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大量事实证明,采用机械作业可提高地力、节约种籽、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工效,而且最主要的是能抢农时。所以说,在农业生产诸多的增产因素中,农业机械化具有促进和不可替代的节本增效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特点;粮食增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特点
1.人多地少,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紧张,提高农业单产至关重要,机械化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目标服务。目前我国人均0.1hm2耕地,劳均0.26hm2左右,仅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上说,我国农业劳力总体不缺,还有相當富裕。但由于粮食形势严峻,迄今我国还是一个粮食进口国家,因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不同,我国发展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服务。
2.农户经营面积少,作业地块小,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适当的经营管理和组织形式。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不足0.5hm2,因种植不同作物需要或分配需要,一户的土地又分成几块,从而形成更为狭小的作业地块。为提高机械作业效率,许多乡村采用了“耕地、整地、播种”三统一,四统一、五统—(包括植保、收获等)的服务形式。土地是各户的,但耕作时打破地界统一进行,作业后再由各户分散管理。这种形式,比较有效地协调了小地块与大机器、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了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但是机械经营和土地经营分离又存在许多弊病,因此有条件的地方,仍要发展机农结合的经营形式。目前,我国机农结合的乡村集体农场,主要在少数大中城市郊区和发达的农村,而机农结合的国营农场、为数不多的家庭农场则主要分布在人少地多的边远地区。
3.幅员辽阔,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大,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按一种模式,或相同速度发展。必须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在发展模式上:在经济发达的农村,以乡村集体农场、专业户规模承包和社会化服务的机械化模式较多。在人少地多地区,以机农合一的农场模式和专业大户的模式较多。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则以机农分离的双层经营模式较多。
4.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力量薄弱,必须实行节水、节能、节本、保护地力的机械化。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区,要发展保水、保土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逐步取代跑水、跑土、跑肥的传统翻耕机械化。
为缩短农时、提高夏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已导致我国不少地区,机器超量配备,年使用率很低。
二、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
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可以体现在下述七方面:
1.开垦荒地和中低产田改造 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机械措施才能实现,如机修梯田、推土平地、开沟挖渠、深翻深松都要有机械才能进行,人畜力很难完成。
2.经高复种指数 依靠品种、灌溉、机械化等措施,特别是机械化的作用,我国成功的把大量历史上一年一熟的地区,改成了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从而成倍地提高了产量。
3.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如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即节约种子,又培育壮苗增产。田间管理主要指杀虫、灭草、喷施微肥、化控素以及追肥等。人工喷施效率低、喷洒不匀,重喷、漏喷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施用效果。而机械化喷洒可以均匀、准确,及时完成。
4.推广使用高新技术方面 农业增产增收,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其中许多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都是以机械化为载体实现的。有的本身就是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如寒冷地区的铺膜种植技术,可以增温保墒,延长生育期,大幅度提高产量;特别是干旱区,机械化施水播种可以保证适时出苗;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稳产增产措施,但离开机械化是难以推行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精确农业等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也是以机械化为前提的。
5.减少粮食收后损失 据估计,我国粮食收后因不能及时处理造成霉烂、变质而损失的量,约占总产的10%—15%,一年约达4000万—6000万t,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损失率5%的标准。如能把损失率降低5%,就等于每年增产2000万t粮食。措施主要是推广机械化晒场,低温及高温干燥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清选、装运、贮存技术。
6.应用机械深施化肥技术,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化肥深施与表施、浅施比较,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一亩增产粮食30-40kg,并能省种省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节本增效。人畜力播种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才能实现定量、均匀地深施化肥,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效,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另外,采用机械中耕深追肥技术,不但能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损失,而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8-14个百分点,增产5%-10% ,效果明显。
7.农机化技术可促进生物措施充分发挥实效。近年来,广泛种植作物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很大作用。但大多数新品种要求的保苗株数较高,就玉米良种而言,一般情况下每公顷保苗株数都在5万株以上,采用畜力犁播种则,很难保证,且株距不等,影响作物生长;而机械播种不但能达到要求的保苗株数,且株距相等,可以充分发挥植株的群体和个体优势,合理地利用地力和光效。
8.采用机械化作业,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防春旱。实行秋翻耙和早春整地,加深了耕地层,改善了耕层土壤的团粒结构,使耕层能容纳较多水分,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消耗,使土壤下层蓄水量增加。加上播后重镇压,满足了种子出土发芽用水,起到抗旱保墒作用;(2)抗涝、耐风。实行播后重镇压,形成地表松、种床实的耕层构造,并使苗带两侧出现2cm左右的土棱,防止春风侵蚀。采用机械播种,不仅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而且后期发育良好,根深叶茂,抗涝、抗风、抗倒伏;(3)防秋霜。机械化播种出苗齐、全、壮,秋天成熟早且齐,能躲过早霜的侵袭;(4)防病虫害。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喷粉喷雾,不但能保证作业质量,而且效率高,可把虫害消灭在初发期。
参考文献
[1]志成.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下)[J].山东农机化,2002年07期
[2]刘瑞玲.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7年第01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特点;粮食增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特点
1.人多地少,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紧张,提高农业单产至关重要,机械化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目标服务。目前我国人均0.1hm2耕地,劳均0.26hm2左右,仅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上说,我国农业劳力总体不缺,还有相當富裕。但由于粮食形势严峻,迄今我国还是一个粮食进口国家,因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不同,我国发展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服务。
2.农户经营面积少,作业地块小,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适当的经营管理和组织形式。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不足0.5hm2,因种植不同作物需要或分配需要,一户的土地又分成几块,从而形成更为狭小的作业地块。为提高机械作业效率,许多乡村采用了“耕地、整地、播种”三统一,四统一、五统—(包括植保、收获等)的服务形式。土地是各户的,但耕作时打破地界统一进行,作业后再由各户分散管理。这种形式,比较有效地协调了小地块与大机器、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了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但是机械经营和土地经营分离又存在许多弊病,因此有条件的地方,仍要发展机农结合的经营形式。目前,我国机农结合的乡村集体农场,主要在少数大中城市郊区和发达的农村,而机农结合的国营农场、为数不多的家庭农场则主要分布在人少地多的边远地区。
3.幅员辽阔,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大,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按一种模式,或相同速度发展。必须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在发展模式上:在经济发达的农村,以乡村集体农场、专业户规模承包和社会化服务的机械化模式较多。在人少地多地区,以机农合一的农场模式和专业大户的模式较多。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则以机农分离的双层经营模式较多。
4.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力量薄弱,必须实行节水、节能、节本、保护地力的机械化。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区,要发展保水、保土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逐步取代跑水、跑土、跑肥的传统翻耕机械化。
为缩短农时、提高夏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已导致我国不少地区,机器超量配备,年使用率很低。
二、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
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可以体现在下述七方面:
1.开垦荒地和中低产田改造 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机械措施才能实现,如机修梯田、推土平地、开沟挖渠、深翻深松都要有机械才能进行,人畜力很难完成。
2.经高复种指数 依靠品种、灌溉、机械化等措施,特别是机械化的作用,我国成功的把大量历史上一年一熟的地区,改成了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从而成倍地提高了产量。
3.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如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即节约种子,又培育壮苗增产。田间管理主要指杀虫、灭草、喷施微肥、化控素以及追肥等。人工喷施效率低、喷洒不匀,重喷、漏喷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施用效果。而机械化喷洒可以均匀、准确,及时完成。
4.推广使用高新技术方面 农业增产增收,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其中许多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都是以机械化为载体实现的。有的本身就是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如寒冷地区的铺膜种植技术,可以增温保墒,延长生育期,大幅度提高产量;特别是干旱区,机械化施水播种可以保证适时出苗;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稳产增产措施,但离开机械化是难以推行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精确农业等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也是以机械化为前提的。
5.减少粮食收后损失 据估计,我国粮食收后因不能及时处理造成霉烂、变质而损失的量,约占总产的10%—15%,一年约达4000万—6000万t,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损失率5%的标准。如能把损失率降低5%,就等于每年增产2000万t粮食。措施主要是推广机械化晒场,低温及高温干燥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清选、装运、贮存技术。
6.应用机械深施化肥技术,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化肥深施与表施、浅施比较,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一亩增产粮食30-40kg,并能省种省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节本增效。人畜力播种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才能实现定量、均匀地深施化肥,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效,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另外,采用机械中耕深追肥技术,不但能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损失,而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8-14个百分点,增产5%-10% ,效果明显。
7.农机化技术可促进生物措施充分发挥实效。近年来,广泛种植作物新品种,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很大作用。但大多数新品种要求的保苗株数较高,就玉米良种而言,一般情况下每公顷保苗株数都在5万株以上,采用畜力犁播种则,很难保证,且株距不等,影响作物生长;而机械播种不但能达到要求的保苗株数,且株距相等,可以充分发挥植株的群体和个体优势,合理地利用地力和光效。
8.采用机械化作业,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防春旱。实行秋翻耙和早春整地,加深了耕地层,改善了耕层土壤的团粒结构,使耕层能容纳较多水分,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消耗,使土壤下层蓄水量增加。加上播后重镇压,满足了种子出土发芽用水,起到抗旱保墒作用;(2)抗涝、耐风。实行播后重镇压,形成地表松、种床实的耕层构造,并使苗带两侧出现2cm左右的土棱,防止春风侵蚀。采用机械播种,不仅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而且后期发育良好,根深叶茂,抗涝、抗风、抗倒伏;(3)防秋霜。机械化播种出苗齐、全、壮,秋天成熟早且齐,能躲过早霜的侵袭;(4)防病虫害。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喷粉喷雾,不但能保证作业质量,而且效率高,可把虫害消灭在初发期。
参考文献
[1]志成.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下)[J].山东农机化,2002年07期
[2]刘瑞玲.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