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民经济是物流产业存在的基础,决定着物流产业的结构和社会物流能力,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中国物流产业结构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可以将中国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传统物流时期、萌芽期、起步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
关键词: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同业态;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37-02
绪论
在了解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物流产业的构成是什么?汪鸣先生提出物流产业是“复合产业”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徐寿波院士提出了大物流理论,认为物流应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群。而经笔者通过对2002至2013年11年间的中国物流年鉴研究发现: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角度分析,物流产业只划分为交通运输业与仓储业;从物流产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被明确划分:交通运输业、配送加工包装业、仓储业、货代业、邮政业(快递业);从社会物流总额构成角度分析,物流产业可划分为生产性物流、消费性物流与回收再生物流。
有鉴于准确的物流业的数据难以获得的现实条件限制。目前我国一些对物流业的定量分析研究,只是从实物数据和微观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从产业层次对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来看几乎没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统计结果。因此在本课题中,笔者的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现状研究将基于中国物流年鉴中的物流产业业态进行。
一、传统物流时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传统物流时期,无论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都是根据国家计划的物资流动的需要来建设仓库、购置车辆、设立储运科、运输队和仓库等。因此,一些商业物资部门成立了独立的仓储公司,这就是中国早期的物流业产业。
这阶段物流产业没有任何结构性可言,整个物流行业主要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与传统仓储业为主,同时由于交通运输还很不发达,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及一部分公路汽车运输,当然也只是国家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运,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运输企业。
萌芽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交通运输业在这一阶段出现重大演变,交通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把业务范围向运输前后的两端延伸。与此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增建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部分区段实现了电气化、高速化,增加了车辆改进了设备,开展了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方式。
物流產业的构成开始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仓储和运输,而开始系统化运作,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运输在内的整体物流系统运行的不同物流产业业态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由原有的传统运输业和传统仓储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靠拢,包装业、货代业开始出现雏形。
二、起步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4年)
物流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物流的发展,由交通运输业、货代业、仓储业、邮政业组成的物流产业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成为中国物流产业中发展态势最强、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
三、发展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 (2004年至今)
自2004年到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配送加工包装业以及邮政(快递)业五大业态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根据2004到2010年的物流统计数据(表2.3)可以对物流产业的结构进行归纳与总结。(见图2.6)
根据数据分析,2004年至2010年中国物流产业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来看,运输与仓储费用长期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的85%作用。从物流业增加值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与仓储业占总附加值的80%-90%左右。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当前仍然是交通、仓储业为主体,其他业态为辅的产业内部结构。
从需求结构看,货物品类仍以大宗货物为主,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额占到90%以上,整体结构相对粗放单一,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货种多元化趋势也已显现,消费品运输需求开始增加,对运输服务提出小批量、多批次、分散、灵活等要求。2004年和2010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需求结构变动情况如图2.7所示。
通过对2004-2010年物流产业不同业态增长幅度(图2.9)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研究,笔者发现随着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配送、货代业发展迅速,在整个物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幅达到15%-25%。
参考文献:
[1]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2007(1):62-65.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5]魏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J].江苏环境科技,2008(2):75-78.
[6]徐文印,王韵,王巍,等.道路物流能源消耗系统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4):459—463.
作者简介:曹丹婷(1979-),讲师,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产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
关键词: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同业态;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37-02
绪论
在了解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物流产业的构成是什么?汪鸣先生提出物流产业是“复合产业”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徐寿波院士提出了大物流理论,认为物流应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群。而经笔者通过对2002至2013年11年间的中国物流年鉴研究发现: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角度分析,物流产业只划分为交通运输业与仓储业;从物流产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被明确划分:交通运输业、配送加工包装业、仓储业、货代业、邮政业(快递业);从社会物流总额构成角度分析,物流产业可划分为生产性物流、消费性物流与回收再生物流。
有鉴于准确的物流业的数据难以获得的现实条件限制。目前我国一些对物流业的定量分析研究,只是从实物数据和微观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从产业层次对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来看几乎没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统计结果。因此在本课题中,笔者的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现状研究将基于中国物流年鉴中的物流产业业态进行。
一、传统物流时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传统物流时期,无论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都是根据国家计划的物资流动的需要来建设仓库、购置车辆、设立储运科、运输队和仓库等。因此,一些商业物资部门成立了独立的仓储公司,这就是中国早期的物流业产业。
这阶段物流产业没有任何结构性可言,整个物流行业主要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与传统仓储业为主,同时由于交通运输还很不发达,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及一部分公路汽车运输,当然也只是国家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运,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运输企业。
萌芽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交通运输业在这一阶段出现重大演变,交通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把业务范围向运输前后的两端延伸。与此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增建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部分区段实现了电气化、高速化,增加了车辆改进了设备,开展了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方式。
物流產业的构成开始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仓储和运输,而开始系统化运作,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运输在内的整体物流系统运行的不同物流产业业态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由原有的传统运输业和传统仓储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靠拢,包装业、货代业开始出现雏形。
二、起步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4年)
物流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物流的发展,由交通运输业、货代业、仓储业、邮政业组成的物流产业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成为中国物流产业中发展态势最强、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
三、发展期物流产业内部结构 (2004年至今)
自2004年到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配送加工包装业以及邮政(快递)业五大业态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根据2004到2010年的物流统计数据(表2.3)可以对物流产业的结构进行归纳与总结。(见图2.6)
根据数据分析,2004年至2010年中国物流产业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来看,运输与仓储费用长期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的85%作用。从物流业增加值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与仓储业占总附加值的80%-90%左右。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当前仍然是交通、仓储业为主体,其他业态为辅的产业内部结构。
从需求结构看,货物品类仍以大宗货物为主,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额占到90%以上,整体结构相对粗放单一,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货种多元化趋势也已显现,消费品运输需求开始增加,对运输服务提出小批量、多批次、分散、灵活等要求。2004年和2010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需求结构变动情况如图2.7所示。
通过对2004-2010年物流产业不同业态增长幅度(图2.9)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研究,笔者发现随着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配送、货代业发展迅速,在整个物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幅达到15%-25%。
参考文献:
[1]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2007(1):62-65.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5]魏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J].江苏环境科技,2008(2):75-78.
[6]徐文印,王韵,王巍,等.道路物流能源消耗系统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4):459—463.
作者简介:曹丹婷(1979-),讲师,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产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