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干预。采用SF-36的问卷方式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评结果,3个月后再次测评。
结果:在干预之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方面的评分无明显差异,3个月后干预的,观察组生产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护理干预 艾滋病 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48-01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病发率正在迅速上升,并且并未研发出抑制HIV病毒的有效药物。所以,针对抗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医学上非常严峻、迫不及待的问题。个体的自我护理,是患者生存、增进健康、维持安宁的主要行为[1]。而实施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是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开展的教育工作,让患者了解艾滋病的预防、健康等相关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HIV确认实验确诊及艾滋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HIV的感染途径:41例性传播,7例静脉毒瘾传播,6例输血传播,6例原因不明。在41例性传播中,多性伴者有19例,来源中国香港的有7例,来源泰国有5例,来源新加坡有2例,多性伴者且有静脉毒瘾有2例,艾滋病病例有配偶有6例。其中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
1.2 评价指标。根据SF-36的评分标准,生存质量中,<70分则为低,70~80分则为中,>80分则为高,评分越高,生存质量就越好。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行护理干预,主要是步骤为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改进。
1.3.1 心理干预的内容。按照所采集的患者心理问题,对症进行针对性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对于患者隐私进行保密。对患者情绪、社会角色进行调整,以缓解患者心理刺激,帮助患者以增加患者的适应能力。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争取得到家属、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1.3.2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性的进行安抚、同情、沟通、支持、理解的技巧。
1.3.3 健康教育。按照灌输知识、双向交流、训练行为进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随机教育和量化教育,每周进行4次的演示、讲解,一次30分钟,配合使用教育幻灯、书籍、录像、手册。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信件、电话的追踪随访[2]。
1.3.4 健康教育的内容。向患者介绍相关制度、病区环境、相关艾滋病疾病的知识;用药指导:由于抗病毒的药物,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病发率、死亡率,无法根除且费用昂贵,具有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因此,需选择适合的时机和方案进行治疗;进行免疫检测,主要进行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淋巴细胞计数、抗血清检测;自我观察:若患者出现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排尿和排便工能失调、头痛、体重减轻、咳痰、发热、腹泻、头晕、咳嗽、肢体感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眼部感染、外阴感染等;心理指导:艾滋病感染者,需调适心态,树立积极态度和信心面对疾病,以使生存质量有所提高,生命得以延长。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结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生命,更加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主要指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社会经济作为基础,患者对自身综合状况、心理功能、身体状况、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感觉体验。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面临疾病的进展性、抗病毒性、传染性、无根治性、毒副作用、耐药性、社会歧视和偏见等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
采用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支持,帮助患者维持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组实验中,针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总而言之,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蒿毳羽,张爱荣,刘淑杰,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206
[2] 李丽霞,李清华,管蕊,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习惯的院外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0,25(9):77-79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干预。采用SF-36的问卷方式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评结果,3个月后再次测评。
结果:在干预之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方面的评分无明显差异,3个月后干预的,观察组生产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护理干预 艾滋病 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48-01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病发率正在迅速上升,并且并未研发出抑制HIV病毒的有效药物。所以,针对抗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医学上非常严峻、迫不及待的问题。个体的自我护理,是患者生存、增进健康、维持安宁的主要行为[1]。而实施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是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开展的教育工作,让患者了解艾滋病的预防、健康等相关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HIV确认实验确诊及艾滋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HIV的感染途径:41例性传播,7例静脉毒瘾传播,6例输血传播,6例原因不明。在41例性传播中,多性伴者有19例,来源中国香港的有7例,来源泰国有5例,来源新加坡有2例,多性伴者且有静脉毒瘾有2例,艾滋病病例有配偶有6例。其中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
1.2 评价指标。根据SF-36的评分标准,生存质量中,<70分则为低,70~80分则为中,>80分则为高,评分越高,生存质量就越好。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行护理干预,主要是步骤为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改进。
1.3.1 心理干预的内容。按照所采集的患者心理问题,对症进行针对性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对于患者隐私进行保密。对患者情绪、社会角色进行调整,以缓解患者心理刺激,帮助患者以增加患者的适应能力。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争取得到家属、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1.3.2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性的进行安抚、同情、沟通、支持、理解的技巧。
1.3.3 健康教育。按照灌输知识、双向交流、训练行为进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随机教育和量化教育,每周进行4次的演示、讲解,一次30分钟,配合使用教育幻灯、书籍、录像、手册。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信件、电话的追踪随访[2]。
1.3.4 健康教育的内容。向患者介绍相关制度、病区环境、相关艾滋病疾病的知识;用药指导:由于抗病毒的药物,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病发率、死亡率,无法根除且费用昂贵,具有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因此,需选择适合的时机和方案进行治疗;进行免疫检测,主要进行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淋巴细胞计数、抗血清检测;自我观察:若患者出现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排尿和排便工能失调、头痛、体重减轻、咳痰、发热、腹泻、头晕、咳嗽、肢体感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眼部感染、外阴感染等;心理指导:艾滋病感染者,需调适心态,树立积极态度和信心面对疾病,以使生存质量有所提高,生命得以延长。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结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生命,更加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主要指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社会经济作为基础,患者对自身综合状况、心理功能、身体状况、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感觉体验。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面临疾病的进展性、抗病毒性、传染性、无根治性、毒副作用、耐药性、社会歧视和偏见等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
采用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支持,帮助患者维持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组实验中,针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总而言之,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蒿毳羽,张爱荣,刘淑杰,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206
[2] 李丽霞,李清华,管蕊,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习惯的院外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0,25(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