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北京需要长期面对的市情水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供水保障工作,是北京水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的成就亮点
地上地下,联调保障供水。为做好供水保障工作,北京多措并举,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提升,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供水保障格局。
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河北承德、山西朔州等上游地区克服干旱、蓄水不足的困难,坚持每年向官厅、密云水库实施集中输水。近5年共向北京输水3.1亿立方米。强化以密云、官厅水库为核心,六座中型水库为辅的地表水统一调度体系,年均向密云水库调水超过8000万立方米。同时,加强怀柔、平谷、张坊、马池口四处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提高水源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应急供水能力超过2.8亿立方米/年。“十二五”期间,北京中心城区建成投运郭公庄水厂、309水厂、孙河水厂,实施田村山水厂挖潜改造,基本建成第十水厂,新增供水能力122万立方米/日,供水安全系数达1.25,并实现了南水北调水源平稳安全切换。郊区新建7座水厂,村镇地区共有集中供水厂136座、村级供水站3664处,城乡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
京冀携手,增补应急用水。为加强水资源统筹调配,与河北携手建立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机制在南水进京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等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完善南水北调沿线河北七库联调应急供水保障机制,京冀协调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有效。
2003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京冀携手共进的新时代正式开启。同年12月30日,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主体工程的完成,意味着北京具备了应急供水能力。同年北京还建成了“三厂一线”工程,具备接纳年调水4亿立方米的能力。一系列工程的建设完成,标志着京冀真正成为一个供水保障共同体。河北四库来水入京,与密云水库、地下水源一起,构成北京市“三水联调”的水源保障格局。
南水进京 ,实现远程补水。2014年12月27日,随着团城湖明渠闸门缓缓开启,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顺利进京,本地水与外调水双水源保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最大限度用好南水,实现“调得进、用得上、确保安全”工作目标,北京在做好南水 “喝、存、补”上下苦功,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充分发挥调水效益。北京市水务局成立了水资源调度中心进行统筹调度,同时整合完善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系统、市南水北调办智能管理系统和市自来水集团调度系统,形成统一的水资源调度平台。为进一步加快市内水厂和配套供水管网建设,建设完成了南干渠、东干渠、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改建工程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同时大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
在“喝”的方面,截至2016年12月30日,江水进京水量达19.5亿立方米。自来水集团各水厂“喝”水13.2亿立方米;在“存”的方面,密云、怀柔、十三陵和大宁调蓄水库“存”水2.8亿立方米;在“补”的方面,利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回补地下水及中心城区呵护环境用水3.5亿立方米。
调排结合,用水兼顾津冀。北京高度重视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中,全市共建设完成再生水管线476.3公里;清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丰台河西、清河第二、槐房等48座再生水厂相继投入运行,再生水处理能力再次得到提升。2015年,全市利用再生水达到9.5亿立方米,对本市河道特别是中下游生态用水起到了常年保障作用。近年来,北京在保障本市水资源使用的前提下,兼顾下游津冀地区,日常工作中合理调度水源。北京出境的最后一道关口——杨洼闸向河北输送出境水量年均达7亿立方米,分别经由北运河北段进入天津武清;经由河北青龙湾减河流入天津宝坻,保障了河北、天津的生态、农业、水环境用水。同时,深化流域协作与各兄弟省市密切配合。进入汛期后,京津冀三地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科学排泄,合理调度。
“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举措
“十三五”时期,北京水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首先,水资源“紧平衡”状态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同时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将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的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其次,城乡水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区、门头沟区、丰台区河西地区等区域的公共供水设施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供水集约化程度不高,水质水量保障仍存在一定风险。为做好供水保障工作,北京将采取以下举措:
大幅提高水源保障能力。高效利用南水北調来水,年减采地下水4亿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地水位逐步回升;建成多水联调、分质供水、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重要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1.3,农村地区基本实现集中、安全供水,供水水质全面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一是加快城市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城六区建设丰台河西第三水厂、石景山水厂、温泉水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水厂二期,新城和重点功能区建设亦庄、新机场等水厂,新建、扩建自来水厂共14座,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376公里,新增供水能力236万立方米/日。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厂16座,改扩建集中供水厂39座,达标改造村级供水站500座,更新改造管网1484公里。三是加快实施自备井置换工程。实施公共供水范围内4700眼自备井置换,提高公共供水占有率,解决供水水质问题。同时减少地下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源。
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继续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与应急工程建设,统筹多水源优化配置,实现密云水库、南水北调、地下水与再生水联合水源保障格局。二是加快市内输配水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通州支线、新机场支线、河西支线、亦庄调节池二期、团城湖调节池二期等市内输配水、调蓄工程,用足用好南水北调水。三是增加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按照“节、喝、引、存、补”的原则,利用外调水增加密云水库、怀柔水库蓄水量。有序回补地下水,加快实施密怀顺、海淀西郊、昌平、怀柔、平谷等地下水回补工程,涵养地下水源,减少开采规模,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作者:张爽,北京市水务局宣传中心干部)
责任编辑 / 宋明晏
“十二五”时期的成就亮点
地上地下,联调保障供水。为做好供水保障工作,北京多措并举,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提升,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供水保障格局。
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河北承德、山西朔州等上游地区克服干旱、蓄水不足的困难,坚持每年向官厅、密云水库实施集中输水。近5年共向北京输水3.1亿立方米。强化以密云、官厅水库为核心,六座中型水库为辅的地表水统一调度体系,年均向密云水库调水超过8000万立方米。同时,加强怀柔、平谷、张坊、马池口四处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提高水源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应急供水能力超过2.8亿立方米/年。“十二五”期间,北京中心城区建成投运郭公庄水厂、309水厂、孙河水厂,实施田村山水厂挖潜改造,基本建成第十水厂,新增供水能力122万立方米/日,供水安全系数达1.25,并实现了南水北调水源平稳安全切换。郊区新建7座水厂,村镇地区共有集中供水厂136座、村级供水站3664处,城乡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
京冀携手,增补应急用水。为加强水资源统筹调配,与河北携手建立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机制在南水进京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等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完善南水北调沿线河北七库联调应急供水保障机制,京冀协调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有效。
2003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京冀携手共进的新时代正式开启。同年12月30日,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主体工程的完成,意味着北京具备了应急供水能力。同年北京还建成了“三厂一线”工程,具备接纳年调水4亿立方米的能力。一系列工程的建设完成,标志着京冀真正成为一个供水保障共同体。河北四库来水入京,与密云水库、地下水源一起,构成北京市“三水联调”的水源保障格局。
南水进京 ,实现远程补水。2014年12月27日,随着团城湖明渠闸门缓缓开启,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顺利进京,本地水与外调水双水源保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最大限度用好南水,实现“调得进、用得上、确保安全”工作目标,北京在做好南水 “喝、存、补”上下苦功,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充分发挥调水效益。北京市水务局成立了水资源调度中心进行统筹调度,同时整合完善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系统、市南水北调办智能管理系统和市自来水集团调度系统,形成统一的水资源调度平台。为进一步加快市内水厂和配套供水管网建设,建设完成了南干渠、东干渠、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改建工程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同时大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
在“喝”的方面,截至2016年12月30日,江水进京水量达19.5亿立方米。自来水集团各水厂“喝”水13.2亿立方米;在“存”的方面,密云、怀柔、十三陵和大宁调蓄水库“存”水2.8亿立方米;在“补”的方面,利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回补地下水及中心城区呵护环境用水3.5亿立方米。
调排结合,用水兼顾津冀。北京高度重视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中,全市共建设完成再生水管线476.3公里;清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丰台河西、清河第二、槐房等48座再生水厂相继投入运行,再生水处理能力再次得到提升。2015年,全市利用再生水达到9.5亿立方米,对本市河道特别是中下游生态用水起到了常年保障作用。近年来,北京在保障本市水资源使用的前提下,兼顾下游津冀地区,日常工作中合理调度水源。北京出境的最后一道关口——杨洼闸向河北输送出境水量年均达7亿立方米,分别经由北运河北段进入天津武清;经由河北青龙湾减河流入天津宝坻,保障了河北、天津的生态、农业、水环境用水。同时,深化流域协作与各兄弟省市密切配合。进入汛期后,京津冀三地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科学排泄,合理调度。
“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举措
“十三五”时期,北京水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首先,水资源“紧平衡”状态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同时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将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的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其次,城乡水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区、门头沟区、丰台区河西地区等区域的公共供水设施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供水集约化程度不高,水质水量保障仍存在一定风险。为做好供水保障工作,北京将采取以下举措:
大幅提高水源保障能力。高效利用南水北調来水,年减采地下水4亿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地水位逐步回升;建成多水联调、分质供水、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重要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1.3,农村地区基本实现集中、安全供水,供水水质全面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一是加快城市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城六区建设丰台河西第三水厂、石景山水厂、温泉水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水厂二期,新城和重点功能区建设亦庄、新机场等水厂,新建、扩建自来水厂共14座,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376公里,新增供水能力236万立方米/日。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厂16座,改扩建集中供水厂39座,达标改造村级供水站500座,更新改造管网1484公里。三是加快实施自备井置换工程。实施公共供水范围内4700眼自备井置换,提高公共供水占有率,解决供水水质问题。同时减少地下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源。
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继续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与应急工程建设,统筹多水源优化配置,实现密云水库、南水北调、地下水与再生水联合水源保障格局。二是加快市内输配水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通州支线、新机场支线、河西支线、亦庄调节池二期、团城湖调节池二期等市内输配水、调蓄工程,用足用好南水北调水。三是增加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按照“节、喝、引、存、补”的原则,利用外调水增加密云水库、怀柔水库蓄水量。有序回补地下水,加快实施密怀顺、海淀西郊、昌平、怀柔、平谷等地下水回补工程,涵养地下水源,减少开采规模,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作者:张爽,北京市水务局宣传中心干部)
责任编辑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