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们提出去恩平泡温泉,那我一定要带路了,恩平与开平唇齿相依。而开平正是我的家。经过开平的时候,碉楼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家你言我语地议论着听来的看到的有关这里的故事。突然有人喊:“小梁,你不是开平人吗?你家有碉楼吗?”哦,是的,我正驰骋在回家的路上。我家没有碉楼,但碉楼伴着我长大,对于我来说,它已不仅仅是家乡的象征,奶奶与爷爷的故事,谁说不是这碉楼文化的缩影呢?那些爱恨情仇的往事连奶奶都不再在意了。
穿行在广东开平与恩平境内,透过车窗往外看,翠绿的田野上,竹林掩映,一座座精美別致的灰白建筑高耸其间,那就是碉楼。多少年来,游客们冲着它的传说而来,他们探寻到的故事正是我那年迈的奶奶曾经亲历的遥远回忆,而奶奶,她没有传说。
我与同行的伙伴们不同,我就是江门这乡下人。碉楼是一道风景,而在我心中,这里却是永远的家园。它是我童年嬉戏的地方,我的故事与这里导游的述说又那么不同,全可以说是绝对的独家资讯。朋友们瞪大眼睛倾听我奶奶和爷爷的故事,而我在滔滔不绝之时,是多么渴望车速再陕点,因为我又要见到亲爱的老奶奶了。
逃离碉楼
我的曾祖父出生在恩平一个小富的家庭,他也见证了碉楼文化兴起。
当时身处民国,一切都还是动荡的,尽管家中有地,但是在那种年代,田租根本不能很容易收齐,遇到天灾,天时不好的季节,家中不免需要延迟催收租金,在此情况下,家道不能算殷实,自然而然地有了另一条出路——出国经商。解放前,曾祖父去菲律宾经商。我的祖父也离开了这个成长的地方,这一定就是半个多世纪。
他们走的过程,也是一种传奇,突然间就走,甚至没有带任何东西。从深圳的蛇口游泳偷渡到香港,然后再托关系混上那种跨大洋的商船去加国(加拿大)。从家里出发,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他们的目的地,里面的艰辛不是我们现在的人可以体会得了的。
但是,随着祖父的出走,一个本来完美的家庭四散各地了。那时,我的奶奶正怀着我的爸爸。
跟北方富有之家的大宅门不一样,那时,南方富有的家庭的房屋跟其他的平民格局上没什么太多差別,最多就是装饰上比其他人更豪华。
后来,很多到国外去谋生的华侨,很乐意捐钱回来修葺村子,修葺家乡。因为我们的文化更多的是大我,不是小我,家指的是衬,是乡,是县,而不是简单的自家。
今天的华侨文化,更多就是来自这种对家的理解,充满着很强的华侨气息,也因为这个原因,家乡的建筑物很多带着强烈外国元素,自然而然,很有代表意义的地标式建筑碉楼也就拥有强烈的西式建筑风格了。
碉楼已远去
碉楼是从明朝后期开始就存在的一种建筑,20世纪初兴趣的华侨文化,才使碉楼发展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在那个年代,碉楼是用来存放食物和防御外敌之用,如遇土匪,贼寇,而官府又未能马上而至,那么村民就会躲在碉楼里,等待救援。
听奶奶说,曾祖他们还曾从国外捐钱回来修葺碉楼。而很多华侨有此举,所以,后来的碉楼因为这些华侨的修葺而成了现在中西合璧的样子。更发展成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风格。
不过,我对于碉楼的印象只是他是一座比我们的家要高好多好多的楼。小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高楼大厦”,也是我们小时玩耍的一个地方。
在经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后,我们村很多碉楼已经倒塌,只剩下未倒的半截楼身倔强地立着,好像在向后人述说,他们那段辉煌而有悲哀的历史。
汽车在乡间公路穿行,碉楼不断从眼前掠过,引起了我对我家一段不一般的遭遇的回忆。
动荡而分离的一代
我的父亲一生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祖父自1954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今天。
在我父亲的成长时代,“父亲”是存在于信纸之上的,后来,是存在于电话里的,再后来,是一个远方的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
1954年,还怀着父亲的奶奶送走了我的祖父,这个后来在我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爷爷,却是一个父亲和我都从未见过的人物。
那年的一个冬夜,大队有人把祖父带走说:“你要快点离开了,今晚就走。”祖父也没有犹豫多久,也没有多少离別的话,只给奶奶留下一句:“我先出去,然后再想办法接你们娘俩出去。”然后就和2个堂兄一起连夜从野外山路离开了村子。
也许也自己都没想过,这一走就是56年,今年祖父已经80岁了,还没有回来过一次。
奶奶也就成了祖父留在国内永远的遗憾。
被瞻仰的记忆
后来祖父在加国又娶了一位奶奶,那已经是离开中国10来年的时候了,根据加国法律,只承认加国签字的婚姻,所以,父亲在法律上就没了名份,祖父与奶奶的婚姻也不被承认,出去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父亲也从此打消了出国定居的念想。
我这个孙辈对祖父来说,也是一个愧疚,因为他觉得愧对父亲,所以,打小我的求学费用都是祖父从加国寄回来的,他冀望我能有所作为,也算对家里的一些安慰。
56年风雨飘摇,56年艰辛泪痕,56年大洋相隔,不知道隔断了多少个像我们一样的家庭,有时,站在历史面前,我们都无奈,也无力改变。
正如我面前的这座碉楼,在历史面前也只能退出舞台,而成为一段被瞻仰的过去,一个给回味的回忆。
站在碉楼上面,俯瞰村中今日的景象,美丽中是一种凄美的感觉。
碉楼已经是国家保护的文物遗产,碉楼已经是尘封的历史。
可是,碉楼下的一切回忆,我们要铭记于心,我们不要再重演。
散落全世界各地的华侨同胞,回来看看吧,回来这个你们曾经成长的地方,再看一眼保护过你们的碉楼和你们成长过的村子。
上一次电话中,我跟爷爷说“爷爷,回来看看家里吧,奶奶和你都也不少岁数了,还能等多少年呢?”
但爷爷说:“再说吧,再说吧。”我听出的是无奈和沧桑。
穿行在广东开平与恩平境内,透过车窗往外看,翠绿的田野上,竹林掩映,一座座精美別致的灰白建筑高耸其间,那就是碉楼。多少年来,游客们冲着它的传说而来,他们探寻到的故事正是我那年迈的奶奶曾经亲历的遥远回忆,而奶奶,她没有传说。
我与同行的伙伴们不同,我就是江门这乡下人。碉楼是一道风景,而在我心中,这里却是永远的家园。它是我童年嬉戏的地方,我的故事与这里导游的述说又那么不同,全可以说是绝对的独家资讯。朋友们瞪大眼睛倾听我奶奶和爷爷的故事,而我在滔滔不绝之时,是多么渴望车速再陕点,因为我又要见到亲爱的老奶奶了。
逃离碉楼
我的曾祖父出生在恩平一个小富的家庭,他也见证了碉楼文化兴起。
当时身处民国,一切都还是动荡的,尽管家中有地,但是在那种年代,田租根本不能很容易收齐,遇到天灾,天时不好的季节,家中不免需要延迟催收租金,在此情况下,家道不能算殷实,自然而然地有了另一条出路——出国经商。解放前,曾祖父去菲律宾经商。我的祖父也离开了这个成长的地方,这一定就是半个多世纪。
他们走的过程,也是一种传奇,突然间就走,甚至没有带任何东西。从深圳的蛇口游泳偷渡到香港,然后再托关系混上那种跨大洋的商船去加国(加拿大)。从家里出发,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他们的目的地,里面的艰辛不是我们现在的人可以体会得了的。
但是,随着祖父的出走,一个本来完美的家庭四散各地了。那时,我的奶奶正怀着我的爸爸。
跟北方富有之家的大宅门不一样,那时,南方富有的家庭的房屋跟其他的平民格局上没什么太多差別,最多就是装饰上比其他人更豪华。
后来,很多到国外去谋生的华侨,很乐意捐钱回来修葺村子,修葺家乡。因为我们的文化更多的是大我,不是小我,家指的是衬,是乡,是县,而不是简单的自家。
今天的华侨文化,更多就是来自这种对家的理解,充满着很强的华侨气息,也因为这个原因,家乡的建筑物很多带着强烈外国元素,自然而然,很有代表意义的地标式建筑碉楼也就拥有强烈的西式建筑风格了。
碉楼已远去
碉楼是从明朝后期开始就存在的一种建筑,20世纪初兴趣的华侨文化,才使碉楼发展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在那个年代,碉楼是用来存放食物和防御外敌之用,如遇土匪,贼寇,而官府又未能马上而至,那么村民就会躲在碉楼里,等待救援。
听奶奶说,曾祖他们还曾从国外捐钱回来修葺碉楼。而很多华侨有此举,所以,后来的碉楼因为这些华侨的修葺而成了现在中西合璧的样子。更发展成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风格。
不过,我对于碉楼的印象只是他是一座比我们的家要高好多好多的楼。小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高楼大厦”,也是我们小时玩耍的一个地方。
在经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后,我们村很多碉楼已经倒塌,只剩下未倒的半截楼身倔强地立着,好像在向后人述说,他们那段辉煌而有悲哀的历史。
汽车在乡间公路穿行,碉楼不断从眼前掠过,引起了我对我家一段不一般的遭遇的回忆。
动荡而分离的一代
我的父亲一生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祖父自1954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今天。
在我父亲的成长时代,“父亲”是存在于信纸之上的,后来,是存在于电话里的,再后来,是一个远方的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
1954年,还怀着父亲的奶奶送走了我的祖父,这个后来在我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爷爷,却是一个父亲和我都从未见过的人物。
那年的一个冬夜,大队有人把祖父带走说:“你要快点离开了,今晚就走。”祖父也没有犹豫多久,也没有多少离別的话,只给奶奶留下一句:“我先出去,然后再想办法接你们娘俩出去。”然后就和2个堂兄一起连夜从野外山路离开了村子。
也许也自己都没想过,这一走就是56年,今年祖父已经80岁了,还没有回来过一次。
奶奶也就成了祖父留在国内永远的遗憾。
被瞻仰的记忆
后来祖父在加国又娶了一位奶奶,那已经是离开中国10来年的时候了,根据加国法律,只承认加国签字的婚姻,所以,父亲在法律上就没了名份,祖父与奶奶的婚姻也不被承认,出去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父亲也从此打消了出国定居的念想。
我这个孙辈对祖父来说,也是一个愧疚,因为他觉得愧对父亲,所以,打小我的求学费用都是祖父从加国寄回来的,他冀望我能有所作为,也算对家里的一些安慰。
56年风雨飘摇,56年艰辛泪痕,56年大洋相隔,不知道隔断了多少个像我们一样的家庭,有时,站在历史面前,我们都无奈,也无力改变。
正如我面前的这座碉楼,在历史面前也只能退出舞台,而成为一段被瞻仰的过去,一个给回味的回忆。
站在碉楼上面,俯瞰村中今日的景象,美丽中是一种凄美的感觉。
碉楼已经是国家保护的文物遗产,碉楼已经是尘封的历史。
可是,碉楼下的一切回忆,我们要铭记于心,我们不要再重演。
散落全世界各地的华侨同胞,回来看看吧,回来这个你们曾经成长的地方,再看一眼保护过你们的碉楼和你们成长过的村子。
上一次电话中,我跟爷爷说“爷爷,回来看看家里吧,奶奶和你都也不少岁数了,还能等多少年呢?”
但爷爷说:“再说吧,再说吧。”我听出的是无奈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