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人们鉴赏女人,首先会提及她的容貌,才华位居第二。而鉴赏男人,眼光则会聚焦在他的才华和能力上。甚至就连女人,也不会对男人的容貌多加挑剔。
然而,在古代,容貌却是男人受到欢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得到财富、地位和婚姻,也可能满腹经纶却因相貌太丑而失去很多机会。
有许多男女通用的词汇,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地演变成了男人专用词。譬如:战士、工人、作家、诗人——如果不特别强调是女性:女工人、女作家、女诗人——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全是男人。但有一个词例外:美人。女人作为被鉴赏的对象,被动地享有了这个词的专用权。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不出性别,可我们都知道是指女人,即使加上标志性的限定词语也不会被当成男人,谁听说过男美人?欣赏男人,我们重视的是他的风度、气质、才华、实力,不在乎容貌。
不过事情并非从来如此,中国古代对男人的美貌就有许多精彩有趣的描绘。儒家的“亚圣”孟子不像他的后辈那样不近情理,曾把欣赏美男子拿来打比方讲大道理: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闳之子,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得欣赏子都那样美貌的人,简直是没长眼睛!
两汉初年有名的宰相陈平相貌很好,高大英俊。他年轻时贫贱不得志,可有位女富豪独具慧眼,把孙女嫁给他。别人不理解,问她原因,她的理由颇为有趣,不是因为陈平的才华出众,而是因为他长得漂亮。“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意思是“你见过漂亮如陈平而永远贫贱的人吗?”看来,在那个时代凭容貌也可以致富贵。
魏晋时期对男子美貌和风度的记载达到顶点,一部《世说新语》简直就是“风度修养大全”,且让我们随手翻来:
王蒙姿容秀美,一天,帽子戴破了到市场上去买新的,老板娘看他长得漂亮,白送他一顶新帽子,更有趣的事在后面:他扔掉的破帽子居然被同观的女子争相抢夺。看来现代“发烧友”们热衷于收集“名人”废弃物也不足为奇,而是颇得古人遗风。
卫王介长得白净秀美,自幼被人称为“璧人”(如今我们仍可在那些客套的书信中见到的客套语,就是由此而来),其美名远播。后来到京城去,京城的人们早就仰慕他的风姿,以至“观者如堵”,那阵势也和现在的“追星族”围追堵截天皇巨星一般无二,卫王介大约因此颇多应酬,以致积劳成疾而死,时人称作“看杀卫王介”。
潘岳姿容甚美,坐车上街常常被崇拜者手拉手围住走不动路,耽误了正事。不过也有好处,妇女们会向他投掷纪念品,所以他常常不劳而获,满载而归。潘岳字安仁,后人常将漂亮男人形容为“貌比潘安”。相貌丑陋而才华横溢的左思(那个写《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的著名诗人)听说后大为羡慕,也效仿出游,结果妇人小儿投掷给他的足瓦片石块——那时的人法制观念淡薄,不怕打伤了别人负法律责任——所以左思“委顿而返”,大概是给瓦片石块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古代女子的确十分重视男子的相貌,但是也有豁达的女子。温峤喜欢聪明漂亮的表妹,不敢光明正大地去追求,采用欺骗的手段冒名顶替终于娶了表妹(中国古代不忌讳此种近亲结婚)。新婚之夜,温峤正为真相大白之后可能发生的暴风雨而惶恐不安,哪知新娘子得知真相后却拍掌大笑:“我早就怀疑是你这个老奴才,果然不出我之所料!”——看来漂亮豪爽的小表妹并不讨厌这个表兄。
到唐宋以后,有关男人容貌的记述就越来越少了,明清时期,文人笔锋一转,描绘男人的重点变成了“才”,理想的爱情组合是“郎才女貌”,男人凭藉后天的才华,而女人只能依靠先天的容貌,男女不平等由此登峰造极。这时候如果女人再敢以貌取人,那她就要承担严重后果——当然,这条戒律是专对女人而言,就像人权大棒只对弱国挥舞一样。至于男人,却从来好色不倦,而今尤胜,并且还要杜撰女人以貌取人没有好结果的文章来警告她们。《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里这类故事多得很。譬如,《聊斋志异》里《嘉平公子》一篇就是讲鬼妓温姬爱上了风仪秀美的嘉平某公子,谁知公子却是一个绣花枕头,白字先生,写封便函就有一堆错别字,把“椒”写成“菽”,“姜”写成“江”,“可恨”写成“可浪”,温姬大失所望,在帖子上批道:“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自叹以貌取人,活该被世人笑话。于是冉冉而逝,大概重操旧业去了。这个鬼妓也太苛求,现代人则宽容得多,有几个歌星影星能分得清“椒”和“菽”?发烧友们的爱戴崇拜并不因此而减少分毫。
多元化的社会就有多种标准,既有追星族的单纯狂热,也有一般人的成熟世故。香港评选十大魅力男性,董建华、李嘉诚等赫然排列前位,这当然不光是凭藉他们的风度气质,而更重要的是凭藉他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作为李嘉诚是凭藉百亿美元的身家,作为董建华则既是凭藉他的财富,更是凭藉他的政治成就。否则,以董建华那个从二十多岁到如今几乎四十年不变的板刷头和肥肥胖胖的身材,以李嘉诚那个大黑框眼镜秃顶老头,谁会觉得他们光彩照人、魅力四射?
(实习编辑 边海玲)
然而,在古代,容貌却是男人受到欢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得到财富、地位和婚姻,也可能满腹经纶却因相貌太丑而失去很多机会。
有许多男女通用的词汇,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地演变成了男人专用词。譬如:战士、工人、作家、诗人——如果不特别强调是女性:女工人、女作家、女诗人——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全是男人。但有一个词例外:美人。女人作为被鉴赏的对象,被动地享有了这个词的专用权。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不出性别,可我们都知道是指女人,即使加上标志性的限定词语也不会被当成男人,谁听说过男美人?欣赏男人,我们重视的是他的风度、气质、才华、实力,不在乎容貌。
不过事情并非从来如此,中国古代对男人的美貌就有许多精彩有趣的描绘。儒家的“亚圣”孟子不像他的后辈那样不近情理,曾把欣赏美男子拿来打比方讲大道理: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闳之子,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得欣赏子都那样美貌的人,简直是没长眼睛!
两汉初年有名的宰相陈平相貌很好,高大英俊。他年轻时贫贱不得志,可有位女富豪独具慧眼,把孙女嫁给他。别人不理解,问她原因,她的理由颇为有趣,不是因为陈平的才华出众,而是因为他长得漂亮。“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意思是“你见过漂亮如陈平而永远贫贱的人吗?”看来,在那个时代凭容貌也可以致富贵。
魏晋时期对男子美貌和风度的记载达到顶点,一部《世说新语》简直就是“风度修养大全”,且让我们随手翻来:
王蒙姿容秀美,一天,帽子戴破了到市场上去买新的,老板娘看他长得漂亮,白送他一顶新帽子,更有趣的事在后面:他扔掉的破帽子居然被同观的女子争相抢夺。看来现代“发烧友”们热衷于收集“名人”废弃物也不足为奇,而是颇得古人遗风。
卫王介长得白净秀美,自幼被人称为“璧人”(如今我们仍可在那些客套的书信中见到的客套语,就是由此而来),其美名远播。后来到京城去,京城的人们早就仰慕他的风姿,以至“观者如堵”,那阵势也和现在的“追星族”围追堵截天皇巨星一般无二,卫王介大约因此颇多应酬,以致积劳成疾而死,时人称作“看杀卫王介”。
潘岳姿容甚美,坐车上街常常被崇拜者手拉手围住走不动路,耽误了正事。不过也有好处,妇女们会向他投掷纪念品,所以他常常不劳而获,满载而归。潘岳字安仁,后人常将漂亮男人形容为“貌比潘安”。相貌丑陋而才华横溢的左思(那个写《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的著名诗人)听说后大为羡慕,也效仿出游,结果妇人小儿投掷给他的足瓦片石块——那时的人法制观念淡薄,不怕打伤了别人负法律责任——所以左思“委顿而返”,大概是给瓦片石块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古代女子的确十分重视男子的相貌,但是也有豁达的女子。温峤喜欢聪明漂亮的表妹,不敢光明正大地去追求,采用欺骗的手段冒名顶替终于娶了表妹(中国古代不忌讳此种近亲结婚)。新婚之夜,温峤正为真相大白之后可能发生的暴风雨而惶恐不安,哪知新娘子得知真相后却拍掌大笑:“我早就怀疑是你这个老奴才,果然不出我之所料!”——看来漂亮豪爽的小表妹并不讨厌这个表兄。
到唐宋以后,有关男人容貌的记述就越来越少了,明清时期,文人笔锋一转,描绘男人的重点变成了“才”,理想的爱情组合是“郎才女貌”,男人凭藉后天的才华,而女人只能依靠先天的容貌,男女不平等由此登峰造极。这时候如果女人再敢以貌取人,那她就要承担严重后果——当然,这条戒律是专对女人而言,就像人权大棒只对弱国挥舞一样。至于男人,却从来好色不倦,而今尤胜,并且还要杜撰女人以貌取人没有好结果的文章来警告她们。《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里这类故事多得很。譬如,《聊斋志异》里《嘉平公子》一篇就是讲鬼妓温姬爱上了风仪秀美的嘉平某公子,谁知公子却是一个绣花枕头,白字先生,写封便函就有一堆错别字,把“椒”写成“菽”,“姜”写成“江”,“可恨”写成“可浪”,温姬大失所望,在帖子上批道:“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自叹以貌取人,活该被世人笑话。于是冉冉而逝,大概重操旧业去了。这个鬼妓也太苛求,现代人则宽容得多,有几个歌星影星能分得清“椒”和“菽”?发烧友们的爱戴崇拜并不因此而减少分毫。
多元化的社会就有多种标准,既有追星族的单纯狂热,也有一般人的成熟世故。香港评选十大魅力男性,董建华、李嘉诚等赫然排列前位,这当然不光是凭藉他们的风度气质,而更重要的是凭藉他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作为李嘉诚是凭藉百亿美元的身家,作为董建华则既是凭藉他的财富,更是凭藉他的政治成就。否则,以董建华那个从二十多岁到如今几乎四十年不变的板刷头和肥肥胖胖的身材,以李嘉诚那个大黑框眼镜秃顶老头,谁会觉得他们光彩照人、魅力四射?
(实习编辑 边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