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以来,随着清宫戏的热映,各种关于明清宫廷掌故又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在这类戏剧中,常常有一个重要的地点出现,这就是“冷宫”。冷宫到底什么样?
一说起古代宫廷戏,就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宫斗,所谓宫斗,也就是后宫之间争夺待遇争夺权位的争斗。有争斗,就必然有输有赢。
既然有赢家女子的如意,就必然有输家女子的悲苦。
这些输家女子在以上的热播电视剧中,归宿基本都是冷宫,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运气更差的女子,在被打入冷宫之后还不算完,随后又因为她们没有女主光环、又贼心不死反攻倒算,而最终被赐死或者直接被对手暗下杀手杀死。
冷宫在我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恐怖存在呢?
冷宫的源流
冷宫其实出现得很早,比如西汉时期的女诗人班婕妤就写过一首关于冷宫的诗。(这个班婕妤是西汉时候汉成帝的妃嫔,跟后来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女儿班昭不是一个人,两人之间只是有亲属关系。)这位班婕妤写的冷宫诗,名字叫做《怨歌行》,其内容是通过自比为一把团扇,说明自己的不如意。具体意思是说,我这把团扇,一门心思忠于皇帝愛护皇帝,最后皇帝也嫌弃团扇并且把它给撕掉扔了。总之就是充分表达一个后宫失宠女子的幽怨心情。
不过请注意,班婕妤虽然失宠,但是她住的这个宫殿可不是上面挂着个匾额写着“冷宫”俩字,她住的地方是长信宫。也就是说,冷宫和它在后世代表的那种专门用来囚禁或者安置失宠妃嫔的场所的意思,在汉代时候,并没有出现。
实际上,冷宫这个词汇真正开始指代后宫女子的噩梦场所,要到元代,也就是800年前。而且,冷宫这个词最初只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在元曲或者小说话本里面。在明清时期,小说这一题材得到了大发展,而冷宫作为宫闱文学的一部分,开始在各类小说里面频繁出没,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冷宫经常出现的故事,诸如《晋文公出奔》《赵氏孤儿》《隋唐演义》《狸猫换太子》等等,这些作品对冷宫的一书处理,都是明清小说时期形成并流行的文学用法。
也就是说,“冷宫”这个词汇是标准的元代以后的文学用法和民间通俗说法,并不是皇宫大内的词汇。
真实冷宫什么样
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电视剧中发现大量对冷宫的误用。比如电视剧《甄嬛传》中,由于被认为要纵火杀其他妃嫔,雍正皇帝下令把年答应“打入冷宫并赐死”,这是错误的。同样,在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中,纯妃因为阴谋被魏璎珞揭穿,聂远饰演的皇帝乾隆,下令将纯妃“打入冷宫”。这个台词,也是错误的。
这种误用,不仅是把古代民间的通俗用语让皇室说出来的问题,而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清两代皇家所使用的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故宫,也没有专门的宫殿叫做冷宫。
当然,故宫里没有专门的冷宫,不代表说明清皇帝都非常善待女性,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明清冷宫,虽然确实没有在故宫里面挂过牌,但是确实又是存在过的。
比如说在历史上,故宫的长春宫、储秀宫都临时充当过关押拘禁失宠妃嫔的场所,此外还有更有名的安乐堂等等。
安乐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明代著名的万贵妃专宠于明宪宗,后宫内所有分宠的妃嫔一概遭到万贵妃的打击报复,其中宫中女史纪氏在得到明宪宗宠爱之后就被贬到安乐堂,后来干脆在这座冷宫里生下了下一代皇帝明孝宗。到了清末,因为支持光绪皇帝而被慈禧打击报复的珍妃,则被软禁在故宫东北角景祺阁附近。
后来有人转述当时负责执行慈禧太后软禁命令的太监崔玉贵的回忆说:
“景祺阁北头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名北三所,正门一直关着。上边有内务府的十字封条,人进出走西边的腰子门。我们去的时候,门也关着,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我们敲开了门,告诉守门的一个老太监,请珍小主接旨。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我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也是这辈子最末一回。后来我跟多年的老太监打听,北三所和南北所都是明朝奶妈养老的地方。奶妈有了功,老了,不忍打发出去,就在这些地方住,并不荒凉。珍妃住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同下人不许交谈。没人交谈,这是最苦闷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一天有两次倒马桶。有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个老太监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列数珍妃的罪过,指着鼻子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上敬听,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饭的时间进行的。申斥完了以后,珍妃还必须向上叩首谢恩。别人都在愉快的过节,而她却在受折磨。”
通过这段回忆我们也可以知道,在故宫的人们之间,“冷宫”这个说法已经从民间影响进了宫内,但是仍旧停留在宫人们私下里的交流中。而珍妃所受到的冷宫之罚,也是无数在紫禁城中遭受苦难的妃嫔们的一个缩影吧。
(责编:石磐)
一说起古代宫廷戏,就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宫斗,所谓宫斗,也就是后宫之间争夺待遇争夺权位的争斗。有争斗,就必然有输有赢。
既然有赢家女子的如意,就必然有输家女子的悲苦。
这些输家女子在以上的热播电视剧中,归宿基本都是冷宫,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运气更差的女子,在被打入冷宫之后还不算完,随后又因为她们没有女主光环、又贼心不死反攻倒算,而最终被赐死或者直接被对手暗下杀手杀死。
冷宫在我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恐怖存在呢?
冷宫的源流
冷宫其实出现得很早,比如西汉时期的女诗人班婕妤就写过一首关于冷宫的诗。(这个班婕妤是西汉时候汉成帝的妃嫔,跟后来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女儿班昭不是一个人,两人之间只是有亲属关系。)这位班婕妤写的冷宫诗,名字叫做《怨歌行》,其内容是通过自比为一把团扇,说明自己的不如意。具体意思是说,我这把团扇,一门心思忠于皇帝愛护皇帝,最后皇帝也嫌弃团扇并且把它给撕掉扔了。总之就是充分表达一个后宫失宠女子的幽怨心情。
不过请注意,班婕妤虽然失宠,但是她住的这个宫殿可不是上面挂着个匾额写着“冷宫”俩字,她住的地方是长信宫。也就是说,冷宫和它在后世代表的那种专门用来囚禁或者安置失宠妃嫔的场所的意思,在汉代时候,并没有出现。
实际上,冷宫这个词汇真正开始指代后宫女子的噩梦场所,要到元代,也就是800年前。而且,冷宫这个词最初只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在元曲或者小说话本里面。在明清时期,小说这一题材得到了大发展,而冷宫作为宫闱文学的一部分,开始在各类小说里面频繁出没,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冷宫经常出现的故事,诸如《晋文公出奔》《赵氏孤儿》《隋唐演义》《狸猫换太子》等等,这些作品对冷宫的一书处理,都是明清小说时期形成并流行的文学用法。
也就是说,“冷宫”这个词汇是标准的元代以后的文学用法和民间通俗说法,并不是皇宫大内的词汇。
真实冷宫什么样
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电视剧中发现大量对冷宫的误用。比如电视剧《甄嬛传》中,由于被认为要纵火杀其他妃嫔,雍正皇帝下令把年答应“打入冷宫并赐死”,这是错误的。同样,在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中,纯妃因为阴谋被魏璎珞揭穿,聂远饰演的皇帝乾隆,下令将纯妃“打入冷宫”。这个台词,也是错误的。
这种误用,不仅是把古代民间的通俗用语让皇室说出来的问题,而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清两代皇家所使用的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故宫,也没有专门的宫殿叫做冷宫。
当然,故宫里没有专门的冷宫,不代表说明清皇帝都非常善待女性,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明清冷宫,虽然确实没有在故宫里面挂过牌,但是确实又是存在过的。
比如说在历史上,故宫的长春宫、储秀宫都临时充当过关押拘禁失宠妃嫔的场所,此外还有更有名的安乐堂等等。
安乐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明代著名的万贵妃专宠于明宪宗,后宫内所有分宠的妃嫔一概遭到万贵妃的打击报复,其中宫中女史纪氏在得到明宪宗宠爱之后就被贬到安乐堂,后来干脆在这座冷宫里生下了下一代皇帝明孝宗。到了清末,因为支持光绪皇帝而被慈禧打击报复的珍妃,则被软禁在故宫东北角景祺阁附近。
后来有人转述当时负责执行慈禧太后软禁命令的太监崔玉贵的回忆说:
“景祺阁北头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名北三所,正门一直关着。上边有内务府的十字封条,人进出走西边的腰子门。我们去的时候,门也关着,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我们敲开了门,告诉守门的一个老太监,请珍小主接旨。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我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也是这辈子最末一回。后来我跟多年的老太监打听,北三所和南北所都是明朝奶妈养老的地方。奶妈有了功,老了,不忍打发出去,就在这些地方住,并不荒凉。珍妃住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同下人不许交谈。没人交谈,这是最苦闷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一天有两次倒马桶。有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个老太监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列数珍妃的罪过,指着鼻子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上敬听,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饭的时间进行的。申斥完了以后,珍妃还必须向上叩首谢恩。别人都在愉快的过节,而她却在受折磨。”
通过这段回忆我们也可以知道,在故宫的人们之间,“冷宫”这个说法已经从民间影响进了宫内,但是仍旧停留在宫人们私下里的交流中。而珍妃所受到的冷宫之罚,也是无数在紫禁城中遭受苦难的妃嫔们的一个缩影吧。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