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而发挥作用。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几个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来实现经济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付诸实施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历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 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2. 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从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3. 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4. 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发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
进入90年代,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2006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
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传导过程能否畅通,除了中央银行要选择好政策工具、操作工具,以及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时机和力度外,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经济形势大环境
货币政策是由宏观经济大环境决定的,为宏观经济形势服务。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
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作用过程中,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递和衔接。可以说,没有健全发育的金融市场体系,就不会有完善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各种经济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着重于总量的调节和稳定物价水平,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现实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是多方面的失衡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有效地协调和配合,才能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和有效。
4.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
任何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都与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既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同时还有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如果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想保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恐怕是很难做到。
5.商业银行的结构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对象和载体,它处于货币政策措施与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间位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作用于商业银行,传导给企业和居民,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商业银行能否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调整信贷政策和货币供给量,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顺利传导至关重要,而这与整个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及各个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很大关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利率传导渠道:非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造成传导“硬阻”
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过程来看,利率传导渠道能否通畅取决于三个因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以及投资乘数,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异,都会影响利率传导的结果。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形成市场利率,最终调节社会总需求。在发达国家,利率是市场化的,银行可以自行根据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质量以及针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客户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而我国事实上实行的是利率“双轨制”:一方面,我国存在着由货币当局管理的官方利率,主要是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利率;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主要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我国对利率变化实行严格管制,利率变动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变动情况,几乎起不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另外,目前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似乎缺乏一致性,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却不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来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必然会造成利率传导失效。就我国近期货币政策操作看,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虽然对紧缩流动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传导功能有限
资产价格这一传导渠道发挥作用要以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高度一体化为前提。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规模相对偏小,一方面,由于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以及股改后所产生的“大小非”的存在,使得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规模不大;另一方面,股市以外的其它企业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基金证券市场、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市场及衍生工具市场等发育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使得通过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需求的功能十分有限,央行货币政策经由金融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力极为有限。
3.汇率传导渠道:浮动汇率机制不健全致使有效性欠缺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是以浮动汇率制为前提的,但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虽然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使市场主体以国内为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外汇的供求情况,由此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只能是经常项目下的汇率,甚至主要是一种贸易汇率,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外汇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表面坚挺的人民币却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一方面加剧出口的困难,另一方面央行的外汇交易行为与基础货币投放挂钩,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弹性。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增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情况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区别,从而其传导机制应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4.信用传导渠道: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我们知道信用渠道的传导环节:央行政策工具变量——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企业和公众。这表明金融中介机构在货币传导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原动力,它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控制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商业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支点,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直接接受者,它通过信贷供给量的改变传递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即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进而影响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则是信用传导渠道的着力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最终传导到企业和居民手中,改变实体经济的投资行为,才能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目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下,我国银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途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担着向企业和居民供应货币的主渠道作用,是连接央行和实体经济的媒介,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各商业银行仍然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甚至为此搞不正当竞争;相反,对贷款营销重视不足,出现了“惜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
五、关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利率确定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2.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在发展货币市场方面,一要扩大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尽快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纳入货币市场交易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二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规范引导票据市场的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
在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方面。首先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减少对股市的干预,使股市价格能真正体现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预期起到投资导向使用。继续发展机构投资者,抑制资本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引导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信号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3.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变单一产权为多元产权,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其次,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可考虑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再次,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开拓
银行贷款的业务范围,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
4.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央行应将目前由总行垄断的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分阶段,有层次的分配给各级分行。这样做可以加强基层分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能力,同时,基层分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货币政策意图更有效的传达给商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田晓丽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2
[3]张利兵 张云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9年9期
[4]徐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制止与效应分析[J]管理观察 2009年2月
[5]许飞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现代商业 2008(33)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来实现经济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付诸实施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历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 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2. 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从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3. 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4. 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发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
进入90年代,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2006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
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传导过程能否畅通,除了中央银行要选择好政策工具、操作工具,以及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时机和力度外,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经济形势大环境
货币政策是由宏观经济大环境决定的,为宏观经济形势服务。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
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作用过程中,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递和衔接。可以说,没有健全发育的金融市场体系,就不会有完善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各种经济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着重于总量的调节和稳定物价水平,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现实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是多方面的失衡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有效地协调和配合,才能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和有效。
4.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
任何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都与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既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同时还有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如果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想保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恐怕是很难做到。
5.商业银行的结构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对象和载体,它处于货币政策措施与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间位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作用于商业银行,传导给企业和居民,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商业银行能否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调整信贷政策和货币供给量,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顺利传导至关重要,而这与整个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及各个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很大关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利率传导渠道:非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造成传导“硬阻”
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过程来看,利率传导渠道能否通畅取决于三个因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以及投资乘数,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异,都会影响利率传导的结果。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形成市场利率,最终调节社会总需求。在发达国家,利率是市场化的,银行可以自行根据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质量以及针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客户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而我国事实上实行的是利率“双轨制”:一方面,我国存在着由货币当局管理的官方利率,主要是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利率;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主要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我国对利率变化实行严格管制,利率变动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变动情况,几乎起不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另外,目前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似乎缺乏一致性,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却不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来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必然会造成利率传导失效。就我国近期货币政策操作看,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虽然对紧缩流动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传导功能有限
资产价格这一传导渠道发挥作用要以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高度一体化为前提。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规模相对偏小,一方面,由于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以及股改后所产生的“大小非”的存在,使得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规模不大;另一方面,股市以外的其它企业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基金证券市场、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市场及衍生工具市场等发育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使得通过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需求的功能十分有限,央行货币政策经由金融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力极为有限。
3.汇率传导渠道:浮动汇率机制不健全致使有效性欠缺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是以浮动汇率制为前提的,但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虽然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使市场主体以国内为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外汇的供求情况,由此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只能是经常项目下的汇率,甚至主要是一种贸易汇率,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外汇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表面坚挺的人民币却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一方面加剧出口的困难,另一方面央行的外汇交易行为与基础货币投放挂钩,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弹性。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增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情况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区别,从而其传导机制应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4.信用传导渠道: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我们知道信用渠道的传导环节:央行政策工具变量——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企业和公众。这表明金融中介机构在货币传导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原动力,它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控制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商业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支点,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直接接受者,它通过信贷供给量的改变传递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即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进而影响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则是信用传导渠道的着力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最终传导到企业和居民手中,改变实体经济的投资行为,才能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目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下,我国银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途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担着向企业和居民供应货币的主渠道作用,是连接央行和实体经济的媒介,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各商业银行仍然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甚至为此搞不正当竞争;相反,对贷款营销重视不足,出现了“惜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
五、关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利率确定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2.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在发展货币市场方面,一要扩大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尽快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纳入货币市场交易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二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规范引导票据市场的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
在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方面。首先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减少对股市的干预,使股市价格能真正体现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预期起到投资导向使用。继续发展机构投资者,抑制资本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引导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信号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3.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变单一产权为多元产权,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其次,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可考虑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再次,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开拓
银行贷款的业务范围,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
4.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央行应将目前由总行垄断的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分阶段,有层次的分配给各级分行。这样做可以加强基层分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能力,同时,基层分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货币政策意图更有效的传达给商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田晓丽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2
[3]张利兵 张云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9年9期
[4]徐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制止与效应分析[J]管理观察 2009年2月
[5]许飞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现代商业 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