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暖通施工也必然会随之增多,而想要确保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了解并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来确保暖通工程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暖通施工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与暖通施工相关的技术要点,并能够将之合理应用当工程施工当中,同时施工人员还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这对于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技术;发展;
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暖通工程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进行暖通工程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要点进行,加强质量控制,以优质的暖通工程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暖通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中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为此,必须对每一个细节性问题都加以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最优质的产品。
一、暖通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1、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由施工方采购的材料或由业主方提供的材料,现场技术人员都必须对材料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质量等逐一进行核对,只有具有质量检查的合格单或者合格证件,才能进场使用,有关材料的各种检测报告均须满足国家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另外,在暖通管道工程系统中,用于安装暖通管道工作的各种器材,尤其是阀门、管件、管材、散热器等主要材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具备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材质的型号、性能、规格等,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且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于各种施工用的配件、材料、器材进场等也应严格验收,并在进场时严格检查三证是否齐全,并在安装之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充分重视其强度与严密性的试验,一切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在暖通安装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制冷、供暖干管坡度不合适。这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没有将管子调直,或者在封堵通过管道的墙洞时没有留意管道坡度,或是管道支架的位置与标高没有控制到位,支架的间距与标高偏差过大,直接造成管道局部的下凹或者起拱现象,造成局部反坡或者坡度变小,在管内形成积水或积气,影响管道的正常工作。而要解决这一干管或支管坡度不合适的问题,首先应在安装之前做好管子的调整工作,其次支架安装完毕后宜预先按照管道坡度与标高,计算出每个支架的间距,再按照施工规范与计划严格执行;再次,在堵墙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强塞硬垫,以避免管道原有的坡度被改变;另外,暖通安装中散热器支管坡度问题主要是由于管道下料过程中的测量不准或者计算不正确,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事先安装散热器,再安装立管与支管,只要根据实量的安装尺寸下料,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在供暖系统的安装中,较普遍存在的就是固定支架和活动支架混用,或者由另外的支架代替使用等问题,这就可能造成管道无法按照预定的方向伸缩,最终管道或者支架受损,我们如果用料偏少,支架就可能下弯或者损坏,而管道严重下弯,就会影响暖通系统的运转;如果用立管卡子替代横管支架,就可能引起管道的下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并分清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的区别,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3、加强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在一个功能齐全的建筑物中,吊顶的净空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例如暖通专业涉及的新风管、送风管、回风管、供水管、回水管、排烟管、冷凝水管等;给排水专业中涉及到排水管、给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等;电气专业的电线管、母线槽、强弱电桥架等各个工种之间的布管非常复杂,但在目前的暖通施工图中,设计师又只标出主要设备的定位与尺寸,而没有风管、水管的标高与定位,或者只有尺寸,却与其他工种产生冲突,这些由于图纸没有综合考虑管线布置,造成施工中各工种的相互干扰的问题,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这就需要各工种之间要相互协调,安排好施工顺序,确保工程的顺利竣工。
4、注重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各工程施工员应事先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以避免工作中的不合格项目带来质量问题而需要返工。各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技术培训,让现场施工人员熟悉施工的工序、流程、技术要点等,以此保证暖通工程效率与质量。
5、质量控制应符合环保要求。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有关排烟设施及设备噪音等都应符合环保要求,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如施工设备的前后是否设置了消声器、消声回风口、消声静压箱等,以及设备的支吊架是否备有减震器等;而且即使已经安装了消声减震的装置,也应查看这些设备是否符合施工要求。
二、建筑工程中暖通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1、图纸的设计和内容说明问题。准确无误的图纸设计是做好暖通工程项目的前提与基础,在暖通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施工、监理、设计等部门积极的做好前期配合。对于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作为设计者,应重视设计说明内容应符合《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设计说明内容的规定要求,不能偷工减料,每个工程都应该有详细的暖通空调设计计算书;《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的平面图和深度图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说明,平面图和深度图的关键内容不能出现遗漏和疏略,一定要严格遵守,设计图纸必须尽可能完善。
2、供缓管道敷设坡度的问题。《设计规范》规定,供暖管道的敷设都应具有一定的坡度,对于热水管的坡度宜采用0.003,而且不得小于0.002,当然如有固定条件限制,热水管道也可无坡度敷设,但此时应保证热水管中的水流速度不小于0.25m/s。
3、膨胀水箱与热水系统的连接问题。依据《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的规定,高位膨胀水箱与热水系统的连接管上都不应装设阀门。
4、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问题。 依据《高规》中的规定,通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必須穿过时,也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装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时,应在两侧装设防火阀。
5、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问题。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是房屋每层设置一个。
6、供暖入口设置过多的问题。设置供暖入口时,既要考虑到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还应考虑与室外管线衔接的合理性,在保证室内供暖系统和室外管线衔接合理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供暖入口设置。
三、 建筑工程中暖通设计的发展趋势
1、更新设计观念和方法。设计观念的转变在今后将逐渐转向综合化、规范化等方面,对于我国发展而言,采暖通风的工程的设计节能技术是一个总的趋势,而对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考虑就是把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热负荷作为主要目标,确保供暖热源和系统的能源效率能够达到标准。还需将静态观念转向动态观念,对于建筑使用而言,其主要过程是由内至外的动态变化,如果单单靠稳态设计,工况是无法满足使用需要的,我们可以采用像建筑动态负荷分析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力学方法等高科技的先进方法, 以便于方案、计算的顺利进行,这样设计出来的结果将会更加符合建筑需要。
2、由于国外企业产品不断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企业就必须要对能源效率进行考虑,而要想真正实现系统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节能, 还要不断研究解决诸多难题,应该从设备国产化、原有系统设计改进等方面综合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暖通工程在建筑中普遍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暖通工程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加强其质量管理,是社会广发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倪祥强.对暖通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论述[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12)
2. 陈德辽.关于暖通工程施工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科技风,2010年13期
3. 许国平.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及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技术;发展;
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暖通工程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进行暖通工程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要点进行,加强质量控制,以优质的暖通工程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暖通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中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为此,必须对每一个细节性问题都加以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最优质的产品。
一、暖通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1、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由施工方采购的材料或由业主方提供的材料,现场技术人员都必须对材料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质量等逐一进行核对,只有具有质量检查的合格单或者合格证件,才能进场使用,有关材料的各种检测报告均须满足国家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另外,在暖通管道工程系统中,用于安装暖通管道工作的各种器材,尤其是阀门、管件、管材、散热器等主要材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具备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材质的型号、性能、规格等,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且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于各种施工用的配件、材料、器材进场等也应严格验收,并在进场时严格检查三证是否齐全,并在安装之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充分重视其强度与严密性的试验,一切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在暖通安装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制冷、供暖干管坡度不合适。这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没有将管子调直,或者在封堵通过管道的墙洞时没有留意管道坡度,或是管道支架的位置与标高没有控制到位,支架的间距与标高偏差过大,直接造成管道局部的下凹或者起拱现象,造成局部反坡或者坡度变小,在管内形成积水或积气,影响管道的正常工作。而要解决这一干管或支管坡度不合适的问题,首先应在安装之前做好管子的调整工作,其次支架安装完毕后宜预先按照管道坡度与标高,计算出每个支架的间距,再按照施工规范与计划严格执行;再次,在堵墙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强塞硬垫,以避免管道原有的坡度被改变;另外,暖通安装中散热器支管坡度问题主要是由于管道下料过程中的测量不准或者计算不正确,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事先安装散热器,再安装立管与支管,只要根据实量的安装尺寸下料,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在供暖系统的安装中,较普遍存在的就是固定支架和活动支架混用,或者由另外的支架代替使用等问题,这就可能造成管道无法按照预定的方向伸缩,最终管道或者支架受损,我们如果用料偏少,支架就可能下弯或者损坏,而管道严重下弯,就会影响暖通系统的运转;如果用立管卡子替代横管支架,就可能引起管道的下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并分清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的区别,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3、加强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在一个功能齐全的建筑物中,吊顶的净空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例如暖通专业涉及的新风管、送风管、回风管、供水管、回水管、排烟管、冷凝水管等;给排水专业中涉及到排水管、给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等;电气专业的电线管、母线槽、强弱电桥架等各个工种之间的布管非常复杂,但在目前的暖通施工图中,设计师又只标出主要设备的定位与尺寸,而没有风管、水管的标高与定位,或者只有尺寸,却与其他工种产生冲突,这些由于图纸没有综合考虑管线布置,造成施工中各工种的相互干扰的问题,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这就需要各工种之间要相互协调,安排好施工顺序,确保工程的顺利竣工。
4、注重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各工程施工员应事先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以避免工作中的不合格项目带来质量问题而需要返工。各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技术培训,让现场施工人员熟悉施工的工序、流程、技术要点等,以此保证暖通工程效率与质量。
5、质量控制应符合环保要求。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有关排烟设施及设备噪音等都应符合环保要求,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如施工设备的前后是否设置了消声器、消声回风口、消声静压箱等,以及设备的支吊架是否备有减震器等;而且即使已经安装了消声减震的装置,也应查看这些设备是否符合施工要求。
二、建筑工程中暖通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1、图纸的设计和内容说明问题。准确无误的图纸设计是做好暖通工程项目的前提与基础,在暖通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施工、监理、设计等部门积极的做好前期配合。对于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作为设计者,应重视设计说明内容应符合《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设计说明内容的规定要求,不能偷工减料,每个工程都应该有详细的暖通空调设计计算书;《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的平面图和深度图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说明,平面图和深度图的关键内容不能出现遗漏和疏略,一定要严格遵守,设计图纸必须尽可能完善。
2、供缓管道敷设坡度的问题。《设计规范》规定,供暖管道的敷设都应具有一定的坡度,对于热水管的坡度宜采用0.003,而且不得小于0.002,当然如有固定条件限制,热水管道也可无坡度敷设,但此时应保证热水管中的水流速度不小于0.25m/s。
3、膨胀水箱与热水系统的连接问题。依据《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的规定,高位膨胀水箱与热水系统的连接管上都不应装设阀门。
4、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问题。 依据《高规》中的规定,通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必須穿过时,也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装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时,应在两侧装设防火阀。
5、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问题。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是房屋每层设置一个。
6、供暖入口设置过多的问题。设置供暖入口时,既要考虑到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还应考虑与室外管线衔接的合理性,在保证室内供暖系统和室外管线衔接合理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供暖入口设置。
三、 建筑工程中暖通设计的发展趋势
1、更新设计观念和方法。设计观念的转变在今后将逐渐转向综合化、规范化等方面,对于我国发展而言,采暖通风的工程的设计节能技术是一个总的趋势,而对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考虑就是把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热负荷作为主要目标,确保供暖热源和系统的能源效率能够达到标准。还需将静态观念转向动态观念,对于建筑使用而言,其主要过程是由内至外的动态变化,如果单单靠稳态设计,工况是无法满足使用需要的,我们可以采用像建筑动态负荷分析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力学方法等高科技的先进方法, 以便于方案、计算的顺利进行,这样设计出来的结果将会更加符合建筑需要。
2、由于国外企业产品不断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企业就必须要对能源效率进行考虑,而要想真正实现系统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节能, 还要不断研究解决诸多难题,应该从设备国产化、原有系统设计改进等方面综合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暖通工程在建筑中普遍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暖通工程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加强其质量管理,是社会广发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倪祥强.对暖通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论述[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12)
2. 陈德辽.关于暖通工程施工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科技风,2010年13期
3. 许国平.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及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