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晓起才知道,她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游者的哗众取宠,还因为她像一位纯真未去的村姑,用自然天成的美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晓起,让我不仅领略到古村落的宁静和古朴、徽文化的深厚,更让我领略到一种乡韵,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进这片净土,就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烦扰,远离了世俗,心不再浮躁,不再空落,仿佛一艘漂泊的船忽然间有了停靠的感觉。
晓起,顾名思义是拂晓而起。据《江氏宗谱》所载:唐朝乾符年昌安徽歙县篁墩江万武,因逃乱至此时天刚破晓,故称晓起。今天的晓起村由相隔一公里的两个村庄——上,下晓起共同组成。“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古村落的美丽水色山光。
经过一路的舟车劳顿,赶到晓起村的时候月已当空了,微亮的月光下,依稀可见一座仿古的牌坊巍然地立在村口,上书“晓起”,村庄和远山的轮廓都是黛青的墨痕。穿过牌坊往里看,一片古老的灰土色的砖宅隐约可见,曲径通幽,模糊与遮掩之间,透露出一股神秘的气息。村中的青石小巷,曲曲折折地伸向不知深处的地方。于是便在下晓起一家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的老屋饭店住下。
清晨,我在遍布古村祥和而丰厚的声音中醒过来,那声音有打磨农具的声音,有公鸡吊嗓子的声音,有板门苍老的呻吟,有孩子的哭喊,有鸭子的呱噪……谁也说不清这丰富的合奏里究竟有多少零碎的声音组成,而让我感到奇妙的是这么多繁杂的声音汇合在一处一点儿也不觉得嘈杂,反而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和谐。那些若悬若浮的声音就像花儿吐蕾一样涌动在古村晨曦的每个瞬间,构成了晓起晨曦中的一个美妙片断。
走出老屋,走过村内曲曲折折青石铺就的小巷,沿着村庄的弯曲小路一直走,经过一条窄窄的小河,清清浅浅的溪水由西向东潺潺地流着,河上有简陋的没有扶手的木头小桥,桥下的鸭子成群结队悠然地游来游去,岸边农妇们在“嘭嘭”捣衣,偶而还有狗摇着尾巴在岸边走来走去。河延伸的前方放眼望去是一片黄花灿烂的油菜花田,春风拂面,漾起一浪浪的金色的陶醉。
不知不觉中发现,我已经走在了连接上、下晓起的那条蜿蜒曲折的古驿道。脚下的青石古驿道曾经是古代商旅要道,石板上有历代徽商留下的深深的车辙印。这一路,两侧黄花漫漫,远村近树,水印青山,移步换景,时有白鹭飞翔,零星有几座布局精巧的民居笼罩在烟雾当中,颇有桃花源的意味。远远望见上晓起村口的晓和亭,旁边两棵古樟树横卧养生河上,河上一座别致的小竹桥,这里便是上晓起的水口了。村口一带樟林积翠,峰峦织秀,山笼紫烟,水田倒映古屋,徽派田园风格异常浓郁。
在村里看了四座古建筑:江氏祠堂、大夫第,进士第和荣禄第。后三者都是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在朝为官的高贵身份。而村头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清代末期这里科举极盛,名仕大官辈出,有过“一门三大夫”、“祖孙两进士”的佳话。进士第是清嘉庆年间进士江之纪的府第,门下三级台阶,称“三步金阶”,是官宅特有的建制。厅内的条桌上摆的是“福、禄、寿”三星,“福”为“多子”,暗喻“性欲”;“禄”为“多食”,暗喻“食欲”;“寿”为“长生”,暗喻“不死欲”。在村中还看到一副对联,“婺源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可见当时整个村落文风多么昌盛,个个想中举步入仕途来光宗耀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荣禄第门口铭牌上的介绍文字:宅主清代一品大员江人镜,育有十子七女,多为人杰云云。看来要是素质高的家庭多生育也是对社会做贡献啊,只可惜现在正好相反,文化越高越不愿生育。
下午来到下晓起村的水口,十多棵数百年树龄的老樟树下,一条婺源典型的“板凳桥”跨河而卧。樟树上遍生古藤,粗状似索,或绕或垂,叫人不得不为之惊叹。千年古桥——嵩年桥,斑驳陆离,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宛若天成。两条古坝锁住水口,坝上水平如镜,坝下势如万马奔腾。一方面可提升水位,方便村民用水;另一方面徽商视水如财,此法可以纳福聚财。旁边一座水车,不紧不慢,悠然而转,随流水而走,仰清风而吟,颇得佳趣。
沿养生河畔的青石小路来到下晓起的标志性建筑——继序堂和礼耕堂。礼耕堂已变成了“老屋饭店”,这几天因油菜花开,来了不少旅游团队,生意很是兴隆。礼耕堂的门楼是一个高大的石库门坊,中间的大型砖雕由20个人物分成四组组成,分别是“琴,棋,书、画”,人物个个传神,仿佛可以与观者心神相接。门楼下四块石雕别出心裁,其图案叫“雀、鹿、蜂、猴”,暗喻“爵,禄、封,侯”。踏进厅堂,条桌上中间摆放钟,东边放瓷器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静,是商贾阅遍天下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可以想像当时人或儒或贾,四处奔波,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穷其土木,才构建起着一幢幢精巧的民居建筑。下晓起其它一些古建筑如子勤堂、日升堂、百忍堂等也均为昔日富商宅院。相对于上晓起的“官一村”,这里可谓“商一村”。但是究竟为什么商人都住在下晓起而官员都住在上晓起,我一直搞不明白。
经过两龙古井和江家厅屋,我从“茶文化村双语幼儿园”门口的石阶小路登上村后林木葱郁的小山。这座山名为“金坞”,拥有600多棵古树,晓起的“生态古村”之名也由此而得。这片古樟树林,树冠如云,遮天蔽日,与夕阳相互辉映,静止成一幅绝佳的画面。这些大树,仿佛出自俄罗斯大画家希什金的笔下。漫步树林,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不过抬头可仰视,伸手可触摸。再往树林深处去,感觉好似身在美国加州的红杉树国家公园,人在树下走,云在树上行。走到树林边上一个小亭歇息,一边观看这些古树,感觉分明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一幅幅沉静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在湿润的空气中,古树们或透明、或神秘,有沧桑、也有朦胧。树的色彩是富有层次感的。贴近阳光的枝叶,是柠檬黄融入的嫩绿,就像缅甸玉中淡雅的翡翠,在空中鲜亮而透明,每片叶子都像黄鹂鸟般活跃;树中部的绿叶,是橄榄绿衬出的深绿,好像翠鸟的羽毛和国画颜料石绿,绿得干净利落,水洗过一样;在树下部的叶子,最浓密,不透光,这是墨绿再加上海蓝和湖蓝,也有孔雀蓝,还有草绿和橄榄绿。看到这种种的绿,我才晓得什么是“万绿丛中”。下山处有一水泥铺设的巨大铜钱造型地面,中央矗立着棵树龄高达1570年的古樟,见证了晓起村从荒山野岭到繁荣村落的全过程。
此时夕阳已一点一点穿透树梢向我们斜射过来。我知道,除了金灿灿的阳光,此刻向我们投射过来的,还有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晓起古村落,来自自然,来自历史。
晓起,顾名思义是拂晓而起。据《江氏宗谱》所载:唐朝乾符年昌安徽歙县篁墩江万武,因逃乱至此时天刚破晓,故称晓起。今天的晓起村由相隔一公里的两个村庄——上,下晓起共同组成。“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古村落的美丽水色山光。
经过一路的舟车劳顿,赶到晓起村的时候月已当空了,微亮的月光下,依稀可见一座仿古的牌坊巍然地立在村口,上书“晓起”,村庄和远山的轮廓都是黛青的墨痕。穿过牌坊往里看,一片古老的灰土色的砖宅隐约可见,曲径通幽,模糊与遮掩之间,透露出一股神秘的气息。村中的青石小巷,曲曲折折地伸向不知深处的地方。于是便在下晓起一家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的老屋饭店住下。
清晨,我在遍布古村祥和而丰厚的声音中醒过来,那声音有打磨农具的声音,有公鸡吊嗓子的声音,有板门苍老的呻吟,有孩子的哭喊,有鸭子的呱噪……谁也说不清这丰富的合奏里究竟有多少零碎的声音组成,而让我感到奇妙的是这么多繁杂的声音汇合在一处一点儿也不觉得嘈杂,反而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和谐。那些若悬若浮的声音就像花儿吐蕾一样涌动在古村晨曦的每个瞬间,构成了晓起晨曦中的一个美妙片断。
走出老屋,走过村内曲曲折折青石铺就的小巷,沿着村庄的弯曲小路一直走,经过一条窄窄的小河,清清浅浅的溪水由西向东潺潺地流着,河上有简陋的没有扶手的木头小桥,桥下的鸭子成群结队悠然地游来游去,岸边农妇们在“嘭嘭”捣衣,偶而还有狗摇着尾巴在岸边走来走去。河延伸的前方放眼望去是一片黄花灿烂的油菜花田,春风拂面,漾起一浪浪的金色的陶醉。
不知不觉中发现,我已经走在了连接上、下晓起的那条蜿蜒曲折的古驿道。脚下的青石古驿道曾经是古代商旅要道,石板上有历代徽商留下的深深的车辙印。这一路,两侧黄花漫漫,远村近树,水印青山,移步换景,时有白鹭飞翔,零星有几座布局精巧的民居笼罩在烟雾当中,颇有桃花源的意味。远远望见上晓起村口的晓和亭,旁边两棵古樟树横卧养生河上,河上一座别致的小竹桥,这里便是上晓起的水口了。村口一带樟林积翠,峰峦织秀,山笼紫烟,水田倒映古屋,徽派田园风格异常浓郁。
在村里看了四座古建筑:江氏祠堂、大夫第,进士第和荣禄第。后三者都是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在朝为官的高贵身份。而村头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清代末期这里科举极盛,名仕大官辈出,有过“一门三大夫”、“祖孙两进士”的佳话。进士第是清嘉庆年间进士江之纪的府第,门下三级台阶,称“三步金阶”,是官宅特有的建制。厅内的条桌上摆的是“福、禄、寿”三星,“福”为“多子”,暗喻“性欲”;“禄”为“多食”,暗喻“食欲”;“寿”为“长生”,暗喻“不死欲”。在村中还看到一副对联,“婺源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可见当时整个村落文风多么昌盛,个个想中举步入仕途来光宗耀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荣禄第门口铭牌上的介绍文字:宅主清代一品大员江人镜,育有十子七女,多为人杰云云。看来要是素质高的家庭多生育也是对社会做贡献啊,只可惜现在正好相反,文化越高越不愿生育。
下午来到下晓起村的水口,十多棵数百年树龄的老樟树下,一条婺源典型的“板凳桥”跨河而卧。樟树上遍生古藤,粗状似索,或绕或垂,叫人不得不为之惊叹。千年古桥——嵩年桥,斑驳陆离,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宛若天成。两条古坝锁住水口,坝上水平如镜,坝下势如万马奔腾。一方面可提升水位,方便村民用水;另一方面徽商视水如财,此法可以纳福聚财。旁边一座水车,不紧不慢,悠然而转,随流水而走,仰清风而吟,颇得佳趣。
沿养生河畔的青石小路来到下晓起的标志性建筑——继序堂和礼耕堂。礼耕堂已变成了“老屋饭店”,这几天因油菜花开,来了不少旅游团队,生意很是兴隆。礼耕堂的门楼是一个高大的石库门坊,中间的大型砖雕由20个人物分成四组组成,分别是“琴,棋,书、画”,人物个个传神,仿佛可以与观者心神相接。门楼下四块石雕别出心裁,其图案叫“雀、鹿、蜂、猴”,暗喻“爵,禄、封,侯”。踏进厅堂,条桌上中间摆放钟,东边放瓷器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静,是商贾阅遍天下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可以想像当时人或儒或贾,四处奔波,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穷其土木,才构建起着一幢幢精巧的民居建筑。下晓起其它一些古建筑如子勤堂、日升堂、百忍堂等也均为昔日富商宅院。相对于上晓起的“官一村”,这里可谓“商一村”。但是究竟为什么商人都住在下晓起而官员都住在上晓起,我一直搞不明白。
经过两龙古井和江家厅屋,我从“茶文化村双语幼儿园”门口的石阶小路登上村后林木葱郁的小山。这座山名为“金坞”,拥有600多棵古树,晓起的“生态古村”之名也由此而得。这片古樟树林,树冠如云,遮天蔽日,与夕阳相互辉映,静止成一幅绝佳的画面。这些大树,仿佛出自俄罗斯大画家希什金的笔下。漫步树林,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不过抬头可仰视,伸手可触摸。再往树林深处去,感觉好似身在美国加州的红杉树国家公园,人在树下走,云在树上行。走到树林边上一个小亭歇息,一边观看这些古树,感觉分明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一幅幅沉静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在湿润的空气中,古树们或透明、或神秘,有沧桑、也有朦胧。树的色彩是富有层次感的。贴近阳光的枝叶,是柠檬黄融入的嫩绿,就像缅甸玉中淡雅的翡翠,在空中鲜亮而透明,每片叶子都像黄鹂鸟般活跃;树中部的绿叶,是橄榄绿衬出的深绿,好像翠鸟的羽毛和国画颜料石绿,绿得干净利落,水洗过一样;在树下部的叶子,最浓密,不透光,这是墨绿再加上海蓝和湖蓝,也有孔雀蓝,还有草绿和橄榄绿。看到这种种的绿,我才晓得什么是“万绿丛中”。下山处有一水泥铺设的巨大铜钱造型地面,中央矗立着棵树龄高达1570年的古樟,见证了晓起村从荒山野岭到繁荣村落的全过程。
此时夕阳已一点一点穿透树梢向我们斜射过来。我知道,除了金灿灿的阳光,此刻向我们投射过来的,还有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晓起古村落,来自自然,来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