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是中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文体,以下是我教学生的亲历经历,有幸分享下。
关键词:散文,味道;案例;教与学
散文教学,是中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章,教好却不易,它不如文言文、說明文、议论文知识明确,不及小说、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遇到教那些最能体现散文特色的平淡、质朴的好文章,常出现自己对文学味道浓郁的文本爱不释手,学生则不以为然,自己站在台上细致周到一腔热情地讲,学生学得兴致寥寥,觉得文章寡淡无味老师絮叨无比的尴尬情形。细想原因,一是学生欣赏水平有限,读起来有语言、文化之隔;二是自己教学技艺不到家,不能很好地领着学生到文章中透彻地走一个来回,全面地理解,进而亲切地体会,对自己这样的无效教学当然怅恨久之。
假期有幸读到《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惊喜,惭愧。喜因邂逅好书,新识益友,愧则望洋兴叹,心有惴惴,深感黄老师的高度太难企及。不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慢慢地走吧,从最打动我的《葡萄月令》说起,联系自己之前的教学,一点一点地感受散文的味道怎么从黄老师课堂里氤氲出来,期望能学得一二,增益于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语文课朝“精粹有魂”进步着。我的课堂观察与思考基于这样三个方面:
一、散文教什么?
首先关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但语文教育研究界已达成共识的课改重点。这由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课文有千面风采万种解读,基本的教学价值却应该是大致固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彰示教师的专业素养。)先来厘清黄老师这节课教什么。
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汪氏语体:平淡、朴实、自然——品味语言:淡而有味——有“味”背后大巧若拙的技巧、匠心:文白夹杂的语言,随意精心的结构——体味语词美感,概括汪氏散文特质: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由文及人,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总结文章内容,总结学法:读散文,读现代散文,要读出人物的性情。怎么读出人物的性情呢?从语言入手,走进作者的心中。
概括来说,这节课所做的是品读语言,读出作者之心。
对照自己,我的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是:理解写实性文本真挚深沉的情感;品味精致优美的语言,也即品读语言,体味情感。这样看来,要教的东西一致。可如果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不繁琐,不俗套,很有特点?和我的教学区别在哪里?
思维转为逆向,看看这节课有哪些没教,执教者舍弃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专门的“作家作品简介”,“课文内容梳理”,“写法分析”,“作者情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其实陈旧机械学生早已审美疲劳的教学版块作者果断抛弃,而是一线串珠式,以品读语言勾连起了主要教学内容,环节简洁,内容集中。
对照之下,差距立现。教什么要明晰,不教什么更要大胆取舍。散文是“这一篇”,作家是“这一个”,教法如果太单一,老调长弹,如何让学生保持好奇与兴趣?怎么能教出文本个性?何谈教师形成自我风格?一堂课,精心设计一两个紧凑的环节,找到两三个串起文章的主要问题,足矣。这样的一节课,肯定比面面俱到的课堂高效许多,也生动活泼许多,一节一节这样的课相互依托,补足,就是一个持续精彩的教学过程!
二、散文怎么教?
黄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引领学生在品读作者个性表达的过程中,向作者的心灵靠近,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即品读个性表达,走进作者心灵。
看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讨论对话,朗读,略读,提取信息,精读鉴赏,缩写,资料助读……
这节课各环节之间教师主导的过渡,设计精巧,流转圆润,教师举重若轻,或总结或提点评论,随意自然的话语,细品却如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
整体来说,这节课的教法简单又丰富,环节设计化繁为简,课堂训练却灵活多变,简洁的设计依托于对文本教学价值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果敢的撷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则是巧妙自然地让简单的教学流程处处精彩,时时新鲜,并由丰富而深刻。而我的教学似乎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内容丰富,恨知识点少,恨基本环节不完整,而教学手段经常是提问,讲解,讨论,固定招式……
如果说取舍内容需要勇气和眼界,设计环节流程则少不了细致与精心,功夫都在备课过程中,每一节课的小备课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对于教学的阅读思考这大备课。黄老师精彩的一课背后是多少年的阅读汪曾祺,是多少年的教散文,多少年的思考语文!自己现在确实力有未逮,只能努力让小备课逐渐深入,大备课告别单薄。
三、散文为什么这么教?
语文课热闹有趣可以声光音像,可以说学逗唱,可以粉墨登场,可以纵横古今……黄老师的这节课却异常朴素,只有阅读,对话和小练习,教师语言甚至也是家常的,绝不丰赡华美,但就是这样的质朴本色,却把《葡萄月令》教出了怦然心动,有发现的惊喜,有悟得的欣然,有人格的熏染,有情感的共鸣,有丰厚扎实的积淀。学生本来好学,我们日常教学可能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破坏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不自知。这节课做到了真正把学生当做有品位的读者来尊重,做到了让语文味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味儿一定来自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本身,词句语言应该是教学的着力点。
为什么这篇散文要涉及很多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和人品性情?如作者所说:诗有诗心,文有文心。而诗心文心,都是作者之心。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它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个性表白;用个性的话语方式表达个性的心灵和性情。基于这样的理解,从品味“淡而有味”的汪氏语言入手,一步步体会汪曾祺散文“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的特色,由作者的性情与文章中寄寓的情感,理解“散文中的散文,散文中的极品”的独特风貌。
因为这是语文课,因为这是散文,因为这是汪曾祺,因为这是《葡萄月令》,所以有了“从语言入手,品读人格”的设计,“由一篇入手,欣赏风格”的厚度,以朴素为本,美好隽永的境界。
教读散文,从“这一篇”入手,教出“这一个”,教会“这一类”,才能教出散文的美,教出味道。这需要技术与努力,更需要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是不懈的阅读者:会思考,善交流,勤积累,有真情。
参考文献
[1] 佚名. 怎样“读”散文才更有味道[J]. 语文天地,2019(2):52-53.
[2] 张永权. 味道浓郁的乡土散文——读散文集《收藏阳光》随感[J]. 金沙江文艺,2017(6):90-93.
[3] 佚名. 追求语文的本色教学——以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2018(24):8-9.
关键词:散文,味道;案例;教与学
散文教学,是中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章,教好却不易,它不如文言文、說明文、议论文知识明确,不及小说、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遇到教那些最能体现散文特色的平淡、质朴的好文章,常出现自己对文学味道浓郁的文本爱不释手,学生则不以为然,自己站在台上细致周到一腔热情地讲,学生学得兴致寥寥,觉得文章寡淡无味老师絮叨无比的尴尬情形。细想原因,一是学生欣赏水平有限,读起来有语言、文化之隔;二是自己教学技艺不到家,不能很好地领着学生到文章中透彻地走一个来回,全面地理解,进而亲切地体会,对自己这样的无效教学当然怅恨久之。
假期有幸读到《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惊喜,惭愧。喜因邂逅好书,新识益友,愧则望洋兴叹,心有惴惴,深感黄老师的高度太难企及。不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慢慢地走吧,从最打动我的《葡萄月令》说起,联系自己之前的教学,一点一点地感受散文的味道怎么从黄老师课堂里氤氲出来,期望能学得一二,增益于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语文课朝“精粹有魂”进步着。我的课堂观察与思考基于这样三个方面:
一、散文教什么?
首先关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但语文教育研究界已达成共识的课改重点。这由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课文有千面风采万种解读,基本的教学价值却应该是大致固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彰示教师的专业素养。)先来厘清黄老师这节课教什么。
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汪氏语体:平淡、朴实、自然——品味语言:淡而有味——有“味”背后大巧若拙的技巧、匠心:文白夹杂的语言,随意精心的结构——体味语词美感,概括汪氏散文特质: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由文及人,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总结文章内容,总结学法:读散文,读现代散文,要读出人物的性情。怎么读出人物的性情呢?从语言入手,走进作者的心中。
概括来说,这节课所做的是品读语言,读出作者之心。
对照自己,我的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是:理解写实性文本真挚深沉的情感;品味精致优美的语言,也即品读语言,体味情感。这样看来,要教的东西一致。可如果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不繁琐,不俗套,很有特点?和我的教学区别在哪里?
思维转为逆向,看看这节课有哪些没教,执教者舍弃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专门的“作家作品简介”,“课文内容梳理”,“写法分析”,“作者情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其实陈旧机械学生早已审美疲劳的教学版块作者果断抛弃,而是一线串珠式,以品读语言勾连起了主要教学内容,环节简洁,内容集中。
对照之下,差距立现。教什么要明晰,不教什么更要大胆取舍。散文是“这一篇”,作家是“这一个”,教法如果太单一,老调长弹,如何让学生保持好奇与兴趣?怎么能教出文本个性?何谈教师形成自我风格?一堂课,精心设计一两个紧凑的环节,找到两三个串起文章的主要问题,足矣。这样的一节课,肯定比面面俱到的课堂高效许多,也生动活泼许多,一节一节这样的课相互依托,补足,就是一个持续精彩的教学过程!
二、散文怎么教?
黄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引领学生在品读作者个性表达的过程中,向作者的心灵靠近,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即品读个性表达,走进作者心灵。
看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讨论对话,朗读,略读,提取信息,精读鉴赏,缩写,资料助读……
这节课各环节之间教师主导的过渡,设计精巧,流转圆润,教师举重若轻,或总结或提点评论,随意自然的话语,细品却如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
整体来说,这节课的教法简单又丰富,环节设计化繁为简,课堂训练却灵活多变,简洁的设计依托于对文本教学价值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果敢的撷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则是巧妙自然地让简单的教学流程处处精彩,时时新鲜,并由丰富而深刻。而我的教学似乎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内容丰富,恨知识点少,恨基本环节不完整,而教学手段经常是提问,讲解,讨论,固定招式……
如果说取舍内容需要勇气和眼界,设计环节流程则少不了细致与精心,功夫都在备课过程中,每一节课的小备课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对于教学的阅读思考这大备课。黄老师精彩的一课背后是多少年的阅读汪曾祺,是多少年的教散文,多少年的思考语文!自己现在确实力有未逮,只能努力让小备课逐渐深入,大备课告别单薄。
三、散文为什么这么教?
语文课热闹有趣可以声光音像,可以说学逗唱,可以粉墨登场,可以纵横古今……黄老师的这节课却异常朴素,只有阅读,对话和小练习,教师语言甚至也是家常的,绝不丰赡华美,但就是这样的质朴本色,却把《葡萄月令》教出了怦然心动,有发现的惊喜,有悟得的欣然,有人格的熏染,有情感的共鸣,有丰厚扎实的积淀。学生本来好学,我们日常教学可能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破坏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不自知。这节课做到了真正把学生当做有品位的读者来尊重,做到了让语文味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味儿一定来自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本身,词句语言应该是教学的着力点。
为什么这篇散文要涉及很多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和人品性情?如作者所说:诗有诗心,文有文心。而诗心文心,都是作者之心。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它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个性表白;用个性的话语方式表达个性的心灵和性情。基于这样的理解,从品味“淡而有味”的汪氏语言入手,一步步体会汪曾祺散文“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的特色,由作者的性情与文章中寄寓的情感,理解“散文中的散文,散文中的极品”的独特风貌。
因为这是语文课,因为这是散文,因为这是汪曾祺,因为这是《葡萄月令》,所以有了“从语言入手,品读人格”的设计,“由一篇入手,欣赏风格”的厚度,以朴素为本,美好隽永的境界。
教读散文,从“这一篇”入手,教出“这一个”,教会“这一类”,才能教出散文的美,教出味道。这需要技术与努力,更需要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是不懈的阅读者:会思考,善交流,勤积累,有真情。
参考文献
[1] 佚名. 怎样“读”散文才更有味道[J]. 语文天地,2019(2):52-53.
[2] 张永权. 味道浓郁的乡土散文——读散文集《收藏阳光》随感[J]. 金沙江文艺,2017(6):90-93.
[3] 佚名. 追求语文的本色教学——以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2018(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