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缺乏教研参与热情、骨干引领成空话,角色缺位,教研形式主义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疏通发展瓶颈,增强教研意识,就“实”避“虚”,送教“沉下去”,是提升农村学校教研水平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教研现状;成因;对策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它能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笔者在农村学校工作,深感目前农村学校教研现状堪忧。
一、现状
1.教师课程重,头绪多,缺乏精力。教师因精力不济而不愿意开展教研活动。例:我校(农村中心小学)紧邻城区,学生650人,教职工31人,课程最少的也有三四门,多的10门,教师筋疲力尽。
2.骨干引领成空话,角色缺位
教研组长多数是经验型、教学责任心强,理论水平、组织能力偏低。各级骨干参加了远程培训、短训,理论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自身缺底气,角色意识差,很少能真正发挥作用。“组长编计划、活动时写记录、期末交总结”这是多数农村学校教研的真实写照,教研形同虚设。
3.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送课下乡、听课交流、专家点评,含金量高,但次数太少,一个乡镇10年也难有一次。同时旁听教师名额有限难以普遍受益。校内教研、相互听课交流,形式灵活,含金量却不高。主管部门(教科所、督导室)规定了听课任务,但是抄教案代替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校领导的听课任务也因杂务干扰太多,基本完不成。
4.“两多两少”,不“研”了之
教研活动应落实到“研”,事实上却经常开成了工作例会,布置任务多、研究教学少,研究发言跑题多,实质研究少。
二、成因
1.科研指导不力
校领导穷于应付事务性俗务、各类报表、迎接检查,教研上分心,了解指导课堂教学少。负有教育教学指导义务的相关部门也因各种原因下基层少,做“传声筒”多。
2.能力不济,角色缺位
学校是个“小圈子”,很难真正落实“任人唯贤”的干部选任机制,导致不能胜任,角色缺位。
3.遭遇发展“天花板”,缺乏动力
很多教师在35岁前非常敬业,内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憧憬。可是学校校级干部职位、高级岗位就几个,一旦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前途,就会产生惰性,工作缺乏动力。
4.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学科研要花大量的精力,要长期学习积累。出成绩非易事,成长为“专家”,更难。教师得到的回报缓慢,甚至感觉不到。社会评价学校、教师多看成绩,学校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评职晋级大多也与成绩挂钩,在教育科研上很少体现,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
三、对策
1.知人善任,疏通发展“瓶颈”,激发参与热情
首先要打破用人藩篱,真正做到“骨干引领科研”。把责任心强、肯学习、有组织能力的人提拔到中层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的位置上来,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引领好学校的教研工作。其次,落实待遇、荣誉激励。对每类岗位,都要制订岗位职责,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享受相应待遇。让中层干部不因遭遇向上发展的“瓶颈”而泄气。让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即使不为向上发展,也有成就感。对于全体老师,要把教育科研与学期考核、评职晋级结合,激发每个人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
2.破除神秘感,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有人觉得很神秘,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分析学情、研究教法,本身就是教育科研,只不过老师不善于总结、积累而已。“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开展基础研究,反思升华,上升到理论,对提升教育质量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校本教研要在“实”上下功夫
“早”。早规划有的放矢。教导处要召开教师座谈会,研究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不同层次老师对教研的需求。早安排明确主题,努力避免“教研事前无准备,发言观点漫天飞”的现象。
“实”。“以骨干为引领,以课题为主线,以实例(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为载体”,重点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教法”。活动要就“实”避“虚”。
“分层要求,研有提高”。提出教研差异化目标:新老师注重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控班能力,探讨不同类型特点教材的基本教法。有经验的老师追求多样化,侧重抓实、抓好教材教法的探讨和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
开展好集体备课。“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群体的提高。重点是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抓好备课流程管理,个人独立钻研是基础,集体研讨是核心。备课必须要有专题,专题源于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不要不着边际;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洞。例:(1)如何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3)如何设计层次性练习题;(4)怎样处理讲和练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要以实际教材为载体,切忌脱离教材空谈。
重视积累,理论上提升。集中与自学结合,规定每期学习经验文章数量,写学习笔记、教研后记。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督促教师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升。
4.职能部门“沉下去”
常举办送课下乡、专题讲座活动,结合具体教材,从分析教材、把握课堂结构、选择教法、习题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上指导教师提高,这是基层教师最渴望,也最有效的教研方式。
参考文献:
魏亚平.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成因及对策[J].吉林教育:高教,2011.
关键词:教研现状;成因;对策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它能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笔者在农村学校工作,深感目前农村学校教研现状堪忧。
一、现状
1.教师课程重,头绪多,缺乏精力。教师因精力不济而不愿意开展教研活动。例:我校(农村中心小学)紧邻城区,学生650人,教职工31人,课程最少的也有三四门,多的10门,教师筋疲力尽。
2.骨干引领成空话,角色缺位
教研组长多数是经验型、教学责任心强,理论水平、组织能力偏低。各级骨干参加了远程培训、短训,理论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自身缺底气,角色意识差,很少能真正发挥作用。“组长编计划、活动时写记录、期末交总结”这是多数农村学校教研的真实写照,教研形同虚设。
3.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送课下乡、听课交流、专家点评,含金量高,但次数太少,一个乡镇10年也难有一次。同时旁听教师名额有限难以普遍受益。校内教研、相互听课交流,形式灵活,含金量却不高。主管部门(教科所、督导室)规定了听课任务,但是抄教案代替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校领导的听课任务也因杂务干扰太多,基本完不成。
4.“两多两少”,不“研”了之
教研活动应落实到“研”,事实上却经常开成了工作例会,布置任务多、研究教学少,研究发言跑题多,实质研究少。
二、成因
1.科研指导不力
校领导穷于应付事务性俗务、各类报表、迎接检查,教研上分心,了解指导课堂教学少。负有教育教学指导义务的相关部门也因各种原因下基层少,做“传声筒”多。
2.能力不济,角色缺位
学校是个“小圈子”,很难真正落实“任人唯贤”的干部选任机制,导致不能胜任,角色缺位。
3.遭遇发展“天花板”,缺乏动力
很多教师在35岁前非常敬业,内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憧憬。可是学校校级干部职位、高级岗位就几个,一旦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前途,就会产生惰性,工作缺乏动力。
4.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学科研要花大量的精力,要长期学习积累。出成绩非易事,成长为“专家”,更难。教师得到的回报缓慢,甚至感觉不到。社会评价学校、教师多看成绩,学校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评职晋级大多也与成绩挂钩,在教育科研上很少体现,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
三、对策
1.知人善任,疏通发展“瓶颈”,激发参与热情
首先要打破用人藩篱,真正做到“骨干引领科研”。把责任心强、肯学习、有组织能力的人提拔到中层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的位置上来,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引领好学校的教研工作。其次,落实待遇、荣誉激励。对每类岗位,都要制订岗位职责,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享受相应待遇。让中层干部不因遭遇向上发展的“瓶颈”而泄气。让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即使不为向上发展,也有成就感。对于全体老师,要把教育科研与学期考核、评职晋级结合,激发每个人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
2.破除神秘感,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有人觉得很神秘,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分析学情、研究教法,本身就是教育科研,只不过老师不善于总结、积累而已。“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开展基础研究,反思升华,上升到理论,对提升教育质量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校本教研要在“实”上下功夫
“早”。早规划有的放矢。教导处要召开教师座谈会,研究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不同层次老师对教研的需求。早安排明确主题,努力避免“教研事前无准备,发言观点漫天飞”的现象。
“实”。“以骨干为引领,以课题为主线,以实例(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为载体”,重点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教法”。活动要就“实”避“虚”。
“分层要求,研有提高”。提出教研差异化目标:新老师注重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控班能力,探讨不同类型特点教材的基本教法。有经验的老师追求多样化,侧重抓实、抓好教材教法的探讨和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
开展好集体备课。“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群体的提高。重点是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抓好备课流程管理,个人独立钻研是基础,集体研讨是核心。备课必须要有专题,专题源于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不要不着边际;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洞。例:(1)如何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3)如何设计层次性练习题;(4)怎样处理讲和练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要以实际教材为载体,切忌脱离教材空谈。
重视积累,理论上提升。集中与自学结合,规定每期学习经验文章数量,写学习笔记、教研后记。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督促教师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升。
4.职能部门“沉下去”
常举办送课下乡、专题讲座活动,结合具体教材,从分析教材、把握课堂结构、选择教法、习题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上指导教师提高,这是基层教师最渴望,也最有效的教研方式。
参考文献:
魏亚平.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成因及对策[J].吉林教育:高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