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利于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利于构建和谐课堂,利于改善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师最好的选择。任务型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要点。任务的构成要素: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情景。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注意:任务环节要灵活,语言生活化和灵活性,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任务灵活化。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推行;任务型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要再运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逐步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利于激起学生的创造动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和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要点。其中任务环是核心部分,任务的设计是实施这一教学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过程,教学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法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二、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
2.内容
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3.程序
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4.输入材料
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
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6.情景
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任务环节的要灵活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不少教师为了追求任务环节的完整性,常常会出现简单机械的按部就班,缺乏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错误。例如:在汇报任务结果时,不管大班多组的实际困难,也不管课堂节奏和效率如何,机械地要求十几个小组轮流过“堂”,而当某个小组在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时,其他小组却在漫长的听汇报的过程中无事可做,或开小差或做其它事情,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都非常令人质疑。因此要注重任务环节实施的灵活性。
2.要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和灵活性
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优势与实际生活脱节。如果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实际,那么这些知识将没有多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模式。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把握住语言的难易,让语言更贴切于生活,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学得有趣,课堂效益才会事半功倍。
3.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两人结对和小组活动是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采取这种活动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大班教学两级分化问题。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从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乱哄哄一团糟,从“满堂灌”的极端走向了“满堂动”的另一个极端。
4.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任务灵活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错把任务型教学夸大理解为完全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任其随意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传授、语言训练及任务交代等一些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推行;任务型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要再运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逐步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利于激起学生的创造动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和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要点。其中任务环是核心部分,任务的设计是实施这一教学的前提条件,这里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过程,教学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法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二、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
2.内容
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3.程序
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4.输入材料
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
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6.情景
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任务环节的要灵活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不少教师为了追求任务环节的完整性,常常会出现简单机械的按部就班,缺乏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错误。例如:在汇报任务结果时,不管大班多组的实际困难,也不管课堂节奏和效率如何,机械地要求十几个小组轮流过“堂”,而当某个小组在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时,其他小组却在漫长的听汇报的过程中无事可做,或开小差或做其它事情,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都非常令人质疑。因此要注重任务环节实施的灵活性。
2.要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和灵活性
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优势与实际生活脱节。如果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实际,那么这些知识将没有多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模式。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把握住语言的难易,让语言更贴切于生活,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学得有趣,课堂效益才会事半功倍。
3.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两人结对和小组活动是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采取这种活动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大班教学两级分化问题。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从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乱哄哄一团糟,从“满堂灌”的极端走向了“满堂动”的另一个极端。
4.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任务灵活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错把任务型教学夸大理解为完全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任其随意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传授、语言训练及任务交代等一些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