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趋势开始向国际化转变。尽管发展机遇越来越多,高校也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河海大学围绕“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校进行国际化教育进程的必然性和现有模式,提出针对国际教育进程推进的若干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际化 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75-02
1 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人们的全球意识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提高。人才的交流学习、生源和师资的相互融合,教育方式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配置,都推进了世界教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国际化办学道路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进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如何将现有的教育与国际文化接轨,如何更好地融合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如何深化高校国际化教育进程,这都是现代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2 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引进最前沿的教育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明确写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我国许多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教育合作,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合作专业的授课教材至少应有三分之一来自对方院校[1]。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与国际同步接轨,有利于引进优秀的教育教材。另外,我国教育部还规定,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合作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要有对方学校教师授课。可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体制优化能够引进大量优秀的外国学者到我国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理念都与合作学校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先进、更优良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国际接轨,了解最新的发展理念。
2.2 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水平和教育形式的多样
在国际化教育进程中,高校对学生采用国际化教育,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了解国际化教育基础之上的。而教师作为向高校学生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直接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同时,对于教师整体水平和高校教育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从而完善高校教育机制。在教师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培训中,教师将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师资力量。
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的战略性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明确写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实现由大变强目标的根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院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新目标。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首先要使得高等院校处于国际竞争的平臺上,能够用国际公认的一流标准来衡量。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学校,必须着眼于世界,才能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才能与世界知名高校相比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行教育理念和体制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从根本上由大变强的目标。
3 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现状
河海大学围绕“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3.1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设立“国际化工作专项基金”,加大对学生出国留学和访学、师资国际化、学科和科研国际合作、留学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国际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明确学院(系)在学校国际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各院(系)国际化工作一把手院长(主任)负责制,将国际化指标和任务纳入单位和教师年度工作计划及聘期考核体系中。
3.2 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和聘用一批优秀的外籍教师,重点引进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和各类人才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一线教师赴海外研修,鼓励学术骨干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职务,力争建立由该校教师领衔的新学术组织,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以及日常管理中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导向。 3.3 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鼓励和支持校内科研机构和教师申请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努力提高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量、经费总额和国际影响力。实施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若干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究平台或产学研基地。提高对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对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以实施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重点引智项目为抓手,强化国际合作对学科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
3.4 构建开放办学体系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培育。设立“世界名校交流项目”,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开发、引进网络课程,设立海外学者讲坛,引进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到校开设短期课程,合作设立教学、实训项目,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水文化等培训工作,争取建设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鼓励相关学院进行专业国际认证工作,积极探索海外办学的新模式。
3.5 实施“留学河海计划”
充分利用政府奖学金制度,依托重点学科以及国际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学科,扩大国外博、硕士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生源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扩大自费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大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生来访支持力度,拓展长短期交流生源。加强留学生培养能力建设,推进全英文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建设,探索大类培养,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实施留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
3.6 实施“海外访学计划”
充分发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示范作用,大力培育和实施学分互认等学生交流项目,完善以优势学科为主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设立“学生海外创新创业拓展项目”,择优资助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生和学生骨干出国(境)交流和培训项目。加强与海外高校、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以联合培养、交换生、夏令营、短期访学、实习实践、科研项目、国际会议等项目为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出国交流热情。与海外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每年选送多批学生到海外大学进行短期交流、研修课程或实践实习,认可其在海外所修的学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 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建议
4.1 改进传统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3]。我国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有先进的战略眼光,我国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应当有时代眼光,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理念,将传统教育理念与国际最新的教育发展方向相结合,使得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
4.2 注重人才培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同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方针。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首先应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等运行模式,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文化交流、公派出国、智力引进、国际会议、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等方式,推进建设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加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让人才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国际最新、最前沿的现代化教育。
4.3 以外国专家为引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采用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任教或者开办讲座等方式,加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开展的课堂和讲座不仅要针对高校学生,更应当开展面向高校教师的各类论坛和研討会,通过各方的协商研讨,将国际的教育人才、先进教学技术、最新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当重点聘请优秀的高级科技专家来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以实现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的全新突破。
4.4 建立专业的国际化教育研究团队
要推动国际化教育进程全方位发展,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放意识、素质过硬的专业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需要对于国际化信息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出国交流的经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国际化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熟练运用一到两门外语,另外,团队队伍中应吸纳留学归国人员或专业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成员。
参考文献
[1] 董陶.推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程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9).
[2] 周浩波.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02).
[3] 穆旭.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际化 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75-02
1 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人们的全球意识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提高。人才的交流学习、生源和师资的相互融合,教育方式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配置,都推进了世界教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国际化办学道路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进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如何将现有的教育与国际文化接轨,如何更好地融合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如何深化高校国际化教育进程,这都是现代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2 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引进最前沿的教育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明确写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我国许多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教育合作,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合作专业的授课教材至少应有三分之一来自对方院校[1]。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与国际同步接轨,有利于引进优秀的教育教材。另外,我国教育部还规定,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合作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要有对方学校教师授课。可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体制优化能够引进大量优秀的外国学者到我国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理念都与合作学校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先进、更优良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国际接轨,了解最新的发展理念。
2.2 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水平和教育形式的多样
在国际化教育进程中,高校对学生采用国际化教育,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了解国际化教育基础之上的。而教师作为向高校学生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直接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同时,对于教师整体水平和高校教育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从而完善高校教育机制。在教师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培训中,教师将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师资力量。
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的战略性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明确写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实现由大变强目标的根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院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新目标。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首先要使得高等院校处于国际竞争的平臺上,能够用国际公认的一流标准来衡量。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学校,必须着眼于世界,才能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才能与世界知名高校相比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行教育理念和体制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从根本上由大变强的目标。
3 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现状
河海大学围绕“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3.1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设立“国际化工作专项基金”,加大对学生出国留学和访学、师资国际化、学科和科研国际合作、留学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国际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明确学院(系)在学校国际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各院(系)国际化工作一把手院长(主任)负责制,将国际化指标和任务纳入单位和教师年度工作计划及聘期考核体系中。
3.2 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和聘用一批优秀的外籍教师,重点引进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和各类人才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一线教师赴海外研修,鼓励学术骨干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职务,力争建立由该校教师领衔的新学术组织,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以及日常管理中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导向。 3.3 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鼓励和支持校内科研机构和教师申请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努力提高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量、经费总额和国际影响力。实施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若干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究平台或产学研基地。提高对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对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以实施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重点引智项目为抓手,强化国际合作对学科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
3.4 构建开放办学体系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培育。设立“世界名校交流项目”,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开发、引进网络课程,设立海外学者讲坛,引进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到校开设短期课程,合作设立教学、实训项目,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水文化等培训工作,争取建设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鼓励相关学院进行专业国际认证工作,积极探索海外办学的新模式。
3.5 实施“留学河海计划”
充分利用政府奖学金制度,依托重点学科以及国际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学科,扩大国外博、硕士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生源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扩大自费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大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生来访支持力度,拓展长短期交流生源。加强留学生培养能力建设,推进全英文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建设,探索大类培养,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实施留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
3.6 实施“海外访学计划”
充分发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示范作用,大力培育和实施学分互认等学生交流项目,完善以优势学科为主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设立“学生海外创新创业拓展项目”,择优资助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生和学生骨干出国(境)交流和培训项目。加强与海外高校、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以联合培养、交换生、夏令营、短期访学、实习实践、科研项目、国际会议等项目为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出国交流热情。与海外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每年选送多批学生到海外大学进行短期交流、研修课程或实践实习,认可其在海外所修的学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 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建议
4.1 改进传统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3]。我国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有先进的战略眼光,我国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应当有时代眼光,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理念,将传统教育理念与国际最新的教育发展方向相结合,使得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
4.2 注重人才培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同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方针。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首先应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等运行模式,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文化交流、公派出国、智力引进、国际会议、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等方式,推进建设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加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让人才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国际最新、最前沿的现代化教育。
4.3 以外国专家为引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采用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任教或者开办讲座等方式,加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开展的课堂和讲座不仅要针对高校学生,更应当开展面向高校教师的各类论坛和研討会,通过各方的协商研讨,将国际的教育人才、先进教学技术、最新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当重点聘请优秀的高级科技专家来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以实现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的全新突破。
4.4 建立专业的国际化教育研究团队
要推动国际化教育进程全方位发展,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放意识、素质过硬的专业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需要对于国际化信息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出国交流的经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国际化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熟练运用一到两门外语,另外,团队队伍中应吸纳留学归国人员或专业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成员。
参考文献
[1] 董陶.推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程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9).
[2] 周浩波.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02).
[3] 穆旭.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