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3-01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針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爱荣,张树英.谈儿科病房管理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1049.
[2] 霍世英,黄叶莉.黄建萍等,建立家庭式病房对患儿住院依从性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76.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針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爱荣,张树英.谈儿科病房管理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1049.
[2] 霍世英,黄叶莉.黄建萍等,建立家庭式病房对患儿住院依从性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