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悟感体验除了来自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试想,学生若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尤其是对思维慢的学生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要因为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那会扼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陪客。我在课堂上常用“你真行”、“你真棒”等赏识的评语来肯定答对的同学;对答错的同学,我常用鼓励的话语,如“不用急,再试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里。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自然形成主动探究的心态,品尝成功喜悦,产生创新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时,有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这时,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板书下列算式:
①5÷0 =( ) ②( )×0 = 5
③0÷0 =( )④( )×0 =0
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行探究。结果学生得出:在②中找不出能填在( )里的数,因此0除5的商不存在。在④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多个,因此0除0的商是不确定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例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从有疑难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积极思维、求知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突出思维训练,打好创新基础
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我在教行程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小立和小红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小立每分钟走68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我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时发现有名同学将相遇点画到了正中间,我让他们到前面板演,这时小张同学提出:老师,小立和小红两人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应该在中间。板演的同学恍然大悟,自己急忙跑到前面将图进行修改。这位同学的失误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多数同学列出两种解题方法:①(68+60)×5;②68×5+60×5。这时,那位小张同学却突然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其它的方法:我们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相等,都是68米,那么两人5分钟就走了(68×2×5)米,再将多算的小红走的路程[(68-60)×5]米减去,就算出了两地的距离。”小张的这个提议使其他同学得到启发。有几位同学抢着说:“老师,还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都是60米,两人5分钟就走了(60×2×5)米。这时,我们少算了小立所走的路程[(68-60)×5]米,两个得数相加就得出了两地的距离。”
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位同学的大脑中都储存着思维的火花,问题是老师如何去点燃。高明的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总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双新小学)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悟感体验除了来自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试想,学生若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尤其是对思维慢的学生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要因为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那会扼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陪客。我在课堂上常用“你真行”、“你真棒”等赏识的评语来肯定答对的同学;对答错的同学,我常用鼓励的话语,如“不用急,再试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里。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自然形成主动探究的心态,品尝成功喜悦,产生创新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时,有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这时,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板书下列算式:
①5÷0 =( ) ②( )×0 = 5
③0÷0 =( )④( )×0 =0
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行探究。结果学生得出:在②中找不出能填在( )里的数,因此0除5的商不存在。在④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多个,因此0除0的商是不确定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例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从有疑难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积极思维、求知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突出思维训练,打好创新基础
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我在教行程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小立和小红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小立每分钟走68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我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时发现有名同学将相遇点画到了正中间,我让他们到前面板演,这时小张同学提出:老师,小立和小红两人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应该在中间。板演的同学恍然大悟,自己急忙跑到前面将图进行修改。这位同学的失误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多数同学列出两种解题方法:①(68+60)×5;②68×5+60×5。这时,那位小张同学却突然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其它的方法:我们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相等,都是68米,那么两人5分钟就走了(68×2×5)米,再将多算的小红走的路程[(68-60)×5]米减去,就算出了两地的距离。”小张的这个提议使其他同学得到启发。有几位同学抢着说:“老师,还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都是60米,两人5分钟就走了(60×2×5)米。这时,我们少算了小立所走的路程[(68-60)×5]米,两个得数相加就得出了两地的距离。”
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位同学的大脑中都储存着思维的火花,问题是老师如何去点燃。高明的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总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双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