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于中国的学子们来说是一个门槛,经历了三年紧张刺激的高中时光,如今站在大学校园的一方寸土上,感受这里的清新,沿着这一轨迹慢慢远行,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我生来就不具备那种好斗,擅争夺的特质。小时候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有了好吃的,好玩的,自己虽也想占赢头,却因上有聪明伶俐的姐姐,下有年小的弟妹而总不能如愿。再稍大一些,差不多与姐姐同岁,总会为了漂亮的衣衫鞋帽,或者为了讨大人的欢喜而发生矛盾,没有急中生智的才华,便少不了受一些闷气。长此以往,长辈们一方面对我给予同情,一方面心生忧虑:这样呆头呆脑,懦弱的性格,长大进入社会肯定是会吃亏。于是我的中学时代都还有好心的邻居教导我要向聪明能干的孩子学习。虽然直到高中毕业,我也没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聪明姑娘,却也因为略比其他人温和的个性让长辈们少了些担心,起码,谁都不会主动去伤害一个没有什么压迫感的人。上大学了,我开始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我学不会的圆滑,有我不理解的善变,不明白一个人在各种场合可以有各种角色,各种性格,一件事情,可以被变成N多版本。遭到误解时,不解释,却总像穿了一件半干不干的衣服一样。大一时,我一直在幻想,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事情,但是,我发现举步维艰。必须小心翼翼,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又不伤害别人。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大的风雨和磨难,却也渐渐地打磨出一些棱角,任由外在环境改变,做人的原则不变,譬如,每次在小寨、在校门口看到乞讨的老奶奶、老爷爷我都会想起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富人的麦子吃不了,要留给穷人”。开始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和小目标,很幸运,走出的每一步脚印都随着心意出发,用最简单的道理去解决复杂的事情。比如,要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比如,天助自助者。没有誓不罢休的偏执,没有揣合逢迎的憋屈。也总相信这世间的美好多过与丑陋。吃些小亏,上些小当都是生活的调剂,毕竟气场和能量得相互流通,生活方得和谐。
记得刚上大学时,无比坚强的妈妈,在入校后,离开我时哭了。我和她抱头痛哭,爸爸在一旁,绷红了脸,也有点儿忍不住了,但是,为了做妈妈的依靠,他站得笔直,脸不住地看向远方。当时从未见妈妈哭过的我,已经顾不得想别的了,脑海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大一寒假,当我结束七个小时的车程下车时,看到爸爸和妈妈坐在车中,在寒冷的黑夜里,我开始意识到,他们是多么地爱我。在漆黑的夜色中,我知道永远会有一盏灯盼着我回家。无论我在什么地方,无论我走多远,都会永远牵着我,永远鼓励我,支持我;无论我遇到什么情况,都会远远地告诉我,“我懂的”。就像我觉得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一样;他们却告诉我,我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于是,我渐渐明白,大学是我通向社会的一座桥,从小爸妈不让我接触大人之间的事,随着初中高中一直在为考大学这个梦想而搏击,如今让我遇到了才会手忙脚乱,有一点很肯定,我需要学会成长,做到内心强大,做他们的依靠。
大学生是個特殊的群体,经济上依靠着父母思想上却又比较独立,没有了高中时代的约束又不似社会上那样自由,虽说告别了幼稚却又谈不上成熟。比如在大学里爱情屡见不鲜,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都会谈恋爱,有一见钟情,有日久生情,也有人将爱情当成了大学的必修课,因为别人都恋爱了,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开始了一段感情。譬如夜晚在宿舍楼下用点燃的蜡烛围成心形或者心爱人的名字并在楼底大喊我爱你,每每看到此况我都心生羡慕,大学的爱情很纯很真,但我却不认为自己做好了迎接爱情的准备,在我看来,成长才是大学里真正的必修课,比如好的爱情应该是能促进彼此成长,使两个人在合适的时间全力以赴去做合适的事情,让彼此比想象中的更优秀,以达到人生应有的高度,而不是如同昙花一现般,拿着父母的钱用自己不成熟的心智大肆挥霍青春,以至于在学业上没有好的结果。
生平第一次远离故土,踏上求学之路。我对大学生活是兴奋又懵懂的,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三年高中生活有目标、有节奏、有梦想,经历了努力考取大学的奋斗和冲刺之路。而如今,置身在大学校园当中,梦想实现了,高度紧张的内心被随心所欲取而代之,既而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大学生活是新鲜的,但不应该是放松的,应该更加紧张和精彩才是。比如在高数课上当我看到线代老师列出的特殊的“爱情行列式”,觉得他的撩妹技能简直酥炸了,并开始学习摄影,来一波学院的落日或秋景心里倍感充实,和舍友们冬至一起吃饺子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渐渐喜欢上校园里的图书馆,特别是夜晚的图书馆显得格外有意境,大学生找工作的难易不得而知,在这里更能体会到的是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和人生轨迹的确立。
大学在我看来,正是给了我四年的时间和一个安全的地方,这里真的是一个谈理想谈人生的地方,让我有时间和环境慢慢成长,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长就是这样,就像《我的前半生》中所说: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我生来就不具备那种好斗,擅争夺的特质。小时候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有了好吃的,好玩的,自己虽也想占赢头,却因上有聪明伶俐的姐姐,下有年小的弟妹而总不能如愿。再稍大一些,差不多与姐姐同岁,总会为了漂亮的衣衫鞋帽,或者为了讨大人的欢喜而发生矛盾,没有急中生智的才华,便少不了受一些闷气。长此以往,长辈们一方面对我给予同情,一方面心生忧虑:这样呆头呆脑,懦弱的性格,长大进入社会肯定是会吃亏。于是我的中学时代都还有好心的邻居教导我要向聪明能干的孩子学习。虽然直到高中毕业,我也没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聪明姑娘,却也因为略比其他人温和的个性让长辈们少了些担心,起码,谁都不会主动去伤害一个没有什么压迫感的人。上大学了,我开始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我学不会的圆滑,有我不理解的善变,不明白一个人在各种场合可以有各种角色,各种性格,一件事情,可以被变成N多版本。遭到误解时,不解释,却总像穿了一件半干不干的衣服一样。大一时,我一直在幻想,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事情,但是,我发现举步维艰。必须小心翼翼,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又不伤害别人。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大的风雨和磨难,却也渐渐地打磨出一些棱角,任由外在环境改变,做人的原则不变,譬如,每次在小寨、在校门口看到乞讨的老奶奶、老爷爷我都会想起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富人的麦子吃不了,要留给穷人”。开始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和小目标,很幸运,走出的每一步脚印都随着心意出发,用最简单的道理去解决复杂的事情。比如,要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比如,天助自助者。没有誓不罢休的偏执,没有揣合逢迎的憋屈。也总相信这世间的美好多过与丑陋。吃些小亏,上些小当都是生活的调剂,毕竟气场和能量得相互流通,生活方得和谐。
记得刚上大学时,无比坚强的妈妈,在入校后,离开我时哭了。我和她抱头痛哭,爸爸在一旁,绷红了脸,也有点儿忍不住了,但是,为了做妈妈的依靠,他站得笔直,脸不住地看向远方。当时从未见妈妈哭过的我,已经顾不得想别的了,脑海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大一寒假,当我结束七个小时的车程下车时,看到爸爸和妈妈坐在车中,在寒冷的黑夜里,我开始意识到,他们是多么地爱我。在漆黑的夜色中,我知道永远会有一盏灯盼着我回家。无论我在什么地方,无论我走多远,都会永远牵着我,永远鼓励我,支持我;无论我遇到什么情况,都会远远地告诉我,“我懂的”。就像我觉得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一样;他们却告诉我,我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于是,我渐渐明白,大学是我通向社会的一座桥,从小爸妈不让我接触大人之间的事,随着初中高中一直在为考大学这个梦想而搏击,如今让我遇到了才会手忙脚乱,有一点很肯定,我需要学会成长,做到内心强大,做他们的依靠。
大学生是個特殊的群体,经济上依靠着父母思想上却又比较独立,没有了高中时代的约束又不似社会上那样自由,虽说告别了幼稚却又谈不上成熟。比如在大学里爱情屡见不鲜,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都会谈恋爱,有一见钟情,有日久生情,也有人将爱情当成了大学的必修课,因为别人都恋爱了,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开始了一段感情。譬如夜晚在宿舍楼下用点燃的蜡烛围成心形或者心爱人的名字并在楼底大喊我爱你,每每看到此况我都心生羡慕,大学的爱情很纯很真,但我却不认为自己做好了迎接爱情的准备,在我看来,成长才是大学里真正的必修课,比如好的爱情应该是能促进彼此成长,使两个人在合适的时间全力以赴去做合适的事情,让彼此比想象中的更优秀,以达到人生应有的高度,而不是如同昙花一现般,拿着父母的钱用自己不成熟的心智大肆挥霍青春,以至于在学业上没有好的结果。
生平第一次远离故土,踏上求学之路。我对大学生活是兴奋又懵懂的,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三年高中生活有目标、有节奏、有梦想,经历了努力考取大学的奋斗和冲刺之路。而如今,置身在大学校园当中,梦想实现了,高度紧张的内心被随心所欲取而代之,既而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大学生活是新鲜的,但不应该是放松的,应该更加紧张和精彩才是。比如在高数课上当我看到线代老师列出的特殊的“爱情行列式”,觉得他的撩妹技能简直酥炸了,并开始学习摄影,来一波学院的落日或秋景心里倍感充实,和舍友们冬至一起吃饺子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渐渐喜欢上校园里的图书馆,特别是夜晚的图书馆显得格外有意境,大学生找工作的难易不得而知,在这里更能体会到的是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和人生轨迹的确立。
大学在我看来,正是给了我四年的时间和一个安全的地方,这里真的是一个谈理想谈人生的地方,让我有时间和环境慢慢成长,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长就是这样,就像《我的前半生》中所说: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