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从正面看,他们勤奋、刻苦、上进心强,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从负面看,他们却是处于失控状态的、不愿意信任别人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狂。
工作狂的生活、工作乃至心理、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人们愿意与工作狂共事吗?工作狂是怎样出现的?你自己是不是工作狂?如果是,应该如何调节呢?看完本文,相信您就会得到上述种种有趣问题的答案。
工作狂什么样?
传说中的工作狂到底什么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几个被同事公认为工作狂的白领员工以及他们身边的人。
案例一:北京某咨询公司员工陆小姐
在采访中,陆小姐介绍说:“我们公司人手比较少,公司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领导比较器重我,让我做的事情比较多。因为我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上进心又强,所以工作起来特别投入,往往不惜付出不吃饭不睡觉的代价也要把工作做好。”身边的人都说陆小姐是个工作狂。陆小姐却说:“我一做事情就沉浸在其中,认为这是一种乐趣。”
陆小姐说,这与她的性格有关,她从小就样样拔尖,做什么事都想做得最好。陆小姐说,她对事情、事物远比对人更感兴趣。喜欢沉浸在事务中,做事情专注,一定要做完、做好才能放松。她说:“我做事情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在心理上追求最好,希望做得非常精心,得到领导的肯定。”
案例二:北京某知名市场调查公司员工王女士
这次,记者走访了王女士的同事,希望从侧面了解一下同事对工作狂的看法。她的同事介绍说:“她(王女士)做事非常认真。内心比较高傲,和她一起工作压力比较大,因为如果你做事情做得不好她会看不上。”
“她自尊心很强,自己的事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表现出的性格是上进、坚强的,生活很理智、实际。她的娱乐圈很小,既不追求浪漫也不‘小资’。”
王女士的另一名同事说:“让我惊讶的是,她所说的去轻松一下就是去图书馆看看书。记得有一次在她忙完了工作之后说,‘现在没事了,来学学英语。’这话可真让我们大跌眼镜。总的感觉是,她根本不怎么玩,生活很节俭,很少逛街。平时即使工作上没事情,她也要找出一点学习的事情做一做。在我们看来,她从来都没惰性,从来都是那么上进。”
案例三:某国有银行员工吴先生
吴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公认的“狂人”,工作后更是变本加厉,成为了“工作狂”兼“学习狂”。他的公式是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7小时和处理杂事的2小时,剩下的15个小时里——工作12小时,学习3小时。他正在读一个金融方面的研究生班,准备各类金融方面的考试。他还会从宝贵的处理杂事的两小时中,拿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因为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他说,累是肯定的,但自己觉得很值得。不过有时也挺迷茫的,因为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仔细想想,回报肯定有的,只是方式不同,时间有早晚而已。
案例四:某事业单位员工王小姐
王小姐的领导是个有名的“工作狂”,王小姐说:“他能通宵开完会后, 再组织另一拨人继续开会。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且总是能给自己‘创造’很多工作。”
“我们很敬佩他‘超人’般的斗志和精力,但希望他不要用这样的精神来要求每一个人,虽然这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被他‘同化’为‘工作狂’,但工作压力蛮大的,自己的时间被剥夺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工作狂是怎么回事?工作狂是病吗?就此问题,记者专程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章军讲师。
为什么会出现工作狂?
章军认为,工作狂的出现有文化、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原因。
在文化方面,工作狂最早产生于西方。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到:清教徒把劳动看成天职、使命,是救赎的手段。他们提倡清心寡欲,努力工作。可见,最早的工作狂就是在清教徒中出现的。清教徒的这种观念当然有对的方面,但过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就有悖常理了。
在社会方面,有一些工作狂是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日本,大多数人都是工作狂,这就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日本男性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他们即使下班了也不回家,要与同事出去喝酒等等,还是处于职场中间。这样,日本人变成了公司人、企业人;日本人的家庭变成了附属品。相反,拉丁民族、欧洲,例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人们则往往认为生活是更为重要的。他们认为生活需要艺术,需要娱乐,因此,他们更注重休闲娱乐。
从总体上说,工作狂的出现也是现代社会造成的。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城市化、都市化的进程加快,在城市生活越来越不容易;此外,传媒、电视的发展也使得人的欲望被最大地激发了出来。现在,电视及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将富人的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告诉人们成功是个什么样子,富裕是什么样的。无形中好像树立了一个目标,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者。人们再也不可能像以前在小山村中那样,过着自然平静的生活,而是不断被欲望所驱赶,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
在个人方面,工作狂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有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即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是给自己订立过高的目标。这样,心中好像总是有一个声音逼着自己不断奋斗,好像总有一个鞭子不断抽着自己再往前、再往前……
在我们国家,实际上学生在高中迎接高考时这种状态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不是工作狂而是“学习狂”,学生将一天的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面,而且不断跟别人攀比,家长自然也是全力支持。这与长大后工作的工作狂状态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应对的是不同的“考试”。
工作狂是病吗?
工作狂有量上的区别。典型的工作狂状态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沉溺行为”与“强迫行为”。典型的工作狂工作起来就像上瘾一样,不工作就觉得不对、痛苦、无所事事。打个比方,就像吸毒或酗酒者一样,在吸毒或喝酒时就可以忘记一切烦恼,不吸毒不喝酒就无精打采。另外,从长期来看,工作狂状态有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
章军进一步介绍道,有一些工作狂是像强迫症一样,不工作就有负罪感、内疚感。好像总有应该或必须工作的强迫的命令在他后面。不同的是,强迫症患者往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病症,而工作狂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工作狂有很多合理化的理由,例如,超时工作是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工作竞争激烈等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家庭除了需要钱,还需要个人时间、情感的投入等等。
是不是有不同类型的工作狂?
章军说,从效果上看,工作狂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积极型: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乐趣,能成功,效率不错。家庭表面上也没有太大问题。消极型:存在家庭问题或情感问题。工作效率可能不是很高,效果不是很好,但就是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他们努力工作但不是很快乐。
从经济上看有三种:一是为了生存、生计而不得不超时工作。这多是社会下层居民,他们是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二是为挣更多的钱,他们可能就是爱钱,努力工作为的是挣更多的钱。三是有些工作狂虽然自身收入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努力工作。他们注重的是通过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人才是典型的工作狂。
工作狂是否需要调节?应该如何调节?
工作与生活应该有一个平衡度。工作、家庭、闲暇、休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分配比例,每一部分应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因为某一方面而压抑了其他方面。比如,睡眠的时间,成人每天应该为6~8小时,如果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4~5小时,睡眠质量又不高,长期下去就会损害健康。所谓健康的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是既对个人身体有利,在心理上又能感受到幸福,而且对自己身边的人也有好处。
我们所说的工作狂,可能有一些在心理上也能感到充实和满足,但他们往往会疏远妻子、同事、上级等等,这样对他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就家庭来说,要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投入。
由此可见,工作狂的确需要调节。首先,应该从认知上、心理上进行调节。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进而对生活有均衡的看法,除了工作之外也应该有休闲和家庭生活。从认知心理上,要看看内心深处是否有错误的观念。例如,“一个人应该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工作”、“只有工作成功才是成功的人”、“家庭是次要的”等等。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中老师、家长是否灌输过这种观念。如果是,找一些反驳的理由,再从中找出一个合理的观念对以前的错误观念进行调整。
在行为上,应该在时间管理、日程安排上进行调整。例如,一周应该有一个家庭日,专门用来陪伴配偶、儿女,一天应该有一个时间段用来陪家人;划分工作场合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工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花很多时间……
在情感上,也应该反思一下。工作狂一般在情感上都有一些问题,他们往往认为情感是不重要的或对情感很冷漠,是很少有情感的一种人。他们也许有家庭,但心理上没有幸福的感觉,只有在工作时才觉得幸福。或者是有情感需要,但受到挫折进而逃避。这样的工作狂应该提高情商,在情感上进行调节,解决情感问题。
还有一类是有成瘾性行为表现的工作狂,即他们必须不停地工作,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觉得不对,有罪过。这样的工作狂则要学会“静心”。建议他们试试打坐、静坐。学会什么都不做,就是听听鸟叫,看看窗外的树,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可以体会到平静、快乐和喜悦。
工作狂的生活、工作乃至心理、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人们愿意与工作狂共事吗?工作狂是怎样出现的?你自己是不是工作狂?如果是,应该如何调节呢?看完本文,相信您就会得到上述种种有趣问题的答案。
工作狂什么样?
传说中的工作狂到底什么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几个被同事公认为工作狂的白领员工以及他们身边的人。
案例一:北京某咨询公司员工陆小姐
在采访中,陆小姐介绍说:“我们公司人手比较少,公司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领导比较器重我,让我做的事情比较多。因为我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上进心又强,所以工作起来特别投入,往往不惜付出不吃饭不睡觉的代价也要把工作做好。”身边的人都说陆小姐是个工作狂。陆小姐却说:“我一做事情就沉浸在其中,认为这是一种乐趣。”
陆小姐说,这与她的性格有关,她从小就样样拔尖,做什么事都想做得最好。陆小姐说,她对事情、事物远比对人更感兴趣。喜欢沉浸在事务中,做事情专注,一定要做完、做好才能放松。她说:“我做事情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在心理上追求最好,希望做得非常精心,得到领导的肯定。”
案例二:北京某知名市场调查公司员工王女士
这次,记者走访了王女士的同事,希望从侧面了解一下同事对工作狂的看法。她的同事介绍说:“她(王女士)做事非常认真。内心比较高傲,和她一起工作压力比较大,因为如果你做事情做得不好她会看不上。”
“她自尊心很强,自己的事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表现出的性格是上进、坚强的,生活很理智、实际。她的娱乐圈很小,既不追求浪漫也不‘小资’。”
王女士的另一名同事说:“让我惊讶的是,她所说的去轻松一下就是去图书馆看看书。记得有一次在她忙完了工作之后说,‘现在没事了,来学学英语。’这话可真让我们大跌眼镜。总的感觉是,她根本不怎么玩,生活很节俭,很少逛街。平时即使工作上没事情,她也要找出一点学习的事情做一做。在我们看来,她从来都没惰性,从来都是那么上进。”
案例三:某国有银行员工吴先生
吴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公认的“狂人”,工作后更是变本加厉,成为了“工作狂”兼“学习狂”。他的公式是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7小时和处理杂事的2小时,剩下的15个小时里——工作12小时,学习3小时。他正在读一个金融方面的研究生班,准备各类金融方面的考试。他还会从宝贵的处理杂事的两小时中,拿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因为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他说,累是肯定的,但自己觉得很值得。不过有时也挺迷茫的,因为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仔细想想,回报肯定有的,只是方式不同,时间有早晚而已。
案例四:某事业单位员工王小姐
王小姐的领导是个有名的“工作狂”,王小姐说:“他能通宵开完会后, 再组织另一拨人继续开会。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且总是能给自己‘创造’很多工作。”
“我们很敬佩他‘超人’般的斗志和精力,但希望他不要用这样的精神来要求每一个人,虽然这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被他‘同化’为‘工作狂’,但工作压力蛮大的,自己的时间被剥夺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工作狂是怎么回事?工作狂是病吗?就此问题,记者专程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章军讲师。
为什么会出现工作狂?
章军认为,工作狂的出现有文化、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原因。
在文化方面,工作狂最早产生于西方。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到:清教徒把劳动看成天职、使命,是救赎的手段。他们提倡清心寡欲,努力工作。可见,最早的工作狂就是在清教徒中出现的。清教徒的这种观念当然有对的方面,但过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就有悖常理了。
在社会方面,有一些工作狂是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日本,大多数人都是工作狂,这就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日本男性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他们即使下班了也不回家,要与同事出去喝酒等等,还是处于职场中间。这样,日本人变成了公司人、企业人;日本人的家庭变成了附属品。相反,拉丁民族、欧洲,例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人们则往往认为生活是更为重要的。他们认为生活需要艺术,需要娱乐,因此,他们更注重休闲娱乐。
从总体上说,工作狂的出现也是现代社会造成的。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城市化、都市化的进程加快,在城市生活越来越不容易;此外,传媒、电视的发展也使得人的欲望被最大地激发了出来。现在,电视及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将富人的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告诉人们成功是个什么样子,富裕是什么样的。无形中好像树立了一个目标,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者。人们再也不可能像以前在小山村中那样,过着自然平静的生活,而是不断被欲望所驱赶,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
在个人方面,工作狂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有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即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是给自己订立过高的目标。这样,心中好像总是有一个声音逼着自己不断奋斗,好像总有一个鞭子不断抽着自己再往前、再往前……
在我们国家,实际上学生在高中迎接高考时这种状态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不是工作狂而是“学习狂”,学生将一天的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面,而且不断跟别人攀比,家长自然也是全力支持。这与长大后工作的工作狂状态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应对的是不同的“考试”。
工作狂是病吗?
工作狂有量上的区别。典型的工作狂状态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沉溺行为”与“强迫行为”。典型的工作狂工作起来就像上瘾一样,不工作就觉得不对、痛苦、无所事事。打个比方,就像吸毒或酗酒者一样,在吸毒或喝酒时就可以忘记一切烦恼,不吸毒不喝酒就无精打采。另外,从长期来看,工作狂状态有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
章军进一步介绍道,有一些工作狂是像强迫症一样,不工作就有负罪感、内疚感。好像总有应该或必须工作的强迫的命令在他后面。不同的是,强迫症患者往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病症,而工作狂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工作狂有很多合理化的理由,例如,超时工作是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工作竞争激烈等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家庭除了需要钱,还需要个人时间、情感的投入等等。
是不是有不同类型的工作狂?
章军说,从效果上看,工作狂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积极型: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乐趣,能成功,效率不错。家庭表面上也没有太大问题。消极型:存在家庭问题或情感问题。工作效率可能不是很高,效果不是很好,但就是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他们努力工作但不是很快乐。
从经济上看有三种:一是为了生存、生计而不得不超时工作。这多是社会下层居民,他们是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二是为挣更多的钱,他们可能就是爱钱,努力工作为的是挣更多的钱。三是有些工作狂虽然自身收入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努力工作。他们注重的是通过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人才是典型的工作狂。
工作狂是否需要调节?应该如何调节?
工作与生活应该有一个平衡度。工作、家庭、闲暇、休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分配比例,每一部分应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因为某一方面而压抑了其他方面。比如,睡眠的时间,成人每天应该为6~8小时,如果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4~5小时,睡眠质量又不高,长期下去就会损害健康。所谓健康的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是既对个人身体有利,在心理上又能感受到幸福,而且对自己身边的人也有好处。
我们所说的工作狂,可能有一些在心理上也能感到充实和满足,但他们往往会疏远妻子、同事、上级等等,这样对他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就家庭来说,要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投入。
由此可见,工作狂的确需要调节。首先,应该从认知上、心理上进行调节。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进而对生活有均衡的看法,除了工作之外也应该有休闲和家庭生活。从认知心理上,要看看内心深处是否有错误的观念。例如,“一个人应该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工作”、“只有工作成功才是成功的人”、“家庭是次要的”等等。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中老师、家长是否灌输过这种观念。如果是,找一些反驳的理由,再从中找出一个合理的观念对以前的错误观念进行调整。
在行为上,应该在时间管理、日程安排上进行调整。例如,一周应该有一个家庭日,专门用来陪伴配偶、儿女,一天应该有一个时间段用来陪家人;划分工作场合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工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花很多时间……
在情感上,也应该反思一下。工作狂一般在情感上都有一些问题,他们往往认为情感是不重要的或对情感很冷漠,是很少有情感的一种人。他们也许有家庭,但心理上没有幸福的感觉,只有在工作时才觉得幸福。或者是有情感需要,但受到挫折进而逃避。这样的工作狂应该提高情商,在情感上进行调节,解决情感问题。
还有一类是有成瘾性行为表现的工作狂,即他们必须不停地工作,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觉得不对,有罪过。这样的工作狂则要学会“静心”。建议他们试试打坐、静坐。学会什么都不做,就是听听鸟叫,看看窗外的树,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可以体会到平静、快乐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