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国强,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创始人,广东顺德人,贫苦农民出身,17岁前未穿过鞋,曾做过放牛娃、泥水匠,历经各种艰辛酸苦。早年的贫苦经历,成为杨国强积极投身扶贫事业的动力根源。他从来不曾忘记,小时候因为贫穷,政府不仅免了他7元学费,还给予2元助学金,由此完成学业并改变了命运。事业有成后,他决心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
自1997年以来,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以及碧桂园集团投入了21亿元用于扶贫,其中专项用于办学、助学、兴教的就超过了9亿元,目前共有41875名贫困人口得到了他们直接有效的帮助。
办学扶贫,创办全国唯一全免费高中、大专
办学,是杨国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的两所全免费、纯慈善的全日制学校都倾注了很多心血,从选址筹办、规划建设到教学设计,杨国强都亲力亲为。
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这是全国唯一的纯慈善、全免费高中,在全国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秀、心智健康的学生。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博士所有学业。
13年来,国华中学共接收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立校至今,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2013年到2015年,该校的重本率超95%,是广东省重点本科上线率最高的高中。
杨国强定期与学生座谈,他几乎每次都强调,从国华走出去的学生,都应记得学校礼堂墙上的铭文: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杨国强认为,看国华学校的成就,不是看它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看一二十年后,国华学生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现在,杨国强个人每年投入国华纪念中学的资金超过4000万。
2013年,杨国强出资3.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4年9月正式开学,目前共招收672名贫困学子。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杨国强计划在实现规模办校后,每年再投入1亿元强化运营。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结合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
杨国强在立校缘起中说:“我出生在农村,也曾很贫困。开始工作时做了泥瓦匠,一门手艺改变了我的生活……感谢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佑助,让我有机会为社会建造广厦千万间,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杨国强希望,通过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地培养精技善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学院的精英式培养、高层次就业来改变社会对高职的看法,从而让更多学子喜欢读高职,进而改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助学扶贫,首创“道义契约”模式
1997年初,杨国强的事业刚起步,小有所成,便开始投身教育扶贫事业。
一天,他走进广州《羊城晚报》社,称愿意捐资设立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并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委托报社负责发放这笔助学金。杨国强为人低调,他向报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二是要与被资助者签下一份《道义契约》。
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这个名为“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账户(2006年开始增加到200万元)。仲明,是他一生敬爱的、从小当婢女的母亲的名字。受助学生们常从各地给报社寄来信件,报社则定期将信件交给杨国强,他和家人在灯下看学生们的来信,并以“昌立者”的名义给仲明的受助学生写信。
杨国强在给学子们的信中说:“我祝愿你们日后事业成功,到时候,你有能力,有条件了,也应回报今天所得到的帮助,将今天得到的这笔钱,连本带息还给‘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或自己设立一个助学金,以一种道义责任,加到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行列。”
直到2007年,经由媒体意外报道,大众才知道,10年来资助了广东19所高校近4000名贫困大学生的人是杨国强。
如今18年过去,累计已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资助。而在仲明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仲明学子投身公益,将爱心薪火相传。学子刘国兴设立了“宋秀琴助学金”、学子范少钦设立了“合众助学金”,学子张富建带领数千仲明志愿者,服务社群,传递爱心……
“道义契约”模式至今在慈善领域备受推崇。
成人职教扶贫,扶贫扶到根子上
18年的教育创新扶贫工作经验,使杨国强坚定扶贫要扶到根子上的信念:“教育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资助,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减贫脱贫根本之举。”他一直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实际上,杨国强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始于2006年。当年在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和甘洛的扶贫工作中,他捐资2100万在这两个贫困县建起了当地唯一一所职业中学,他希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杨国强开始探索他的另外一个教育扶贫方式,他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筛选后,杨国强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该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派驻工作人员驻扎在水头镇,与村民同吃同住,执行该项目。
除了开展培训,项目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
三年来,该项目免费培训16469人,其中8150人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9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3828人进城就业。比如月嫂黄月英,原先是村里种田的农妇,经过技能培训成为月嫂,月薪达80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杨国强的教育扶贫对象中,还有农村籍复转军人。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共投入4000万加强办学。同时,他给安徽省“雨露计划”捐资2500万,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费用均由杨国强和杨惠妍承担。
杨国强说:“军人对保卫国家有贡献,他们为国付出了那么多,如果因缺乏就业技能而重返农村过贫困的生活,心中很是不忍。所以我个人出资,兴建了这所退役士兵全免费职业培训学校,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这就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希望。通过培训,既提高了退役军人的收入,也有利于军队建设,更好地保卫国家,会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军的多赢局面。”
8年来,杨国强已经出资1.2亿,资助了14313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精准扶贫,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国强在职业教育实践的同时,连续三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提案,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为职业教育扶贫鼓与呼。在201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杨国强提交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提案》引起了关注,并被列为重点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言,职业教育扶贫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在舆论上大力宣传,政策上给予激励,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国家和省、市三个层面的信息与企业、慈善组织或需求地区的信息对接。同时,建言对教育扶贫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并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创办职业技术学校,支持企业对贫困人口进行短期免费技术技能培训,推广“送技术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并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等。杨国强将继续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另一方面,为了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杨国强和他的扶贫团队又计划进行新的探索。早在2010年,为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部署,杨国强出资7000多万建成了14个新农村,对587户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同时,碧桂园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在当地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
进入扶贫新阶段,杨国强的扶贫事业与时俱进,他指派碧桂园扶贫团队,对这14个新村彻底排查,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仍未脱贫的青少年进行励志助学,对需要帮扶的家庭或个人定制独特的帮扶方式,精准到户、责任到人,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依托教育和产业,以更精准的扶贫,彻底阻断贫困人口贫困代际传递。
对于自己对消除贫困的坚持和创举,杨国强说:“改革开放的阳光,社会的佑助,加上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让我战胜了贫困,我的企业让成千上万的人安居乐业……而我是个刚走出贫穷泥沼的大汗淋漓的跋涉者…… 走过来的路,令我深感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性格低调的杨国强,也为诸多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树立一个励志的好榜样。他的不懈努力是青年们最需要学习的可贵品格,他的故事再次向人们表明:只要肯奋斗、肯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幸福不是梦。
自1997年以来,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以及碧桂园集团投入了21亿元用于扶贫,其中专项用于办学、助学、兴教的就超过了9亿元,目前共有41875名贫困人口得到了他们直接有效的帮助。
办学扶贫,创办全国唯一全免费高中、大专
办学,是杨国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的两所全免费、纯慈善的全日制学校都倾注了很多心血,从选址筹办、规划建设到教学设计,杨国强都亲力亲为。
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这是全国唯一的纯慈善、全免费高中,在全国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秀、心智健康的学生。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博士所有学业。
13年来,国华中学共接收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立校至今,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2013年到2015年,该校的重本率超95%,是广东省重点本科上线率最高的高中。
杨国强定期与学生座谈,他几乎每次都强调,从国华走出去的学生,都应记得学校礼堂墙上的铭文: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杨国强认为,看国华学校的成就,不是看它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看一二十年后,国华学生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现在,杨国强个人每年投入国华纪念中学的资金超过4000万。
2013年,杨国强出资3.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4年9月正式开学,目前共招收672名贫困学子。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杨国强计划在实现规模办校后,每年再投入1亿元强化运营。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结合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
杨国强在立校缘起中说:“我出生在农村,也曾很贫困。开始工作时做了泥瓦匠,一门手艺改变了我的生活……感谢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佑助,让我有机会为社会建造广厦千万间,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杨国强希望,通过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地培养精技善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学院的精英式培养、高层次就业来改变社会对高职的看法,从而让更多学子喜欢读高职,进而改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助学扶贫,首创“道义契约”模式
1997年初,杨国强的事业刚起步,小有所成,便开始投身教育扶贫事业。
一天,他走进广州《羊城晚报》社,称愿意捐资设立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并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委托报社负责发放这笔助学金。杨国强为人低调,他向报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二是要与被资助者签下一份《道义契约》。
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这个名为“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账户(2006年开始增加到200万元)。仲明,是他一生敬爱的、从小当婢女的母亲的名字。受助学生们常从各地给报社寄来信件,报社则定期将信件交给杨国强,他和家人在灯下看学生们的来信,并以“昌立者”的名义给仲明的受助学生写信。
杨国强在给学子们的信中说:“我祝愿你们日后事业成功,到时候,你有能力,有条件了,也应回报今天所得到的帮助,将今天得到的这笔钱,连本带息还给‘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或自己设立一个助学金,以一种道义责任,加到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行列。”
直到2007年,经由媒体意外报道,大众才知道,10年来资助了广东19所高校近4000名贫困大学生的人是杨国强。
如今18年过去,累计已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资助。而在仲明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仲明学子投身公益,将爱心薪火相传。学子刘国兴设立了“宋秀琴助学金”、学子范少钦设立了“合众助学金”,学子张富建带领数千仲明志愿者,服务社群,传递爱心……
“道义契约”模式至今在慈善领域备受推崇。
成人职教扶贫,扶贫扶到根子上
18年的教育创新扶贫工作经验,使杨国强坚定扶贫要扶到根子上的信念:“教育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资助,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减贫脱贫根本之举。”他一直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实际上,杨国强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始于2006年。当年在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和甘洛的扶贫工作中,他捐资2100万在这两个贫困县建起了当地唯一一所职业中学,他希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杨国强开始探索他的另外一个教育扶贫方式,他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筛选后,杨国强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该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派驻工作人员驻扎在水头镇,与村民同吃同住,执行该项目。
除了开展培训,项目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
三年来,该项目免费培训16469人,其中8150人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9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3828人进城就业。比如月嫂黄月英,原先是村里种田的农妇,经过技能培训成为月嫂,月薪达80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杨国强的教育扶贫对象中,还有农村籍复转军人。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共投入4000万加强办学。同时,他给安徽省“雨露计划”捐资2500万,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费用均由杨国强和杨惠妍承担。
杨国强说:“军人对保卫国家有贡献,他们为国付出了那么多,如果因缺乏就业技能而重返农村过贫困的生活,心中很是不忍。所以我个人出资,兴建了这所退役士兵全免费职业培训学校,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这就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希望。通过培训,既提高了退役军人的收入,也有利于军队建设,更好地保卫国家,会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军的多赢局面。”
8年来,杨国强已经出资1.2亿,资助了14313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精准扶贫,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国强在职业教育实践的同时,连续三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提案,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为职业教育扶贫鼓与呼。在201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杨国强提交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提案》引起了关注,并被列为重点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言,职业教育扶贫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在舆论上大力宣传,政策上给予激励,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国家和省、市三个层面的信息与企业、慈善组织或需求地区的信息对接。同时,建言对教育扶贫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并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创办职业技术学校,支持企业对贫困人口进行短期免费技术技能培训,推广“送技术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并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等。杨国强将继续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另一方面,为了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杨国强和他的扶贫团队又计划进行新的探索。早在2010年,为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部署,杨国强出资7000多万建成了14个新农村,对587户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同时,碧桂园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在当地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
进入扶贫新阶段,杨国强的扶贫事业与时俱进,他指派碧桂园扶贫团队,对这14个新村彻底排查,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仍未脱贫的青少年进行励志助学,对需要帮扶的家庭或个人定制独特的帮扶方式,精准到户、责任到人,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依托教育和产业,以更精准的扶贫,彻底阻断贫困人口贫困代际传递。
对于自己对消除贫困的坚持和创举,杨国强说:“改革开放的阳光,社会的佑助,加上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让我战胜了贫困,我的企业让成千上万的人安居乐业……而我是个刚走出贫穷泥沼的大汗淋漓的跋涉者…… 走过来的路,令我深感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性格低调的杨国强,也为诸多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树立一个励志的好榜样。他的不懈努力是青年们最需要学习的可贵品格,他的故事再次向人们表明:只要肯奋斗、肯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幸福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