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村位于和龙市八家子镇的东北部,地处海兰江水域中游,平岗平原上段,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93公顷。现有3个自然屯,5个村民小组,全村329户,1035人。几年来,河南村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将发展蔬菜产业做为该村支柱产业的新思路,逐渐形成了以种植元葱为主,西兰花、大头菜、萝卜为辅的产业化格局。同时,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积极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河南村多年来以水稻、大豆、玉米种植为主,即使按照较好的年成核算,每公顷水田产出水稻7500公斤,按照2.00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计算,产值为1.5万元。扣除相关费用,农民每公顷收入不超过6000元;旱田不论是种植玉米还是黄豆,每公顷的收入也只是保持在4000~5000元,农民增收缓慢。为使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河南村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培育“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发展元葱种植产业。
2003年,河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根的带领下率先搞起了元葱种植试验田,经过一年的精心栽培,元葱试验田丰收了,质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05年,河南村进行水改旱,当年共改造水田70公顷,其中有43公顷发展了元葱种植。同时,还及时组织村民与延吉市的蔬菜批发商签订订单合同,解决农民销售蔬菜的后顾之忧。按照年内河南村种植元葱户共150户,600人计算,户均净收入5.33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村内收入最高的农户仅种植元葱一项收入就达到了近16万元,可以说有不少农户一年实现了脱贫。在元葱收获前后,同一地块套种的西兰花、秋白菜等蔬菜的平均收入也达到了2万多元/公顷,除去种植成本还略有结余。从而实现了耕地的统筹高效利用,产出率大幅提升,大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大胆带领农民创业,谱写产业建村新篇章
通过数年的摸索以及八家子镇党委、政府的及时引导,河南村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都形成了要把元葱产业做大、做强,快速实现小康村建设目标的共识。近两年来,通过上级部门的不断引导,河南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核心堡垒作用,依据本村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继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是招商引资上项目。为了确保河南村元葱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卖难”、收入没有保障等问题,河南村两委班子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延吉市延龙菜业批发公司在河南村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蔬菜恒温保鲜库库房,初步形成了蔬菜生产、收储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了农民存储、销售蔬菜的困难。
二是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进一步增加产业效益,2008年12月,村里创建了河南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并申请注册“八家子牌”蔬菜商标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开发了蔬菜保鲜加工项目,建立蔬菜加工保鲜库房700平方米,以品牌战略和市场战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使全村蔬菜产业走上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目前,河南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公顷,拥有合作社会员112户,蔬菜产量年均20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后备人才储备工作力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后备力量建设,按照省州市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要求,根据镇党委的部署,河南村党支部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模式,及时把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以继续壮大蔬菜产业发展规模。
依托产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河南村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目前,改造各类危房泥草房180户,新建房舍70户;修建水泥道路5公里,修建边沟和排水渠3000米;对村内主干道两侧进行围墙改造2000米,大门改造60户;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每2户村民配备了一只垃圾箱,落实5名专职保洁人员,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座,购买垃圾车一台,建垃圾处理厂一座,村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处理;栽花1万余株,种草1000多平方米,植树5000多棵;修建沼气池35个;开展科普培训班、环保培训班,建立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目前全村村民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河南村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力,在圆葱产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河南村为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集散地,增加冷链物流设施,建立物流配送车间等设施,带动周边村屯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龙市新农村办 供稿)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河南村多年来以水稻、大豆、玉米种植为主,即使按照较好的年成核算,每公顷水田产出水稻7500公斤,按照2.00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计算,产值为1.5万元。扣除相关费用,农民每公顷收入不超过6000元;旱田不论是种植玉米还是黄豆,每公顷的收入也只是保持在4000~5000元,农民增收缓慢。为使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河南村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培育“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发展元葱种植产业。
2003年,河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根的带领下率先搞起了元葱种植试验田,经过一年的精心栽培,元葱试验田丰收了,质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05年,河南村进行水改旱,当年共改造水田70公顷,其中有43公顷发展了元葱种植。同时,还及时组织村民与延吉市的蔬菜批发商签订订单合同,解决农民销售蔬菜的后顾之忧。按照年内河南村种植元葱户共150户,600人计算,户均净收入5.33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村内收入最高的农户仅种植元葱一项收入就达到了近16万元,可以说有不少农户一年实现了脱贫。在元葱收获前后,同一地块套种的西兰花、秋白菜等蔬菜的平均收入也达到了2万多元/公顷,除去种植成本还略有结余。从而实现了耕地的统筹高效利用,产出率大幅提升,大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大胆带领农民创业,谱写产业建村新篇章
通过数年的摸索以及八家子镇党委、政府的及时引导,河南村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都形成了要把元葱产业做大、做强,快速实现小康村建设目标的共识。近两年来,通过上级部门的不断引导,河南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核心堡垒作用,依据本村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继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是招商引资上项目。为了确保河南村元葱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卖难”、收入没有保障等问题,河南村两委班子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延吉市延龙菜业批发公司在河南村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蔬菜恒温保鲜库库房,初步形成了蔬菜生产、收储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了农民存储、销售蔬菜的困难。
二是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进一步增加产业效益,2008年12月,村里创建了河南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并申请注册“八家子牌”蔬菜商标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开发了蔬菜保鲜加工项目,建立蔬菜加工保鲜库房700平方米,以品牌战略和市场战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使全村蔬菜产业走上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目前,河南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公顷,拥有合作社会员112户,蔬菜产量年均20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后备人才储备工作力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后备力量建设,按照省州市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要求,根据镇党委的部署,河南村党支部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模式,及时把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以继续壮大蔬菜产业发展规模。
依托产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河南村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目前,改造各类危房泥草房180户,新建房舍70户;修建水泥道路5公里,修建边沟和排水渠3000米;对村内主干道两侧进行围墙改造2000米,大门改造60户;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每2户村民配备了一只垃圾箱,落实5名专职保洁人员,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座,购买垃圾车一台,建垃圾处理厂一座,村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处理;栽花1万余株,种草1000多平方米,植树5000多棵;修建沼气池35个;开展科普培训班、环保培训班,建立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目前全村村民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河南村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力,在圆葱产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河南村为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集散地,增加冷链物流设施,建立物流配送车间等设施,带动周边村屯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龙市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