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制度的完善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股东资格继承的开始时间
  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第 76 条的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继承人来说明确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继承股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理论界对此问题有以下几种学说:
  ·死亡时股权转移说
  该学说的观点是被继承人的死亡和继承人取得继承权是同时的,即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就取得了继承其股份的权利,股权继承开始的时间就应该同一般的继承开始的时间一样。
  ·工商变更登记说
  主张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司法》第 33 条第 3 款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公司的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该办理变更登记。未登记或者未办理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31 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通过对上面两种观点的分析后,笔者认为,“工商变更登记”的观点更为合理。由于股权自身内容的多样性,使得股权的继承问题非常复杂,同时会涉及多方的利益主体,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的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充分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如果“采用死亡时股权转移说”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明确股东人数超过法定标准的解决方案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该条款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 50 人上限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是公司取得法人人格和营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实践中由于某中原因使得股东的人数超过了 50 人时,为了使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存续,同时又不违背《公司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实践中可以提供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供选择使用:
  (一)推举出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代表,加入公司成为公司的股东。笔者建议:如果死亡股东的继承人为多数人时,公司原则上不允许对继承人的股权进行分割,而由全体继承人共同推举出一人作为代表,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
  (二)当遇到因多人都想同时继承股权时有可能公司的股东人数会超过有限责任公司对人数的要求,为了公司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可以申请变更公司形式的,股份有限公司使其首选。该条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司能够继续经营,继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如果死亡股东的继承人为多人而导致股东人数超过 50 人时,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不能符合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此时代理制度或是股权信托人制度也是可以解决此难题的。因为股权信托人是股东自己选定的,其与股东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信赖关系,且由于股权继承信托人具有较专业的公司管理经验,因此继承人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而且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明确股权无人继承的处理规则
  按照我国《继承法》的第 32 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的成员的,归所在的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该条的法意是对于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财产的处理问题,即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了,其解决的办法是财产原来的所有人是谁现在的财产就归谁所有。笔者认为,由于国家机关和集体企业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如果其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很难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也不利于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此时可考虑如下措施:当出现股权无人继承时,可以在合理的价格基础上由其他股东购买该部分股份,所得的价款再转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其目的是维护公司的人合性;如果其他股东拒绝购买,此时可以考虑通过转换公司的形式来解决僵局。
  确立股权继承异议制度
  依据我国新《公司法》第 76 条的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法的法意是继承人是享有继承权的,但是要想行使是有条件的即在章程中没有禁止继承的约定。但是,如果公司的多数股东都不同意死亡股东的继承人继承其股东资格时,倘若死亡股东的继承人强行依新《公司法》第 76 条的规定继承死亡股东的资格,则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会受到破坏,甚至会导致公司因此而破产、解散,这就涉及到了股权继承异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当死亡的股东为公司的小股东时,如果公司的大股东不愿意其继承人加入公司,在此情况下,继承人也就不会强行进入公司,则会选择折现退出。相反,当反对继承人继承股权的不是大股东而是力量薄弱的小股东时,为了不影响现有股东之间的人合性,加之对公司内部其他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考虑,笔者认为,公司内部其他小股东对股权继承所提出的异议是有其合理性立法上应当予以承认。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承认股权继承异议的合理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界定股东对股权继承提出异议的性质及其发生作用的原因和程序。大多数国家普遍承认股权继承的合理性,股东异议并不被看做是限制股权继承的理由,股东异议不能对抗死亡股东继承人的继承权及继承人身份,二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不同的主体所各自享有的不同的权利。因此,立法时必须对有效的股东异议情形加以严格的限制。笔者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一旦异议得到了法院的支持,还需要考虑对继承权人的合理补偿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继承人符合了法律所要求的继承股权所需的条件且继承人也想继承股权时,而此时其他股东都拒绝其加入,此时双方就会陷入僵局,如果继承人仍要强行加入的化,一定会破坏公司的现有状况,因此,出于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考虑,我们在承认股权继承合理性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引入股权继承异议制度,并在立法上对股权异议情况加以严格限制。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其他文献
现有观点的梳理  我国刑法学界对受贿罪客体看法不统一,主要有“侵犯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说、“复杂客体”说两种观点。  ·关于“侵犯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说  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理论观点,即是我国刑法理论上的传统观念。这种观点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贿赂和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必然会损害行为人职务所及的那一部分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破坏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期刊
登记机关侵权的归责原则  在《物权法》颁布以前,关于登记机关因为错误登记而需承担赔偿责任时的归责原则究竟为何的问题,不仅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术界也未形成通说。但若归纳起来,无论是立法者还是学者,无非都是在应当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主张采取过错责任原则的人认为,只有在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过失而导致登记不当,致使真实权利人受到经济损失时,登记机关才对当事人的直接
期刊
作为国家机关,海关享有行政权力,而如何充分行使海关行政处罚权,并使之与国家刑事责任紧密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行政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概念之分析  法律责任是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的上位概念。行政法律责任系指:“行政相对人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其他原因所应承担或应负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刑事法律责任定义为:“行为人因违反刑事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应承担的由专门国家机关依实体法和程序法相
期刊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人肉搜索”作为近年来一个热门网络话题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间相对较短,对于“人肉搜索”所引发的法律问题还存在着争议与制度的空白。  “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分类  “人肉搜索引擎”是搜索工具的一种,它不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自动实现的,而是靠人来提供信息。广义的“人肉搜索”并不只是用来跟踪人,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来互相学习、信息共享,目前的“谷歌”、“
期刊
在对方预期违约的情况下,受害方有权选择等到合同履行期届满,始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义务,而在这个期间可以等待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并继续准备履行自己的债务,那么,就往往会造成损失的扩大。一方明确表示将毁约,已经不再需要那些定制(除了用于该方的机器以外,没有其他用处,也很少有废料价值)的机器零件,供货方拒绝对方的预期违约,继续履行合同的话,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违背减损义务。合同法第 119 条又规定了受害
期刊
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什么是商业贿赂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些查处商业贿赂的案例也确实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仅就商业贿赂概念的界定和把握作一些粗浅的理论探讨,意图厘清商业贿赂的本质,探讨的中心基本局限在商业贿赂非罪领域。  规范背后的利益诉求——商业贿赂动了谁的奶酪  很多因商业贿赂被查处的人都会有疑问,什么才是合法合理的竞争行为呢?《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得很粗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
期刊
伪证罪是一个非常古老而普遍的罪名。基于伪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古今中外都对之进行了法律规制。根据《刑法》第305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中的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和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唆、帮助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和记录人为自己作伪证,能否构成伪证罪的共犯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唆、帮
期刊
明确规定配偶权  在修改《婚姻法》过程中,存在着应否将配偶权规定到《婚姻法》中的重大分歧。从理论研究领域看,夫妻之间互负忠实义务是配偶权的一项内容。互相忠实义务是指配偶权的主体即夫妻不得婚外性交,互守贞操,保持感情专一,同时,一方不得恶意遗弃他方,不得为第三人利益牺牲或损害配偶他方利益。互相尊重是指夫妻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尊重对方的意志和意愿,相互支持和理解,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鉴于“包二奶”
期刊
随着国内信托行业的迅速发展,资产收益权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通过资产收益权投资,投资方摆脱了传统信贷模式的局限,规避了部分监管成本,但同时也面临着资产收益权性质不明、缺乏权威司法实践和判例确认等种种风险因素。作为一种带着英美法基因的交易模式,资产收益权投资会在中国这个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环境中引发怎样的法律移植冲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一些金融产品
期刊
《合同法》第 134 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它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所有权保留制度。关于所有权保留的约定是否需要登记,经登记的所有权保留约定产生何种效力,目前存在不同主张,主要有登记生效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不登记主义。  登记生效主义及其评述  该主张认为,约定所有权保留,除当事人达成合意外,还须履行一定的登记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