某些技法,表现手法自由,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仅画出了老人的沧桑,还有倔犟与释然。金老先生曾说“我决心求变,求大变,但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画只可说有些微调的变化。艺术要自然流露,但我“流”不出来,就刻意追求;我松不下来,就索性求“紧”,把线勾明确、勾死,紧到底也可能是一种另类的趣味。”《暮年》系列的肖像趣味在哪里呢?金一德的这些油画作品中的黑色线勾得很明确、硬气,黑色本身带有神秘感,这些黑色线条组合亦富有装饰趣味。不同方向的线条笔触改变着观众目光和思绪的游走方式,张力在这里互相连结、抵消、合并和重组,在这有意味的形式里编织出了时间和空间,而时间、空间的层次依靠线条的组合。金一德是恬淡自守的学者型艺术家,凝聚了自杭州国立艺专时代起就已明确的重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其严谨、朴素、激情内蕴的品格,渗透在他整个艺术生涯甚至所有艺术作品中。由于师从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倪贻德教授,他的画风尤重现代主义,特别是表现主义手法,走到了同时代很多艺术家前面。但也是由于时代局限,他的画风并未得到时人充分认同,然而外界压力并未让他改弦更张,而是一直默默探索,最终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凝重、恢弘、坦荡的艺术世界。静物与风景是金一德擅长的画题之一。《瓶花》图中,画家将大块的色彩和精致的线条融为一体,柔嫩的花枝、花束与古瓷器莹润的光芒相映生辉,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内敛而又朴素、绚烂而又沉稳的艺术世界。只有耐心去品味他那彩色纷纭交叠的画作,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他平静的外表下一个丰富绚烂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领会他的孤独与执守,理解他所秉持的“国美风范”。作为艺术硕士油画方向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 勤奋刻苦,多看多学。美术报记者周懿专访金老先生,写道“半生为师,一世为徒”,他的一生都在勤奋刻苦的学习,悉心钻研,孜孜求新求变。他给我们的建议多看现当代的艺术,多看古今中外的书,研究理论,比如喜欢马蒂斯或者毕加索或者中国的潘天寿、黄宾鸿等,就从这个画家的早期作品、中期作品、晚期作品进行分析,得到的体会就是理论,这样就开始研究理论。
我认为我们正是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对基本功的练习。看到东西过少,思想没有内容,手上没有功夫。导致我们的作品无内容,更无审美价值。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扎实打好基础,如人体写生练习,只有比例、形体,结构熟练掌握,才有创作的基础。色彩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外美术史,当代国内外艺术研究,创作思路有理论的支撑才有价值和意义,多看多学才能他为己用,开拓自己的视野。
尊重自己的内心,画画要有自我,要有主体。而我常迷惑自己画什么,该怎么画?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迷茫?金老先生回答道:“迷茫是因为没有主体性,画画没有自我,作品没有主体。他启发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内心,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盲目随从,不要随波逐流。要以我为中心,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他的一生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肖像画系列、到玉兰花系列、古柏系列,老人系列,以及近期的《蟹》无一不是自己的主观追求。迷茫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只有迷茫中才会思考自己想表现什么。
学会“孤独”,自由自在,追求“另类”,打破同一。在艺术创作中,金老先生自我坚持长达三、四十年,但同时也在求新求变,八十岁了还在变。他曾说到:艺术是孤独的,也要孤独。孤独时内心才有自我为主体,画面才会有主体内容。以独立思考为主体、古为今用,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作为前行的方向。画画放不开,不是问题。如果试着放开,但不舒服,继续紧。索性钩紧钩死,也是一种趣味,到极致,手法是紧的但心灵是自由的,但也不自由。千萬不要以为我是看的很清楚。人本这一块都是一种不清晰的状态,太清晰了就是科学。艺术总是处于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状态。画面上流露出来的也是一种可以想象的空间。
从几十年前的肖像习作到后来的玉兰花系列、古柏系列、老人系列等是对高尚品德的抒发寄托,也是对人类精神内部的关照,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探索追求。有人说金老先生的一生是“孤独”的,但我认为他更是自由的。这正是必须追求的最珍贵的精神。
初到杭州,温度适中,景色宜人,带着愉快的心情,我们拜访了金一德老先生并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左边墙角两个大大的书柜,一个书柜里面摆着各种外文艺术类书籍,另一个书柜则放着许多金老不同时期的速写本和雕塑、瓷器、人文等方面的书籍,靠窗则摆着放颜料的柜子,各类颜料有序摆放。在工作室里欣赏着一幅幅画作,与金老聊着他的人生和作品,不仅被他作品所震撼,更被他朴实的言行所感染。返校后回想着金老先生的讲话,再次欣赏他的作品,深有感触。
金一德,一九三五年一月生。浙江绍兴人。擅长油画、美术教育。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金一德中国美协会员。195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考入由中央文化部委托中国美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深造。195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金一德先生出生于绍兴平水镇,很小就开始临摹书里面的白描和插图,1954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丁正献、曹思明先生学习素描和油画。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油画训练班”,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颇深。
博巴作为金老先生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在艺术教育思想上富有创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点和原则与我国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艺术精神,强调笔墨气韵,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有共通之处。博巴对中国艺术也有很深的认识,曾说“中国艺术是伟大的,我认为能从出色的中国绘画中学到很多东西,中国画的概括、简练、用线和构图等方法,可以借鉴到油画中来”。博巴的讲授让金一德意识到不能盲目崇拜“苏联式”的写实主义,中国油画要向着民族化的方向走去,他赞赏并传承中国文艺,如饥似渴地吸取,在付出和给予的同时不断吸收和营养自己,这种观念影响着金一德《自画像》以及系列的肖像作品。原来博巴训练班的学员要求是各校助教来参加,但最终多数是高年级的学生,我当时也刚刚毕业留校。对于博巴的教学,刚开始学员不理解,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解剖分析的架子出来了,大家理解了就觉得很有收获,就提出来,创作以后再搞,剩下的一年半时间,集中进行基础训练。这样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基础打得很牢固,我到现在都很感激。
博巴的素描教学与苏联的模式不一样,是先研究,再综合,后表现,表现时要有力度、有激情。研究必须把模特的骨骼肌肉分析清楚,但不是画结构图,而是从人体上能看得出来。一个学期就画两个人体,一个男人体和一个女人体,从生火盆画到用电风扇,非常深入。而且是先画素描,再把素描拷贝到画布上画油画。
“博巴班”强调概括地表现物象,注重结构、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金老先生偏爱绘画中的线,曾说:线条是绘画中最有生命力的因素。他的线出了轮廓线,还有结构、体积、透视、明暗、运动、空间和情感。他的线是一种能从整体上加强作品力度的表现手段,他重视形体比例、透视、解剖结构等。认为只有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才能主动概括地综合表现对象。色彩上强调主观,强调固有色,不强调偶然的,复杂的明暗层次变化。是把对象的色彩重新组合,这既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图、色彩加进了主观意念,使得他的作品有自我创新。80年代,金老先生用写实的手法创作了《倪贻德》,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敬慕。画面使用了典型的线面结合的方式,线条果断利落,成功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神情。
训练班结束后,金老先生被借调到倪贻德工作室任助手,期间学习倪贻德的教学思想和作画方法,这为其之后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基础。倪贻德对金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毛泽东选集也看过,一些文件也看过,现在写文章很难,我总不能用别人的观点写文章,”这让金一德突然感觉到“学术上应该有个我”。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下才培养了一批新潮的画家:王广义、张培力、魏光庆、刘大鸿、耿建翌。这批画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活跃在当代的艺术领域里。八五新潮的这一代人,以其独特的敏感性和反思精神至今走在中国实验艺术的前沿。
在创作上,金老先生认为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创造性,避免千人一面,只有画出我之胸臆才是真正最可贵的,在创作过程中,今年画不下去,明年再画,三年、四年、五年六年的时间画一张,在画的同时会迷茫,但无所谓,这是表现你的内心情感和才能。他坦言,不管画什么,总得和对象有一定区别,另外你看到的领域,有自己的情感跟自己的选择在里面,以及每个色调的处理也是你所画的,这样画出来的大家感觉是艺术品被感动了。被感动的是你的情感、判断、和新鲜的感觉,或是你画画的很单纯,或是你画的很丰富,或是你画的很奔放很随意,或是你画的很冷静很分析都可以,至少是跟对象拉开距离。
博巴和倪贻德在油画民族化方向上有相同的看法,倪贻德的画风就是通过钻研西方各国的油画技巧后,与本民族艺术的特点相融合。《肖像》系列是金老先生吸收、融合两位老师的艺术主张的油画。如果说金一德《倪贻德》是一件纪实性的肖像作品,《林风眠》则是一件写意性的创作。林风眠的脸放在画面一角,背后是挥洒迷离的蓝色薄油景色,芦荡点出林风眠的画境,画作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林风眠曾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不受主流的重视,所以在构图安排上放在角落,再适合不过了。同时,云天上一只孤鹭象征着林风眠孤独的命运,我们都知道林风眠从1938年至1977年,这40年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金老先生从人物经历出发,努力地寻找着不同的表现语言,来突出表现肖像者某种直观的、特有的性格力量,曾为了描绘出对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宁可使肖像外表酷似蒙受损失,如《鲁迅》、《罗马尼亚画家巴巴》。
《暮年》系列是自2005年延续至今的创作主题,融合了民族绘画艺术的自然率真、生动传神和西方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某些技法,表现手法自由,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仅画出了老人的沧桑,还有倔犟与释然。金老先生曾说“我决心求变,求大变,但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画只可说有些微调的变化。艺术要自然流露,但我“流”不出来,就刻意追求;我松不下来,就索性求“紧”,把线勾明确、勾死,紧到底也可能是一种另类的趣味。”《暮年》系列的肖像趣味在哪里呢?金一德的这些油画作品中的黑色线勾得很明确、硬气,黑色本身带有神秘感,这些黑色线条组合亦富有装饰趣味。不同方向的线条笔触改变着观众目光和思绪的游走方式,张力在这里互相连结、抵消、合并和重组,在这有意味的形式里编织出了时间和空间,而时间、空间的层次依靠线条的组合。金一德是恬淡自守的学者型艺术家,凝聚了自杭州国立艺专时代起就已明确的重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其严谨、朴素、激情内蕴的品格,渗透在他整个艺术生涯甚至所有艺术作品中。由于师从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倪贻德教授,他的画风尤重现代主义,特别是表现主义手法,走到了同时代很多艺术家前面。但也是由于时代局限,他的画风并未得到时人充分认同,然而外界压力并未让他改弦更张,而是一直默默探索,最终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凝重、恢弘、坦荡的艺术世界。静物与风景是金一德擅长的画题之一。《瓶花》图中,画家将大块的色彩和精致的线条融为一体,柔嫩的花枝、花束与古瓷器莹润的光芒相映生辉,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内敛而又朴素、绚烂而又沉稳的艺术世界。只有耐心去品味他那彩色纷纭交叠的画作,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他平静的外表下一个丰富绚烂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领会他的孤独与执守,理解他所秉持的“国美风范”。作为艺术硕士油画方向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 勤奋刻苦,多看多学。美术报记者周懿专访金老先生,写道“半生为师,一世为徒”,他的一生都在勤奋刻苦的学习,悉心钻研,孜孜求新求变。他给我们的建议多看现当代的艺术,多看古今中外的书,研究理论,比如喜欢马蒂斯或者毕加索或者中国的潘天寿、黄宾鸿等,就从这个画家的早期作品、中期作品、晚期作品进行分析,得到的体会就是理论,这样就开始研究理论。
我认为我们正是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对基本功的练习。看到东西过少,思想没有内容,手上没有功夫。导致我们的作品无内容,更无审美价值。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扎实打好基础,如人体写生练习,只有比例、形体,结构熟练掌握,才有创作的基础。色彩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外美术史,当代国内外艺术研究,创作思路有理论的支撑才有价值和意义,多看多学才能他为己用,开拓自己的视野。
尊重自己的内心,画画要有自我,要有主体。而我常迷惑自己画什么,该怎么画?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迷茫?金老先生回答道:“迷茫是因为没有主体性,画画没有自我,作品没有主体。他启发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内心,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盲目随从,不要随波逐流。要以我为中心,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他的一生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肖像画系列、到玉兰花系列、古柏系列,老人系列,以及近期的《蟹》无一不是自己的主观追求。迷茫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只有迷茫中才会思考自己想表现什么。
学会“孤独”,自由自在,追求“另类”,打破同一。在艺术创作中,金老先生自我坚持长达三、四十年,但同时也在求新求变,八十岁了还在变。他曾说到:艺术是孤独的,也要孤独。孤独时内心才有自我为主体,画面才会有主体内容。以独立思考为主体、古为今用,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作为前行的方向。画画放不开,不是问题。如果试着放开,但不舒服,继续紧。索性钩紧钩死,也是一种趣味,到极致,手法是紧的但心灵是自由的,但也不自由。千萬不要以为我是看的很清楚。人本这一块都是一种不清晰的状态,太清晰了就是科学。艺术总是处于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状态。画面上流露出来的也是一种可以想象的空间。
从几十年前的肖像习作到后来的玉兰花系列、古柏系列、老人系列等是对高尚品德的抒发寄托,也是对人类精神内部的关照,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探索追求。有人说金老先生的一生是“孤独”的,但我认为他更是自由的。这正是必须追求的最珍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