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指挥的选曲工作,作为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指挥者不仅要为自己选曲,同时要为乐队这个集体选曲。本文从分析如何拓展指挥的曲目量入手,详细论述了指挥者选曲的三个主要原则以及确定这三个原则的原因,进而对指挥的选曲作出综合论述。
关键词:音乐指挥;拓展曲目;演出目的;社会价值
在音乐表演领域,选曲是演奏家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音乐指挥来说也不例外。在指挥艺术中,选曲是指挥二度创作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指挥者专业素质、能力、深度、广度的体现。恰当的选曲能使表演者的个性、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被选中的作品有了成功演绎的可能性,这对作曲家、表演者以及乐曲的传播和接收来说影响巨大。相反,不合适的选曲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不仅演绎的乐曲缺乏相应的美感和韵味,甚至达不到音乐所应有的精致和深度。不当的选曲,就像一个不会汉语的外国人用汉语演唱京剧,或者像一个二胡技术很棒的孩子来演奏《二泉映月》一样,听起来总不是那个味儿。选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指挥更不同于其他音乐表演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指挥不仅要为自己而选曲,同时必须要为所指挥的乐队选曲,因为指挥是要借乐队中众多的他人之手来实现音乐表现。因此,指挥在选曲时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指挥的選曲问题相对于其他表演方式(如声乐、器乐、舞蹈)来说,更具复杂性。
世上的乐曲浩如烟海,并非所有的作曲家或音乐作品指挥者都了解和知晓,但指挥者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曲目储备,以适应不同场合、不同乐(唱)队、不同条件下的演出需求。选曲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数量相当的曲目供自己选择,所以指挥者首先要拓展曲目量。
如何拓展和开发新的乐曲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通过作曲家。对于某位作曲家,可能开始只知道他的名字或只知道他的一两首作品,通过查找,顺藤摸瓜,找出这位作曲家其他的适合自己和乐队水平风格的作品。
第二,通过乐曲风格类型。比如波尔卡舞曲,不仅捷克和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有这样风格的乐曲,而且西欧也有这类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格林卡等都创作过这样风格的乐曲。又如,在合唱方面,某位作曲家擅长创作无伴奏合唱,而他的童声合唱曲也相当的精致,就可以通过无伴奏合唱找到其相关的童声合唱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地域,查找该地域的作家作品,通过乐曲的风格类型有效地拓展曲目量。
第三,通过媒体和杂志上的乐曲分析介绍了解所提及的相关曲目。很多乐曲的分析文章里,会涉及很多其他曲目及新的作家风格。同时,有的报刊如《音乐周报》,会定时逐月介绍相关杂志如《歌曲》《音乐创作》《儿童音乐》等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了解、拓展新曲目的较好途径。
当指挥者的曲目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如何选择适当作品。
1 怎样选曲(选曲的原则)
1.1 根据接受对象的水平能力和审美需求
乐队演奏出来的乐曲是要被人接受和欣赏的,如果乐曲过于简单或是难度太大,都不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果是从来没听说的作家作品或是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听众也不会像对自己熟悉的作品那样感兴趣,观众或听众的审美层次以及口味是指挥选曲时必须要考虑的。
1.2 指挥与作曲家艺术气质的融合度
指挥者与作曲家的艺术气质是否相投,这一点应该作为指挥选曲的重要参考。因为气质相投,指挥者能从作品中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会发自真心地热爱、理解并珍视作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投入身心地研究作品。同时,指挥者通过与当代作曲家进行思想交流,发现并发掘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对作品作出有深度的解析。若指挥者与作曲家的艺术气质差异太大,不仅不会喜欢该作品,甚至会曲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将乐曲处理成符合自己的艺术感觉和个性特质,有时还会为了完成任务而演奏,因而不可能演绎出作品应有的艺术特征和独有的内涵气质。
1.3 指挥与乐队的人际关系
指挥与乐队队员的人际关系,决定了指挥选中的曲目能否按指挥意图顺利的实施。乐队作为一个集体,总会有或多或少不积极不合作的人,这部分人和指挥的关系较好时,他们能够给指挥的排练和演出给予积极的配合,反之,指挥有可能会失去其他大部分队员的积极支持。毕竟指挥和乐队群体本质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所以,指挥选曲时,对乐曲的难易程度及大致排练计划(次数、时间及其他情况)都应慎重考虑。若乐曲难度系数较大,自己和乐队的人际关系又一般,能否高质量地完成乐曲的演绎,选曲的确值得再三考虑。
1.4 乐队演奏水平及能力
这一点可以考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乐队是不断成长发展的。乐队的整体演奏能力,包括队员个人的演奏技术,都可以通过指挥选择适当难度的曲目来有意识地提升和强化,这就要求指挥细心观察每一个队员,了解他们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实际情况选曲,进而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更好地诠释曲目,带领乐队不断进步,提高演奏水平。
2 为什么选曲(选曲的目的)
2.1 提高大众审美能力、传播音乐艺术
指挥的选曲,除了遵循以上几条选曲原则外,同时还要考虑到演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大音乐艺术的视野到推动某一类艺术品种的普及等,不同的演出意图就会有不同的曲目选择的标准。比如普及性的市民音乐会,就应该选择相对通俗,大众较为熟悉的名家名作;而对于提高观众欣赏层次为目的的音乐会,则应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篇幅较短的、不太熟悉的作品;对于扩大艺术视野为目的的音乐会来说,必须要有现当代作品,甚至是当今流行音乐方面的曲目(或改编版)。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曲目,虽然作品很多,民众了解和熟悉的也不过是少数几首,因此,在演出选曲时,指挥也应考虑将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作品推广普及开来。
2.2 提高乐队演奏水平,加大国内外艺术交流力度
为了使乐队具备适应不同难度的乐曲演奏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乐队比较难以掌控的乐曲,对指挥和乐队都是一种挑战和有益尝试。此举具有较积极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否则,长期处于舒适的演奏状态,乐队的能力就会发展缓慢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丰富多样化的演出曲目量,也便于带领乐队随时进行国内外的各类演出、比赛和交流,提高乐队的艺术视野和层次。
2.3 指挥者个人发展的高远目标
指挥者在个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雄心壮志,是带领乐队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对乐曲的掌控、分析、把握能力,指挥应该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以培养自己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指挥的选曲所考虑的因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在选择作家作品时,指挥必定会从中选取适合自己口味和演出性质以及与乐队演奏水平相符合的乐曲。适当的选曲是指挥研读乐谱、二度创作、排练及演出成功的前提条件和良好开端,也是不断提升音乐指挥技艺能力的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 哈罗尔德. C.勋伯格(美).伟大指挥家(《纽约时报》音乐评论)[M].盛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 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色申(苏).指挥家的境界[M].刁蓓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 海尔曼·舍尔欣(德).指挥教程[M].王元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音乐指挥;拓展曲目;演出目的;社会价值
在音乐表演领域,选曲是演奏家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音乐指挥来说也不例外。在指挥艺术中,选曲是指挥二度创作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指挥者专业素质、能力、深度、广度的体现。恰当的选曲能使表演者的个性、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被选中的作品有了成功演绎的可能性,这对作曲家、表演者以及乐曲的传播和接收来说影响巨大。相反,不合适的选曲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不仅演绎的乐曲缺乏相应的美感和韵味,甚至达不到音乐所应有的精致和深度。不当的选曲,就像一个不会汉语的外国人用汉语演唱京剧,或者像一个二胡技术很棒的孩子来演奏《二泉映月》一样,听起来总不是那个味儿。选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指挥更不同于其他音乐表演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指挥不仅要为自己而选曲,同时必须要为所指挥的乐队选曲,因为指挥是要借乐队中众多的他人之手来实现音乐表现。因此,指挥在选曲时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指挥的選曲问题相对于其他表演方式(如声乐、器乐、舞蹈)来说,更具复杂性。
世上的乐曲浩如烟海,并非所有的作曲家或音乐作品指挥者都了解和知晓,但指挥者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曲目储备,以适应不同场合、不同乐(唱)队、不同条件下的演出需求。选曲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数量相当的曲目供自己选择,所以指挥者首先要拓展曲目量。
如何拓展和开发新的乐曲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通过作曲家。对于某位作曲家,可能开始只知道他的名字或只知道他的一两首作品,通过查找,顺藤摸瓜,找出这位作曲家其他的适合自己和乐队水平风格的作品。
第二,通过乐曲风格类型。比如波尔卡舞曲,不仅捷克和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有这样风格的乐曲,而且西欧也有这类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格林卡等都创作过这样风格的乐曲。又如,在合唱方面,某位作曲家擅长创作无伴奏合唱,而他的童声合唱曲也相当的精致,就可以通过无伴奏合唱找到其相关的童声合唱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地域,查找该地域的作家作品,通过乐曲的风格类型有效地拓展曲目量。
第三,通过媒体和杂志上的乐曲分析介绍了解所提及的相关曲目。很多乐曲的分析文章里,会涉及很多其他曲目及新的作家风格。同时,有的报刊如《音乐周报》,会定时逐月介绍相关杂志如《歌曲》《音乐创作》《儿童音乐》等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了解、拓展新曲目的较好途径。
当指挥者的曲目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如何选择适当作品。
1 怎样选曲(选曲的原则)
1.1 根据接受对象的水平能力和审美需求
乐队演奏出来的乐曲是要被人接受和欣赏的,如果乐曲过于简单或是难度太大,都不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果是从来没听说的作家作品或是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听众也不会像对自己熟悉的作品那样感兴趣,观众或听众的审美层次以及口味是指挥选曲时必须要考虑的。
1.2 指挥与作曲家艺术气质的融合度
指挥者与作曲家的艺术气质是否相投,这一点应该作为指挥选曲的重要参考。因为气质相投,指挥者能从作品中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会发自真心地热爱、理解并珍视作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投入身心地研究作品。同时,指挥者通过与当代作曲家进行思想交流,发现并发掘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对作品作出有深度的解析。若指挥者与作曲家的艺术气质差异太大,不仅不会喜欢该作品,甚至会曲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将乐曲处理成符合自己的艺术感觉和个性特质,有时还会为了完成任务而演奏,因而不可能演绎出作品应有的艺术特征和独有的内涵气质。
1.3 指挥与乐队的人际关系
指挥与乐队队员的人际关系,决定了指挥选中的曲目能否按指挥意图顺利的实施。乐队作为一个集体,总会有或多或少不积极不合作的人,这部分人和指挥的关系较好时,他们能够给指挥的排练和演出给予积极的配合,反之,指挥有可能会失去其他大部分队员的积极支持。毕竟指挥和乐队群体本质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所以,指挥选曲时,对乐曲的难易程度及大致排练计划(次数、时间及其他情况)都应慎重考虑。若乐曲难度系数较大,自己和乐队的人际关系又一般,能否高质量地完成乐曲的演绎,选曲的确值得再三考虑。
1.4 乐队演奏水平及能力
这一点可以考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乐队是不断成长发展的。乐队的整体演奏能力,包括队员个人的演奏技术,都可以通过指挥选择适当难度的曲目来有意识地提升和强化,这就要求指挥细心观察每一个队员,了解他们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实际情况选曲,进而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更好地诠释曲目,带领乐队不断进步,提高演奏水平。
2 为什么选曲(选曲的目的)
2.1 提高大众审美能力、传播音乐艺术
指挥的选曲,除了遵循以上几条选曲原则外,同时还要考虑到演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大音乐艺术的视野到推动某一类艺术品种的普及等,不同的演出意图就会有不同的曲目选择的标准。比如普及性的市民音乐会,就应该选择相对通俗,大众较为熟悉的名家名作;而对于提高观众欣赏层次为目的的音乐会,则应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篇幅较短的、不太熟悉的作品;对于扩大艺术视野为目的的音乐会来说,必须要有现当代作品,甚至是当今流行音乐方面的曲目(或改编版)。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曲目,虽然作品很多,民众了解和熟悉的也不过是少数几首,因此,在演出选曲时,指挥也应考虑将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作品推广普及开来。
2.2 提高乐队演奏水平,加大国内外艺术交流力度
为了使乐队具备适应不同难度的乐曲演奏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乐队比较难以掌控的乐曲,对指挥和乐队都是一种挑战和有益尝试。此举具有较积极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否则,长期处于舒适的演奏状态,乐队的能力就会发展缓慢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丰富多样化的演出曲目量,也便于带领乐队随时进行国内外的各类演出、比赛和交流,提高乐队的艺术视野和层次。
2.3 指挥者个人发展的高远目标
指挥者在个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雄心壮志,是带领乐队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对乐曲的掌控、分析、把握能力,指挥应该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以培养自己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指挥的选曲所考虑的因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在选择作家作品时,指挥必定会从中选取适合自己口味和演出性质以及与乐队演奏水平相符合的乐曲。适当的选曲是指挥研读乐谱、二度创作、排练及演出成功的前提条件和良好开端,也是不断提升音乐指挥技艺能力的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 哈罗尔德. C.勋伯格(美).伟大指挥家(《纽约时报》音乐评论)[M].盛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 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色申(苏).指挥家的境界[M].刁蓓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 海尔曼·舍尔欣(德).指挥教程[M].王元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