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妇科手术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妇科手术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妇科手术治疗的150例睡眠障碍惠者,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果:病人睡眠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睡眠时间延长:与失眠相关的生理心理反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加强对住院妇科手术病人的睡眠护理,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能使病人的躯体康复速度加快。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妇科手术 睡眠障碍
  
  妇科手术患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睡眠状态的改变,失眠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影响机体修复和生理功能康复的速度。为改善妇科手术病人的睡眠质量,我们对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妇科手术的150例睡眠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采用综合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8年6月因妇科疾病在我科手术治疗的150例睡眠障碍患者,年龄15~79岁,平均41.2±5.8岁。其中剖宫产手术95例,卵巢囊肿手术15例,宫外孕手术20例,子宫肌瘤手术12例,妇科肿瘤手术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睡眠正常,并排除语言、智力障碍或患有其他非妇科疾病者,能口头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需要。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并通过对20例病人预调查后进行修改,成为正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睡眠情况调查表及病人人院前后的睡眠自我主观评定三部分。指定1名调查员负责详细讲解,由病人自行填写或家属代填。
  
  护理干预方法
  
  心理疏导:首先对手术治疗的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状态、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的综合评估,根据病人个体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认知能力等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完成对其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采用简单明了图片向病人讲述妇科疾病的部位、手术及愈合的过程,帮助病人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等,尽量减轻病人心理负担,通过安慰、教育和支持帮助病人学会如何应对疾病,鼓励患者说出心中感受,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多关心及精神支持,让其有心理归属感,克服消极抑郁情绪,减少睡眠障碍发生。
  控制疼痛:疼痛为妇科手术睡眠障碍患者常见的原因,与体位不适、手术操作损伤、术后组织水肿等有关,如产后宫缩痛、腰背酸痛、肠蠕动痛、静脉穿刺点痛等。护士要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疼痛是由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导致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与心理密切相关,精神因素始终伴随着疼痛的全过程。疼痛与抑郁之间有生物学的内在联系,疼痛会导致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抗疼痛治疗既能缓解疼痛,也能缓解抑郁。而抑郁又是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疼痛的有效控制,能减少抑郁的发生,从而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睡眠障碍。护士应及时准确地对疼痛进行评估,加强疼痛控制。对疼痛的处理,应同时兼顾疼痛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可采取精神放松、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必要时应用镇痛剂。
  改善睡眠环境: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妇科手术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住院环境、病区生活规律的改变使习惯的睡眠和觉醒规律受到破坏,一些噪声如监护仪的声音,他人的说话声、呻吟声、鼾声,护士夜间巡视病房的开关门声、走动声等,均干扰其睡眠,有些因住院白天在床上休息时间太长而影响晚上睡眠。护理人员人院教育时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工作人员情况,消除陌生感;调整打鼾患者的床位,夜间撤掉不必要的监护仪、报警器等;有计划地安排护理工作,护士一定要做到“四轻”,特别是夜间巡视病房时,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睡眠的护理操作,必须进行的翻身、治疗护理操作等也应合理穿插于患者觉醒时进行;对轻症患者病情允许,白天可鼓励适当活动,晚上可按原来固定习惯睡前看书、看报等,努力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和良好的睡眠条件。
  
  结果
  
  经对妇科手术病人的睡眠状况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病人的入睡困难、早醒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睡眠时间延长;与失眠相关的生理心理反应,如全身不适、疲劳感、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讨论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
  正常人每隔24小时有1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替。睡眠可分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异相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健康人睡眠开始于正相睡眠期,维持70~10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期,再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复4~6次,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异,新生儿需睡18~20小时,儿童12~14小时,成人7~9小时,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时。
  良好的睡眠被认为具有恢复性的作用,如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及康复,并能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正在逐步受到公共卫生界的关注,对病人而言,睡眠障碍既影响患者的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又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疾病的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加强对住院病人睡眠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显示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及疼痛是影响住院妇科手术患者睡眠最常见的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在重视病人的躯体治疗同时,要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认真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有良好睡眠,促使疾病尽快康复。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急腹症病例,探讨阴道超声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成人女性患者12例,改为腹部超声按常规扫查泌尿系统,确定有否输尿管
关键词 用药咨询 药学服务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18    开展中西药物用药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为患者提供合理中西药物用药咨询服务,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医患关系不很协调,医患纠纷和药患纠纷不断的今天,通过合理中西药物用药咨询服务,有利于沟通医、护、患之间的联系,对于发现潜在的不安全中西药物用药隐患,解决实际存在的不
摘 要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CC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血流变学和TCD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CCCI安全可靠。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 养血清脑颗粒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2.127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是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性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道性和脆性增高,引起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与传统医学的“肌衄”“萄葡疫”“斑毒”相仿,属中医小儿杂病中“紫癜”范畴。2002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方止癜散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
目的:探讨农村孕产妇子痫前期病人围产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2例农村孕产妇子痫前期病人围产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组病例都安全度过围产期,无1例胎儿孕产妇死亡。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通络止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观查时间均为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76.25%。两组疗效比较P0.05)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初起患侧膝关节隐隐作痛;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健康促进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104例确诊为AMI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者各52例。住院期间2组均接受相同的治疗用药及临床护理,均给予程序化常规宣教,而试验组出院后继续实施护理健康促进,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6个月后两组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认知态度及行为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