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舟山普陀区的认知,除了其境内的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外,有更直观的数据。比如,全国70%的鱿鱼交易发生在这里,普陀是鱿鱼价格指数的制定者;再比如,来到中国修理的外国船舶,四艘船里,有一艘是在普陀修理的;还比如,普陀的远洋渔船占全国的20%……
一条鱼,一艘船,作为海岛大县的舟山普陀区,要写就的文章绝不仅仅是产业,而是如何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上践行“两山理论”,换句话说,在455个岛屿上进行“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协调发展的海岛实践。这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几乎是全新的探索。
“一个地方如果单纯只有生态的保护,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两山’理论的本质,既是保护,同时又要转化,两篇文章要一起做!”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张立军说。
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张立军用普陀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靠海吃海”新的时代内涵;而31万普陀人谋求幸福的具体行动,亦在其中。
新定位加了两个字:“美丽”
《瞭望东方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请问普陀这扇窗口的定位是什么?
张立军:我们区委对普陀区的发展定位作了适当的调整,原先我们区委换届的时候,提出把普陀建设成为“开放活力的幸福普陀”,2020年加了两个字,叫“开放活力美丽的幸福普陀”。我们把“美丽”这两个字突出来,就是要把“开放”的文章、“活力”的文章、“美丽”的文章,齐头并进,一起做好。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张立军:实际上普陀生态的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普陀的海岛有70%是富有旅游资源的,整个浙江省海岛旅游的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普陀,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资源保护好,也要把它利用好,这个是我们原先的考虑。但是一个地方如果单纯只有生态保护,那远远不够,所以“两山”理论的本质,既是保护,同时又要转化,两篇文章要一起做!
这里的“转化”,是要找到好的渠道,就是怎样让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的底色相互融合,让人的居住环境与生态相互融合。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在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定下来之后,我们的产业选择也就随之跟进。
“鱼”的文章怎么做?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生态美、生活美,普陀还提出生产美,在产业定位的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考虑吗?
张立军:我们区里提出了2 4 X的产业模式,从效果看,我们产业的定位也好,产业的转型也好,是找到了一条比较对路的方向。
原先我们普陀两大产业,一个是水产品加工业,一个是船舶修造业。简单地说,就是一条鱼、一艘船。围绕着“鱼”和“船”做文章,这个也是海洋经济,但是“鱼”的文章到底要怎么做呢?
我们把“美丽”这两个字突出来,就是要把“开放”的文章、“活力”的文章、“美丽”的文章,齐头并进,一起做好。
鱼的资源逐渐在缩小,所以我们近海的渔业逐渐保护下来,重点发展远洋渔业。这几年,我们远洋渔业与近海渔业的产量各占渔业总产量的50%,也就是说结构已经在调整。普陀的远洋渔船已经占到全中国的20%。我们的远洋渔业,覆盖了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还有西非、南太平洋、北太平洋的渔场。
《瞭望东方周刊》:远洋作业是很辛苦的劳作,政府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支持?
张立军:有的。远洋渔船一般一年到两年,时间长的要两年,短点的也一年才回来一次。船员很辛苦,有时候船员在船上如果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可能会引发各类纠纷,所以出海后我们也对船员进行各类心理辅导。现在也规定,船只半年要靠岸一次,讓船员上岸稍微放松一下。同时包括远洋的通讯等设施跟上。这几年远洋渔业的效益很好,所以船员收入也高,人员还是稳定的。
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也是痛苦的,因为渔民整体文化水准不高,然后到国外去,行为规范也好、遵守他国的法律规定也好,都不太清楚。比如,有些海域是不能去的,他去了,那就演变成外交纠纷了。所以政府就加强教育、加强培训、加强管理。现在这些远洋渔船都比较规范,我们也组建了公司,渔船也不是单枪匹马在外面,整体的管理水平都在提升。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源头捕捞,在加工层面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吗?
张立军:现在我们鼓励企业往精深加工、往海洋生物,例如保健品、药品等方面延伸,附加值提高了,然后也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甚至到最后鱼皮、鱼骨头都全部用起来。鱼肝油、胶原蛋白、海洋肽等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我们现在都开发出来了。
2016年普陀区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鱿鱼之乡”称号,全国70%的鱿鱼交易发生在这里,所以我们也成为鱿鱼价格指数的制定者。我们原先的水产加工企业用的是近海资源,如今近海资源萎缩,加工原料缺少,所以企业也在转型。
我们原先是以做半成品和原料为主,现在好多企业就做成品,比如把鱿鱼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把金枪鱼做成罐头,打开就可以吃了。今年疫情期间,我们企业的食品出口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国外市场也需要这些食品。
修船业增长迅猛
《瞭望东方周刊》:普陀围绕着“鱼”和“船”做文章,鱼的转型之外,船呢?
张立军:修船业也在转型。造船的形势这几年不太好,但是修船的形势很好。特别是现在国际海事组织对船只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很多的船只都要进行改造,而改造当中的附加值就很高了。 我们这几年要求这些船厂都成为绿色修船的船厂。以前这些船厂,比如除锈过程,环境搞得脏乱差,油漆桶都到处乱扔,现在都不允许。在修船过程中要清理油污,清理出来的油污要进行集中处理,这个方面,单个船厂处理不了,所以我们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包括最后危险废物的处置,普陀都有一条龙式的监管。
船厂现在通过机器来完成以前的人工作业。像除锈,是通过机器去除锈,整个工艺水平很高,扬尘基本没有了,所以现在国际上档次高的船有25%左右在我们普陀修理,也就是,国外的船只要到中国来修理,四条船里面,有一条是普陀修理的。2020年上半年,这个产业保持了80%左右的增长 。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数字的增长在今年是了不起的,如何做到的?
张立军:我们有几个措施,一个是我们绿色修船基地的打造,使得国外的航运企业,像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大佬也愿意把船放到普陀来修,这个是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第二,刚好国际海事组织对船只的排放要求提高,这也是一个机会。第三,虽然是疫情期间,老外来的也比较多。因为修船时,船上的船员也在,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也要飞过来。我们也做好疫情的防控,我们“两手抓”,一手抓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点,对疫情防控和企业的业务都没有影响。
这次疫情期间,有些船东来不了,我们就通过5G的技术,以视频的形式实现远程监管,船东就不需要飞到普陀来,这样确保了我们修船业务的正常开展。
2020年1-5月份,普陀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了51%。除了水产品和船舶外,油品的出口势头也很好,这三个方面支撑了普陀整体的形势。
2020年一季度,主要是旅游受影响比较大,对GDP的影响比较大,一季度是负3.3%。半年度的 GDP增长预计会达到2%。2020年1-5月份的经济报表已经出来,我们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了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财政收入增长也不错,增長了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增长2.4%。总体发展质量也都不错。端午节三天,我们岛上的旅游同比增长15%以上。
总书记说的“危”和“机”怎么来把握,从普陀的实践看,是在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当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提出坚持“ 三个定位”——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这三者怎么体现在“和美小岛”当中?
和幸福普陀契合的幸福产业
《瞭望东方周刊》:鱼和船,这是2 4 X的产业模式中的“2”,即2个传统产业的升级,那4和X是什么?
张立军:“4”是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两山”理论的实践,我们定了的4个新兴产业: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科创,这四个产业作为普陀发展的导向,所以我们引进的项目基本上以这些企业为主。
有人说这些项目是“幸福产业”,和我们“幸福普陀”的定位是吻合的。旅游、文化、健康,实际上就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像我们现在大健康的企业引进得多,老百姓就感觉在家门口就可以有选择了。比如,以前高端体检都要跑到大城市去,现在不需要到大城市去了。我们引进了上海的一家企业,疫情期间,这家企业把核酸的检测试剂研发出来,国家认证了,科技部也大力支持。这样我们在本地就可以找到一家核酸检测的企业,还可以进行人员的培训。大健康产业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的。旅游、文化等产业也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那为什么要提大科创呢?
张立军:科创产业涉及的面很广。为什么要提科创,主要是针对我们的短板,海岛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们把科创作为一个产业来进行培育,搭建了一些平台,比如海洋生态创新谷、新材料船舶创新产业集群等。围绕这些新兴的产业加大培育、加大引进,让这些产业逐渐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原先普陀的渔船都是钢质渔船为主,现在我们专门引进了一家新材料船舶企业,是为了打造中国新材料船舶产业中心,推动中国新材料船舶发展而组建的平台化、集群化产业龙头企业,覆盖了新材料船舶设计与建造产业、新材料船舶装配配套产业、新材料船舶金融与服务产业和绿色新能源船舶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这家企业现在正致力于通过创新造船模式、引领传统渔船及其装备向“四新”(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四化”(标准化、集成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新改造的渔船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科技含量更高,国家对这种造船模式是大力扶持的。国家农业部最近以舟山为试点,就是同意我们在舟山范围内先对500艘船只进行示范改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样的话,我们既引进了新产业,又以点带面推动了全行业的升级换代。
这四个产业我觉得与我们的生态是完全吻合的,也是把生态和转化进行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增加“X”产业,就是在产业基础上,把金融产业做起来。
我们打造了金融小镇。2020年5月,金融小镇超额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站位站好,把城市建设好,区域环境漂亮了,总部经济,有些高端的经济要素就会集聚到这里来。
“从海岛这个角度,我们要把文章做足”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岛屿海洋大县,你认为普陀的特殊性和短板在哪里?
张立军:普陀是全国海岛最多的一个县,我们要把这个资源利用好。但是普陀有个特殊性,既要把生态做好,不仅仅说空气好、植被好,还要把有些短板补上来。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关注度高的,也是浙江省第一个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我们的蓝色海湾整治,就是在补齐短板,原先海边脏乱差,有些船油污水乱倒、垃圾乱扔,海滩上很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首先把它管好。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比如,我们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了一条挖泥船,专门用于渔港清淤,同时下决心把沿海影响景观的那些码头拆除掉,这个决心很大。 最难得的是我们这里的海滩上开始有植被了,我们通过探索,把红树林种活了。我们跟浙江海洋大学合作,在普陀设立了公司,取得了专利。原先的红树林最北边只能种植到温州,因为它需要温暖的气候,现在它可以再往北种植了。这方面我觉得做起来很有意义。最近第一期验收了,第二期项目我们正在申报当中。
然后我们再延伸出去,把海洋海岛保护文章做好。
《瞭望东方周刊》:普陀对海岛的保护和重视,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张立军:普陀原先的海岛现在看来生态还是不错的,但是关键在哪里?岛上看上去很荒凉,空心化、老龄化很严重。因为年轻人都出去了,变成恶性循环:荒凉——留不住人——人少更荒凉。生活配套也很麻烦。有些岛上就只剩下几个老年人,连买个菜都不一定买得到,因为需求量不大。中央提出来“乡村振兴”, 基于这种背景情况,我们提出来“海岛振兴”。
《瞭望东方周刊》:“海岛振兴”怎么振兴?
张立军:我们提出了一个“和美小岛”的概念,就是怎么把每个岛建设得和谐美丽,但是这个单靠政府投入很難,所以要激发内生性的活力。
我们提出坚持“三个定位”——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这三者怎么体现在“和美小岛”当中?
首先要有产业。没有产业,就只能从政府关心、社会关心这个角度帮着做些文章,但是年轻人导不进去,这个岛的活力没有。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岛像东极岛,以前岛上大概有居民6000人,现在实际居住人口2000都不到,但是现在这个岛还是比较欣欣向荣的,年轻人特别多。有些年轻人是来旅游的,也有不少年轻人是到了这个岛后待下来,开民宿开酒吧,运营一些相关的游乐项目,包括海上的游玩项目。这样的海岛我们现在有好几个,这也是现在海岛旅游的一个发展势头。
然后我们交通、水电的问题都帮他们解决掉。所有海岛的生活垃圾绝对不能在本岛进行填埋处理,全部压缩之后用专用船运到垃圾焚烧场集中处理。所有岛上的垃圾都这样处理,成本很高,但这是革命性的,从2017年就开始了。像东极岛,为了整体环境的提升,原先岛上只有本地的老年人扫扫地,后来我们城区环卫公司专门派人下去,负责环境管理。
有些岛如果能通水的,就本地进行海水淡化。像东极岛离本岛远,我们就投资1.5亿元通了海底电缆。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好,岛的发展会更好。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海岛的发展有具体的实施路线吗?
张立军:我们对岛进行了分类发展,有些岛进行大的综合性的开发,也有个别的岛作为产业项目。2020年我们有两个接近200亿元投资的项目,包括在六横岛的LNG项目。也有些岛是整岛开发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投资100多个亿,7月正式签约。也有些小岛,我们不想有大的开发,就让它们保持原状。从海岛这个角度,我们要把文章做足。
生态保护是联动的,从海湾的整治到海岛的保护等等,普陀都在试点做。这也是从整体角度来说,为什么我们2020年把“美丽”这篇文章放进来,跟产业、跟整体的生态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