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必定是以好的创作质量取胜。就手风琴这件乐器而言,在继承和摒弃西方传统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的基础上,更要依托于云南本土民族的音乐文化土壤之中。
【关键词】云南风格;创作技法;多样性探究
一、民族化的创作题材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也是丰富多样。有的是根据民族历史故事,或是民族传说,以及民族生活中的人生哲理等,如根据陈勇老师的艺术歌曲《蝴蝶泉的舞会》所改编创作的《蝶舞》;有的是根据云南各民族民间歌曲(山歌、小调、花灯)和民族器乐曲改编创作的,如《随想曲》(小河淌水)、《对歌》(放马山歌)、《安宁小调》、《十大姐》等;还有的以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某些音调、节奏为素材所创作的,如《组曲——“山歌”、“夜曲”、“节日”》、《云南意象之“云”、“雾”》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以民族旋律的发展为创作动机,在遵循手风琴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作曲理念和演奏技法进行全新的创作改编,打造了一系列既符合手风琴演奏技巧,且不失云南民族韵味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单声部民族音乐素材的多声部创作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的歌乐、器乐等音乐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而人们对其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旋律。旋律,可以说是民族音乐的灵魂,能自然、淳朴地体现出民族音乐风格,同时也是体现作品民族风格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因此,它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当然,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也存在着多声部音乐,但大多民族化的旋律依旧是单声部旋律。
(一)根据民歌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
手风琴是一件和声色彩极为丰富的乐器,可演奏不同的声部进行。就目前的云南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来说,它是在单声旋律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遍的,但它却也是单声旋律运用到多声部乐器创作及演奏中的。例如由廖一瑄老师创作的《随想曲》,就是在素有“东方小夜曲”的云南经典民歌《小河淌水》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全曲采用旋律主题动机贯穿发展,并加以右手主题及其变奏,以及加之左手复调的创作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弥渡这片神秘多情的土地。
从谱例1中可以看到,右手从第12小节开始进入民歌主题旋律的舒展,而左手却在第14小节开始与右手旋律相异,但却符合主题音乐的单独的旋律进行。这样根据民族音乐素材而进行的多声部音乐创作,在音乐表现上更展示了其多样化,从而进一步更好的证明单声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优势。
通过谱例2也可以看出,在第23小节开始进行主题旋律的变奏,右手部分形成两条独立的旋律,再加上左手和声的变化进行,同样可以体现民族单声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魅力。
另外还有《对歌》(放马山歌),以及邬明老师重新创作编曲的《十大姐》等,都是在云南民歌的单声旋律基础上融入全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来完成的多声部音乐作品。
(二)根据某些民族元素音调的音乐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品只是采用了某个少数民族中的音调作为创作动机,并以此进行扩充发展进行创作。如《云南意象之——“雾”》就是采用了哈尼族音调作为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扩充的。
还有《组曲——“夜曲”》也是采用了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音调,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创作而成。
这些作品的素材都不是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完整的民歌和器乐曲,但在作曲家们全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之下,通过手风琴这件多声部乐器的演奏与表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云南民族旋律、民族气息和民族气质。
三、民族性格的节奏与节拍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音乐要素。对于传统的西方音乐来说,尤其是在欧洲古典的音乐作品中,都是以均匀且规律性的节奏节拍为主。而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规律的节奏和节拍随处可见。这也说明了民族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不仅具有多样性,同时也不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随想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题一开始就以4/4拍和3/4拍交替使用(谱例1)。又例如在《组曲——“节日”》中,乐曲是根据撒尼族跳三弦的音调,以及在其混合节拍5(3+2)/8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发展,从而在乐曲中形成了不同节拍的组合。
从以上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7拍子或是9拍子,都是在原有的混合节拍5(3+2)/8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它们风格相互吻合,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节奏、节拍的诠释,也具有着不规则律动的动力性及新颖的艺术效果。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对节奏节拍多样化的追求,从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格,达到全新的民族审美效果。
【关键词】云南风格;创作技法;多样性探究
一、民族化的创作题材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也是丰富多样。有的是根据民族历史故事,或是民族传说,以及民族生活中的人生哲理等,如根据陈勇老师的艺术歌曲《蝴蝶泉的舞会》所改编创作的《蝶舞》;有的是根据云南各民族民间歌曲(山歌、小调、花灯)和民族器乐曲改编创作的,如《随想曲》(小河淌水)、《对歌》(放马山歌)、《安宁小调》、《十大姐》等;还有的以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某些音调、节奏为素材所创作的,如《组曲——“山歌”、“夜曲”、“节日”》、《云南意象之“云”、“雾”》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以民族旋律的发展为创作动机,在遵循手风琴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作曲理念和演奏技法进行全新的创作改编,打造了一系列既符合手风琴演奏技巧,且不失云南民族韵味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单声部民族音乐素材的多声部创作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的歌乐、器乐等音乐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而人们对其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旋律。旋律,可以说是民族音乐的灵魂,能自然、淳朴地体现出民族音乐风格,同时也是体现作品民族风格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因此,它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当然,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也存在着多声部音乐,但大多民族化的旋律依旧是单声部旋律。
(一)根据民歌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
手风琴是一件和声色彩极为丰富的乐器,可演奏不同的声部进行。就目前的云南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来说,它是在单声旋律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遍的,但它却也是单声旋律运用到多声部乐器创作及演奏中的。例如由廖一瑄老师创作的《随想曲》,就是在素有“东方小夜曲”的云南经典民歌《小河淌水》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全曲采用旋律主题动机贯穿发展,并加以右手主题及其变奏,以及加之左手复调的创作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弥渡这片神秘多情的土地。
从谱例1中可以看到,右手从第12小节开始进入民歌主题旋律的舒展,而左手却在第14小节开始与右手旋律相异,但却符合主题音乐的单独的旋律进行。这样根据民族音乐素材而进行的多声部音乐创作,在音乐表现上更展示了其多样化,从而进一步更好的证明单声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优势。
通过谱例2也可以看出,在第23小节开始进行主题旋律的变奏,右手部分形成两条独立的旋律,再加上左手和声的变化进行,同样可以体现民族单声旋律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魅力。
另外还有《对歌》(放马山歌),以及邬明老师重新创作编曲的《十大姐》等,都是在云南民歌的单声旋律基础上融入全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来完成的多声部音乐作品。
(二)根据某些民族元素音调的音乐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品只是采用了某个少数民族中的音调作为创作动机,并以此进行扩充发展进行创作。如《云南意象之——“雾”》就是采用了哈尼族音调作为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扩充的。
还有《组曲——“夜曲”》也是采用了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音调,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创作而成。
这些作品的素材都不是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完整的民歌和器乐曲,但在作曲家们全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之下,通过手风琴这件多声部乐器的演奏与表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云南民族旋律、民族气息和民族气质。
三、民族性格的节奏与节拍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音乐要素。对于传统的西方音乐来说,尤其是在欧洲古典的音乐作品中,都是以均匀且规律性的节奏节拍为主。而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规律的节奏和节拍随处可见。这也说明了民族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不仅具有多样性,同时也不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随想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题一开始就以4/4拍和3/4拍交替使用(谱例1)。又例如在《组曲——“节日”》中,乐曲是根据撒尼族跳三弦的音调,以及在其混合节拍5(3+2)/8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发展,从而在乐曲中形成了不同节拍的组合。
从以上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7拍子或是9拍子,都是在原有的混合节拍5(3+2)/8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它们风格相互吻合,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节奏、节拍的诠释,也具有着不规则律动的动力性及新颖的艺术效果。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对节奏节拍多样化的追求,从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格,达到全新的民族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