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Riccati变换和Philos型积分技巧构造出的不同的函数,建立了一类三阶半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的一些新的振动准则.
【机 构】
:
长治学院数学系,山西长治046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Riccati变换和Philos型积分技巧构造出的不同的函数,建立了一类三阶半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的一些新的振动准则.
其他文献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成为我国沿海危害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特别是互花米草入侵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文综述了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引种历史和入侵情况,简析了互花米草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环渤海各沿海省市应形成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制定互花米草分区防治措施,形成“最优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去除技术+去除后长效维持技术”三位一体的互花米草“长效治理”技术与管理体系,同时加快互花米草利用的研发进程.
污染物入海总量准确测算对于厘清污染源排放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天津市陆域和海域两个氮、磷入海通道,系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入海总量核算研究.针对陆域氮、磷入海量,研究建立一套基于入海系数的污染物入海通量计算方法,即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最终构建一套陆域氮、磷入海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陆域氮、磷污染物入海量.通过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调查估算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天津市近岸海域总氮年均
本文基于天津近岸海域2009-2018年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海水水质污染状况、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环境监测项目水质类别的情况.结果 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尚未形成根本改善的态势;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的污染不明显,重金属浓度基本处于优良水质的范围;陆源输入是该海域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但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的输入也不可忽视;围填海工程对纳潮量和局地水动力的改变会导致沿岸区域物质的输运受阻,导致污染物集聚而影响局部海域的水质.建议在严控氮、
本文基于2015年以来莱州湾海洋环境公开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莱州湾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并针对海湾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建议.结果 表明,2020年莱州湾海域水环境和富营养化状况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无机氮的含量大幅降低,富营养化面积显著减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小清河和黄河入海口附近污染依然严重,海湾水环境质量较2001年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平均pH和溶解氧浓度小幅降低以及氮磷比失衡加剧;海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限制因素为生物密度波动较大,互花米草入侵亦对海
渤海是我国唯一半封闭型内海,是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海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渤海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断重视,其水质恶化势头得到遏制,但由于缺乏陆海统筹、部门区域联动的控制机制,制约了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而构建支撑陆海协同监控和评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措施.本文以莱州湾为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构建陆海污染源多级监测和评价分析系统,实现高精度多级陆海联动的入海通量监测评估、污染源解析、海域水质变化和入海排污响应分析等主要功能,进而为阐明渤海水质变化和陆源排污关系,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
建立测定药物中吡拉西坦的吸收光谱法.在酸性溶液中,吡拉西坦与氯膦酸偶氮III发生显色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在可见光区666 nm和615 nm(正吸收)及538 nm(负吸收)处的吸光度与吡拉西坦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线性范围为0.03~2.84 mg·L-1,检出限为0.026 mg·L-1(538 nm)和0.028 mg·L-1(615 nm、666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κ)为5.87×104 L·mol-1·cm-1(538 nm)、3.34×104 L·mol-1·cm-1(615 nm)
本文基于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渤海山东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两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04种,其中,主要种类组成为多毛类46种,甲壳类30种,软体动物15种,棘皮动物5种.调查海域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以个体偏小的种类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为主.2017年调查海域大
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陆源污染是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以海洋本身为空间范围进行污染防治仍是末端控制的方法.以陆海统筹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渤海污染防治的空间范围延展到入海河流,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实行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战略,有利于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可以从污染防治协调管理、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和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为定量评估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及沿海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以辽东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指数对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基于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水平、经济产业结构等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贡献率.结果 表明,大连和葫芦岛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显著优于辽河口附近的盘锦、营口和锦州;海洋功能区和海水质量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不同功能区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和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及内梅罗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沿海城市人均GDP和
渤海三面环陆,优越的地理条件一度使环渤海的围填海活动趋于白热化.虽然围填海造地拓展了大量的土地空间,却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首次提出渤海海域禁止开发任何围填海项目,并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本文结合大连金普新区实践经验,提出了统一围填海遗留问题界定标准、强化监管、跨部门协调、开展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等要点,为今后我国围填海遗留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