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坏消息,怎么跟孩子说
如果家里遇到一些变故,如离婚、失业、去世等,孩子问起来,家长该怎样告诉他们,才能既不惊吓孩子。又能让他们理解呢?
1.不要隐瞒或歪曲事实。比如姥姥去世了,大人可能告诉宝宝:“姥姥到很远的地方玩去了。”宝宝会接着问:“姥姥怎么不带我去玩呢?”有的父母离异了,却骗孩子:“你妈妈死了。”过几天,妈妈又来看他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隐瞒事实或歪曲真相。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真相,到时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再信任家长。
2.话语要让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比如离异,你不能说,“我和你妈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离婚了。”这样深奥的话,宝宝听不懂。你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在一起做朋友不快乐,现在分开住了,不过爸爸以后还会来找你玩。”
3.内容要过滤,不能超过孩子心理承受力。家长在报忧时要尽量缩小负面影响,不要让不幸把孩子击垮。比如爸爸失业了,不能说:“爸爸失业了。家里没钱了。”这样,孩子会担忧,吃什么、穿什么、钱哪里来,这些问题会把幼小的孩子推至害怕恐慌的境地。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失业了,最近家里生活有点困难,玩具、零食你得少买点,我会努力找到新工作,到时再给你买好多漂亮的玩具。”
4.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家长在向宝宝报忧时,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说话时眼神要温和,充满着关切,语气和缓,表情要镇定。动作要温馨,可以抚摸或拥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充满温情的关爱是他们缓冲不良情绪的靠垫。
摘自《生命时报》
平板电脑会令儿童产生“僵尸”效应吗
上蹿下跳闹个不停的孩子一旦坐到电视前,立刻就变得安静老实,视周围一切如无物——这种现象被美国教育专家珍妮,希利称为“僵尸”效应。如今,能把孩子变成“僵尸”的电器有了新成员,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美国的琼·甘兹·库尼中心是一家研究数码技术在儿童教育中作用的机构,其调查显示,4~7岁美国儿童中,三分之二玩过智能手机。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iPad以来,儿童与触摸屏的接触进一步增加。
在不少家庭,孩子是玩这些装置的“专家”。美国非营利儿童事务机构“常识媒体”2011年调查显示,美国39%的2~4岁孩子以及52%的5~8岁孩子玩过触摸屏装置。苹果应用商店2008年诞生后,儿童游戏应用以每天数十个的速度增加。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儿童看电视时头脑活动减少,处于一种类似“盯着白墙看”的状态。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专门研究媒体和注意力的希瑟·吉尔柯利安说,看电视时的心理状态类似看一本让人着迷的书,其实是聚精会神、头脑活跃的状态。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儿童媒体专家丹·安德森还用实验证明,某年龄段的儿童能在看电视时产生活跃的认知活动,不会成“僵尸”。
新美国基金会早期教育项目主任丽萨,格恩齐认为。一款好的触摸屏装置应用能促进儿童大脑活动。不过,她提醒,触摸屏装置不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对幼儿。
摘自《文汇报》
不能忽视精神培养
对于德国的小孩来说,不干家务,就不能得到零花钱。甚至还要被告上法庭。反之,在中国,太小的小孩劳动,我们可能都觉得可怜,认为是受了虐待,特别不能是后妈带的孩子,否则就是一条大罪,这在德国人看来,也可能觉得中国对小孩太宽容。这两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环境和历史,不可以简单地比较和照搬。
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相同的。问题是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父母对孩子爱的标准、价值观以及期望可能不太一样。当前或者某个时期,我们中国某些父母的价值观有些偏离,认为只要给孩子多一些钱、多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就是爱,却忽视了做人和精神方面的培养。但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对子女的要求其实挺高的。
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舒服一点,你就让他们多读点书、多玩一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钱,免得让他们不知道钱或只知道钱。
摘自《光明日报》
如果家里遇到一些变故,如离婚、失业、去世等,孩子问起来,家长该怎样告诉他们,才能既不惊吓孩子。又能让他们理解呢?
1.不要隐瞒或歪曲事实。比如姥姥去世了,大人可能告诉宝宝:“姥姥到很远的地方玩去了。”宝宝会接着问:“姥姥怎么不带我去玩呢?”有的父母离异了,却骗孩子:“你妈妈死了。”过几天,妈妈又来看他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隐瞒事实或歪曲真相。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真相,到时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再信任家长。
2.话语要让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比如离异,你不能说,“我和你妈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离婚了。”这样深奥的话,宝宝听不懂。你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在一起做朋友不快乐,现在分开住了,不过爸爸以后还会来找你玩。”
3.内容要过滤,不能超过孩子心理承受力。家长在报忧时要尽量缩小负面影响,不要让不幸把孩子击垮。比如爸爸失业了,不能说:“爸爸失业了。家里没钱了。”这样,孩子会担忧,吃什么、穿什么、钱哪里来,这些问题会把幼小的孩子推至害怕恐慌的境地。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失业了,最近家里生活有点困难,玩具、零食你得少买点,我会努力找到新工作,到时再给你买好多漂亮的玩具。”
4.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家长在向宝宝报忧时,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说话时眼神要温和,充满着关切,语气和缓,表情要镇定。动作要温馨,可以抚摸或拥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充满温情的关爱是他们缓冲不良情绪的靠垫。
摘自《生命时报》
平板电脑会令儿童产生“僵尸”效应吗
上蹿下跳闹个不停的孩子一旦坐到电视前,立刻就变得安静老实,视周围一切如无物——这种现象被美国教育专家珍妮,希利称为“僵尸”效应。如今,能把孩子变成“僵尸”的电器有了新成员,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美国的琼·甘兹·库尼中心是一家研究数码技术在儿童教育中作用的机构,其调查显示,4~7岁美国儿童中,三分之二玩过智能手机。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iPad以来,儿童与触摸屏的接触进一步增加。
在不少家庭,孩子是玩这些装置的“专家”。美国非营利儿童事务机构“常识媒体”2011年调查显示,美国39%的2~4岁孩子以及52%的5~8岁孩子玩过触摸屏装置。苹果应用商店2008年诞生后,儿童游戏应用以每天数十个的速度增加。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儿童看电视时头脑活动减少,处于一种类似“盯着白墙看”的状态。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专门研究媒体和注意力的希瑟·吉尔柯利安说,看电视时的心理状态类似看一本让人着迷的书,其实是聚精会神、头脑活跃的状态。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儿童媒体专家丹·安德森还用实验证明,某年龄段的儿童能在看电视时产生活跃的认知活动,不会成“僵尸”。
新美国基金会早期教育项目主任丽萨,格恩齐认为。一款好的触摸屏装置应用能促进儿童大脑活动。不过,她提醒,触摸屏装置不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对幼儿。
摘自《文汇报》
不能忽视精神培养
对于德国的小孩来说,不干家务,就不能得到零花钱。甚至还要被告上法庭。反之,在中国,太小的小孩劳动,我们可能都觉得可怜,认为是受了虐待,特别不能是后妈带的孩子,否则就是一条大罪,这在德国人看来,也可能觉得中国对小孩太宽容。这两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环境和历史,不可以简单地比较和照搬。
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相同的。问题是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父母对孩子爱的标准、价值观以及期望可能不太一样。当前或者某个时期,我们中国某些父母的价值观有些偏离,认为只要给孩子多一些钱、多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就是爱,却忽视了做人和精神方面的培养。但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对子女的要求其实挺高的。
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舒服一点,你就让他们多读点书、多玩一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钱,免得让他们不知道钱或只知道钱。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