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受到了社会的热捧,国内各类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 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广播电视大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 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