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新闻“模态”理念,从新闻倾向、事实品类和报道角度等方面分析和述评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优秀广播作品,对广播新闻的内容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模态 事实倾向 事实品类 事实角度 广播特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具体客观事物,“新闻是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陈述”。 依据新闻事实认识把握现实世界,使得新闻本质上成为认知理解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综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各类参评节目形态如消息、评论、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等,不仅涵盖了叙事、说理、阐释、谈话等丰富多彩的报道样式,而且节目内容较好地建构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图式,把作为新闻实体的事态与意态结合起来,较好地再现事态、意态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即新闻的“模态” 。
新闻报道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客观事物,以及怎样借助于一定的篇章和传播手段进行表达的过程。因此,认知与表达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作品创优就会出彩,否则,作品就不具备竞争优势。引入“模态”的概念分析获奖节目,目的在于通过拆分认知与表达这一对问题的不同侧面,探讨如何构建新闻报道的认知结构,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主客观统一的阐释,以及广播媒介的个性化传播手段怎样得到更好的彰显等问题。
新闻倾向:社会进步的效益性与主客体统一
客观世界瞬息万变,每时每刻发生的许多事件所包含的事实都存在固有倾向。事实的倾向指事实的利害关系涉及到公众利益以及社会发展问题。事实利害的客观性引起记者的关注,再现这类事实就具有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首先,把对受众的有益需要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报道倾向,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事件冲突的发展并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要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选择事实的倾向必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呈现化解某些社会矛盾的答案,对受众有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相互统一的。新闻事实的倾向不能孤立体现,“还必须同科学认识以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指新闻报道除了满足受众需要之外,还包括促进社会进步要求的效益性”。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访谈节目《每天70吨地沟油哪里去了》是一档充分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客观理性兼具新闻敏感度的作品。选题切中时弊,既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为政府积极献言献策,推动政府改善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系列报道《居上》,其涵义是“安居工程后来居上,民生保障至高无上”。作品立意高远,深刻揭示了在经济并不发达的黑龙江省,保障房建设为什么能够成就“全国第一”,如何实现“全国第一”的深刻答案。节目主题重大,但报道视角精巧,用细腻真实的笔触记录了相关各方的民生理念与攻坚克难的态度,以及黑龙江保障房建设的创新举措。
其次,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统一起来,建构新闻报道的意态。只有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统一起来,新闻报道才能体现较为全面完整的意义,记者一定要按照事实本身的倾向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主观臆造倾向,否则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广播评论《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反映了记者出色的洞察力、判断力、思考力。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醉酒驾车”与“食品安全”都规定了严厉制裁的法律条款,但是在同样的法律面前,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全国“醉驾”同比大幅下降,但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仍层出不穷,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记者从这两种典型的违法现象入手,通过采访执法者、专家学者、地方官员等,解释了问题的现实性并提出应对的思路与观点。
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结合起来,既包括直观的实事求是,更要注重辩证的、全局的实事求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与本质。如果新闻报道的事件处于较小的社会实践范围之内,报道对象比较稳定、简单,那么通过形式逻辑简单具体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即可,无需加入太多主观能动分析的成分。显然,《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这篇评论所涉及的事实属于社会实践范围较大的社会问题,除了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证逻辑从社会整体联系、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说明“严禁酒驾”与“食品安全”两类问题的全面情况、发展趋势和内在真相,建构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主观倾向相结合的完整意态。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报送的新闻专题《大爱无声——一位记者眼中特殊的馒头店》,报道了石狮市一位好心的店主每天向弱势人群无偿赠送大量馒头的善举。然而几天的采访时间,低调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始终没有露面,店里的伙计面对众人的好奇,向记者坦陈了不堪受到质疑而备受煎熬的实情。记者并未有意在节目中遮掩这一真相,而是直截了当按照事实原有的面貌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导人们的善恶观,体现正确的新闻思想,做到新闻倾向的主客体统一。
事实品类:事实重要程度与情节感人的故事
“事实的品类指事实的品位差异,多指事态链条派生出来的若干意义要素,如事实的重要性、相关性和新奇性,构成引人注目的显性模态”。选择这类事实并突出品类个性,是建构新闻意义的重要方法。
首先,事实的首要品位是重要性,涉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与讨论的重要事件。尽管记者对重要事实编码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处于大体相同生活背景的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感受基本相似,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事实重要程度在传播过程给予受众的深刻影响力,这是新闻报道建构意义的基本法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送的消息《陈炳德马伦纵论中美军事关系》,采访记者在2011年美国调整战略部署、高调重返亚太的国际政治外交背景下精心捕捉新闻主题,以中美两军联合召开记者会为新闻事件展开报道,简要深入的提问与细致生动的现场报道巧妙紧凑编排,反映了中美两军在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的交锋与共识。作品现场音响丰富,短暂的3分56秒时间内,记者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报道事实质朴明了,让听众迅速认清事实真相。此则央广独家报道内容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用。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大型系列采访《穿越西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策划实施。采访组分赴西藏7地市,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形式深入西藏的农牧区,通过小角度反映大成就,选择不同社会阶层的采访对象,让受访人口述生活历经的巨大变化。采访内容涵盖西藏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内容。180多篇连线和录音报道汇聚成一部深刻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鸿篇巨制。
海峡之声的连续报道《7·23动车事故大救援》,充分体现连续报道的典型特点,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信息完整、主题突出,较好地利用了记者亲历的优势。这篇报道是来自事故现场的第一条详细报道,对事故的及时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事实的品类还包括生动感人的丰富情节。记者的报道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戏剧性和人格化材料,将新闻写得情感激荡、引人入胜。
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真情永远》节目,讲述了15年前李维贺夫妇的二儿子不幸病亡,其生前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种植93级(01)班的26名同学,约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由他们长期承担赡养李维贺夫妇的义务。15年内,这些同学们不间断地轮流寄出了15张汇款单,用爱心写下了56封书信。15年后当李维贺夫妇生活境况好转之后,走上了“千里寻亲”之路,与身处天南地北的26位同学“团聚”。
关乎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也许不包含较强的时效性和冲突猎奇等因素,但是新颖的报道意态在于帮助人们认识感悟看似平凡之中不平凡的人性光辉。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消息《调车员王连军的中秋夜》,真实描述了一位普通调车员的一个夜班,让听众深刻体会到铁路一线职工的艰苦和奉献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吉林电台交通广播报送的访谈节目《一碗热馄饨 温暖众人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长春市一位行乞老人经常在一家馄饨店吃饭,经常错把“游戏币”当成硬币结账,而店主始终没有戳穿,始终坚持以热腾腾的馄饨维护老人尊严。这期节目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听众被馄饨店主平凡而高尚的心灵深深震撼,引发了人们关于慈善、道德和尊严等话题的讨论。
报道角度:报道的主要次要角度与层次组合
首先,建构新闻的意义,依据事实的本来面目把握事项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选择判断新闻事实并且进行复杂分析的过程。通过主要角度把主要事项纳入新闻中,才能准确全面报道事实。如果突出次要角度、抛弃主要事项,就背离了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节目的编排体现出各类内容主要与次要角度的区别有致,要求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济南广播电视台报送的录音报道《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在巧妙构思的时序化递进结构中展开,以时间动态变化为主要角度,通过十个时间节点串联的主要脉络,抓住济南公安微博与网络舆论的双向互动的主要内容,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制造出济南公安微博与网络舆论交锋的动感和悬念。凭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索,延展广播新闻叙事的空间,为听众搭建一条认知新闻事件的时间隧道,令受众不仅可以追溯新闻事件的根源,也可以展望新闻事件未来的可能影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节目《第一民生》,采用消息、专题、访谈等形式编排了一个主题“熊猫血小伙张延北手术”,篇幅集中,重点打造。
其次,新闻事件中往往包含多个侧面,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可能表现出事实不同的面貌与意义,从而建构整体宏观的意态。
湖北广电总台报送的新闻直播节目《同饮一江水、共有一个家》紧扣一个“家”的角度,实现中央电台、湖北电台、河北电台、天津电台、湖北十堰电台、新浪网等七家新闻媒体的互动,由一个普通移民搬家转入数十万移民搬家,再升华到波澜壮阔的国家行动,展开了南北对话、广播电视网络互动、南北媒体互动、内外迁移民互动、干部和移民群众互动,成为一个跨媒体、跨时空的大主题的大制作。通过突出“家”的特定角度,在较为广泛的空间内,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和思考,展现了新闻作品的宏观意义。
(作者单位: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李欣,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范国平)
注 释
① 刘建明著 《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③④刘建明编著 《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71、206、74页。
关键词:新闻模态 事实倾向 事实品类 事实角度 广播特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具体客观事物,“新闻是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陈述”。 依据新闻事实认识把握现实世界,使得新闻本质上成为认知理解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综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各类参评节目形态如消息、评论、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等,不仅涵盖了叙事、说理、阐释、谈话等丰富多彩的报道样式,而且节目内容较好地建构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图式,把作为新闻实体的事态与意态结合起来,较好地再现事态、意态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即新闻的“模态” 。
新闻报道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客观事物,以及怎样借助于一定的篇章和传播手段进行表达的过程。因此,认知与表达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作品创优就会出彩,否则,作品就不具备竞争优势。引入“模态”的概念分析获奖节目,目的在于通过拆分认知与表达这一对问题的不同侧面,探讨如何构建新闻报道的认知结构,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主客观统一的阐释,以及广播媒介的个性化传播手段怎样得到更好的彰显等问题。
新闻倾向:社会进步的效益性与主客体统一
客观世界瞬息万变,每时每刻发生的许多事件所包含的事实都存在固有倾向。事实的倾向指事实的利害关系涉及到公众利益以及社会发展问题。事实利害的客观性引起记者的关注,再现这类事实就具有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首先,把对受众的有益需要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报道倾向,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事件冲突的发展并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要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选择事实的倾向必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呈现化解某些社会矛盾的答案,对受众有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相互统一的。新闻事实的倾向不能孤立体现,“还必须同科学认识以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指新闻报道除了满足受众需要之外,还包括促进社会进步要求的效益性”。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访谈节目《每天70吨地沟油哪里去了》是一档充分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客观理性兼具新闻敏感度的作品。选题切中时弊,既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为政府积极献言献策,推动政府改善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系列报道《居上》,其涵义是“安居工程后来居上,民生保障至高无上”。作品立意高远,深刻揭示了在经济并不发达的黑龙江省,保障房建设为什么能够成就“全国第一”,如何实现“全国第一”的深刻答案。节目主题重大,但报道视角精巧,用细腻真实的笔触记录了相关各方的民生理念与攻坚克难的态度,以及黑龙江保障房建设的创新举措。
其次,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统一起来,建构新闻报道的意态。只有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统一起来,新闻报道才能体现较为全面完整的意义,记者一定要按照事实本身的倾向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主观臆造倾向,否则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广播评论《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反映了记者出色的洞察力、判断力、思考力。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醉酒驾车”与“食品安全”都规定了严厉制裁的法律条款,但是在同样的法律面前,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全国“醉驾”同比大幅下降,但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仍层出不穷,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记者从这两种典型的违法现象入手,通过采访执法者、专家学者、地方官员等,解释了问题的现实性并提出应对的思路与观点。
把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的主观倾向结合起来,既包括直观的实事求是,更要注重辩证的、全局的实事求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与本质。如果新闻报道的事件处于较小的社会实践范围之内,报道对象比较稳定、简单,那么通过形式逻辑简单具体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即可,无需加入太多主观能动分析的成分。显然,《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这篇评论所涉及的事实属于社会实践范围较大的社会问题,除了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证逻辑从社会整体联系、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说明“严禁酒驾”与“食品安全”两类问题的全面情况、发展趋势和内在真相,建构事实的客观倾向与记者主观倾向相结合的完整意态。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报送的新闻专题《大爱无声——一位记者眼中特殊的馒头店》,报道了石狮市一位好心的店主每天向弱势人群无偿赠送大量馒头的善举。然而几天的采访时间,低调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始终没有露面,店里的伙计面对众人的好奇,向记者坦陈了不堪受到质疑而备受煎熬的实情。记者并未有意在节目中遮掩这一真相,而是直截了当按照事实原有的面貌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导人们的善恶观,体现正确的新闻思想,做到新闻倾向的主客体统一。
事实品类:事实重要程度与情节感人的故事
“事实的品类指事实的品位差异,多指事态链条派生出来的若干意义要素,如事实的重要性、相关性和新奇性,构成引人注目的显性模态”。选择这类事实并突出品类个性,是建构新闻意义的重要方法。
首先,事实的首要品位是重要性,涉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与讨论的重要事件。尽管记者对重要事实编码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处于大体相同生活背景的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感受基本相似,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事实重要程度在传播过程给予受众的深刻影响力,这是新闻报道建构意义的基本法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送的消息《陈炳德马伦纵论中美军事关系》,采访记者在2011年美国调整战略部署、高调重返亚太的国际政治外交背景下精心捕捉新闻主题,以中美两军联合召开记者会为新闻事件展开报道,简要深入的提问与细致生动的现场报道巧妙紧凑编排,反映了中美两军在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的交锋与共识。作品现场音响丰富,短暂的3分56秒时间内,记者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报道事实质朴明了,让听众迅速认清事实真相。此则央广独家报道内容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用。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大型系列采访《穿越西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策划实施。采访组分赴西藏7地市,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形式深入西藏的农牧区,通过小角度反映大成就,选择不同社会阶层的采访对象,让受访人口述生活历经的巨大变化。采访内容涵盖西藏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内容。180多篇连线和录音报道汇聚成一部深刻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鸿篇巨制。
海峡之声的连续报道《7·23动车事故大救援》,充分体现连续报道的典型特点,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信息完整、主题突出,较好地利用了记者亲历的优势。这篇报道是来自事故现场的第一条详细报道,对事故的及时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事实的品类还包括生动感人的丰富情节。记者的报道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戏剧性和人格化材料,将新闻写得情感激荡、引人入胜。
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真情永远》节目,讲述了15年前李维贺夫妇的二儿子不幸病亡,其生前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种植93级(01)班的26名同学,约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由他们长期承担赡养李维贺夫妇的义务。15年内,这些同学们不间断地轮流寄出了15张汇款单,用爱心写下了56封书信。15年后当李维贺夫妇生活境况好转之后,走上了“千里寻亲”之路,与身处天南地北的26位同学“团聚”。
关乎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也许不包含较强的时效性和冲突猎奇等因素,但是新颖的报道意态在于帮助人们认识感悟看似平凡之中不平凡的人性光辉。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消息《调车员王连军的中秋夜》,真实描述了一位普通调车员的一个夜班,让听众深刻体会到铁路一线职工的艰苦和奉献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吉林电台交通广播报送的访谈节目《一碗热馄饨 温暖众人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长春市一位行乞老人经常在一家馄饨店吃饭,经常错把“游戏币”当成硬币结账,而店主始终没有戳穿,始终坚持以热腾腾的馄饨维护老人尊严。这期节目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听众被馄饨店主平凡而高尚的心灵深深震撼,引发了人们关于慈善、道德和尊严等话题的讨论。
报道角度:报道的主要次要角度与层次组合
首先,建构新闻的意义,依据事实的本来面目把握事项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选择判断新闻事实并且进行复杂分析的过程。通过主要角度把主要事项纳入新闻中,才能准确全面报道事实。如果突出次要角度、抛弃主要事项,就背离了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节目的编排体现出各类内容主要与次要角度的区别有致,要求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济南广播电视台报送的录音报道《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在巧妙构思的时序化递进结构中展开,以时间动态变化为主要角度,通过十个时间节点串联的主要脉络,抓住济南公安微博与网络舆论的双向互动的主要内容,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制造出济南公安微博与网络舆论交锋的动感和悬念。凭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索,延展广播新闻叙事的空间,为听众搭建一条认知新闻事件的时间隧道,令受众不仅可以追溯新闻事件的根源,也可以展望新闻事件未来的可能影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报送的节目《第一民生》,采用消息、专题、访谈等形式编排了一个主题“熊猫血小伙张延北手术”,篇幅集中,重点打造。
其次,新闻事件中往往包含多个侧面,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可能表现出事实不同的面貌与意义,从而建构整体宏观的意态。
湖北广电总台报送的新闻直播节目《同饮一江水、共有一个家》紧扣一个“家”的角度,实现中央电台、湖北电台、河北电台、天津电台、湖北十堰电台、新浪网等七家新闻媒体的互动,由一个普通移民搬家转入数十万移民搬家,再升华到波澜壮阔的国家行动,展开了南北对话、广播电视网络互动、南北媒体互动、内外迁移民互动、干部和移民群众互动,成为一个跨媒体、跨时空的大主题的大制作。通过突出“家”的特定角度,在较为广泛的空间内,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和思考,展现了新闻作品的宏观意义。
(作者单位: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李欣,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范国平)
注 释
① 刘建明著 《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③④刘建明编著 《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71、206、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