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mò”“méi”可以随便读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7-8期刊登了董新玉老师的《“mò”“méi”怎能随便读》和王贵忠老师的《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读音去读”》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对笔者在《精彩的“mò”“méi”之争》(《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第四期)一文中的观点和做法提出了质疑,都认为“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可爱的草塘》)一句中“没”字,只能读“mò”,而读成“méi”,是错误的。
  笔者就此与多位同行进行了探讨,并询问了案例中参与争论的学生的想法,思忖再三,还是认为这里的“mò”“méi”是可以随便读的。
  首先,读“没(mò)膝盖深的水”无疑是正确的。正如两位老师所分析的那样,多数老师和同学也是这种观点。说实话,我想给学生的“标准答案”也正是这样。
  但是,读“没(“méi”)膝盖深的水”难道就不可以成立吗?人站在水中时,膝盖作为人体的一个部位,已经成为表示水深浅的一个参照物。水深是可以与膝盖所在的位置(从脚底到膝盖部分的高度)作比较。“没(méi)”由“没有”引申表示成“不到”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没(méi)××深的水”多见于口语,要说明的是水深没有达到××所在的位置。比如“没(méi)脚背深的水”就是指水深没有达到脚背所在的位置。
  两位老师都指出:膝盖只能论大小,不能论深浅,只能说“没(méi)膝盖大”,不能说“没(méi)膝盖深”。我们总不能把从脚底到膝盖的部分统称为“膝盖”吧。我想,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正确理解“膝盖”的意思,是不会把从脚底到膝盖的部分统称为“膝盖”的;他们也应该知道“膝盖”(本身)只能论大小,不能论深浅。因为大家都明白:这里所说的“没(méi)膝盖深的水”要表示的是水的深浅,而不是说“膝盖”有深浅。 至于王贵忠老师指出的“汉字的读音一般是惟一的”,“在一段话中,多音字的读音确实有‘标准答案”’,笔者也很清楚这是客观存在的准则。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字音不是随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也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音去读”别的多音字。但是我想事无绝对,这里应该可以看成是多音字读法的一个特例。因此,我不认为这里读“mò”与读“méi”是“是与非的问题”,而认为读“mò”是正确的,读“méi”也是合理的,是不违背文本的,我没有“盲目地纵容”学生“坚持错误的观点”。
  当然,由于笔者在案例中只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教学情境,有些做法不够缜密周全,实有不妥之处。比如,持有读“méi”观点的同学认为唯有读“méi”才能说明“水浅”,在争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我没能主动地去引导。其实不管读“mò”还是读“méi”,都能说明水很浅,相差不过几寸而已。在此,我十分感谢董、王两位老师坦诚地指教,更感谢《小学教学参考》为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由“争鸣”的平台。
  
  “没”(mò)和“没”(méi)
  沈祥和
  
  人教版第十册《可爱的草塘》中的“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句中的“没”是个多音多义字,在这里,应该念“mò”还是“méi”?我以为应该念“mò”,理由如下:
  1.从结构看,“没膝盖深的水”是“没膝盖深”作定语的定中短语.而“没膝盖深”是“[没+名词]+形容词”的状中短语,其结构层次是:
  “没膝盖”是个动宾短语,在这里作状语,起限制“深”的作用,表示水的深浅漫过膝盖。意思非常明确。
  2.从意思看。“没”如果念“méi”“没(méi)膝盖”这个短语就有了歧义,一是“没有膝盖”,二是“不到膝盖”,表义不确切。这样的短语作状语是不太合适的。比如放进下边的句中就行不通了,只能念“mò”:
  ①我们挽起裤脚走到没膝盖的水深处。
  ②浅处没脚踝,深处没膝盖。
  ③院子里的水已经没膝盖了。
  ④从岸边下水到“重灾区有30多米远,水没至膝盖、腰部、胸部。
  ⑤到10时,家门口的水已经没到膝盖。
  3.从习惯看,理解为“mò”符合普通话用来描写水深的习惯。一般说水深浅,常用“没脚背”、“没膝盖”、“没头顶”表示,都不会理解为“méi”。如果要表示“méi”的意思,为避免读音和理解上的偏差,往往会换一种说法。像“水还没到膝盖深”、“水没有膝盖深”“不到膝盖深处的水”等。
  下边例子中的“没”也都应念“mò”:
  ①工事里面有没膝盖深的水。
  ②来这里赶海,走进没膝盖深的水中。
  ③先后3次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砸冰块、垫石头。
  ④水深没膝盖。
其他文献
“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得到延伸拓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开始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阅读的环节在不断得以加强。  笔者近日听到一位教师上《莫高窟》,只花二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莫
期刊
[前不久,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举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窦老师以诗人的气质和激情,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有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大气。课堂上,窦老师始终以热烈而深沉的情感震撼着孩子们以及听课者的心灵,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生命体验的旅程。下面是笔者整理的部分教学过程,以资共享,所感仅供参考。]  
期刊
在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介母“广和韵母“an”,再和声母组成音节时,如:bion、jian等,学生很难将这些音节的音发准。比如bian,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参的教学建议,bian应分解成b-i-an,用“声短介快韵母响”的三拼法拼读。可是,当学生用三拼法拼读这些音时,要么将“bian”读成了“ban”,要么将“jian”读成了“jiang”,发音很难一次到位。
期刊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使语文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当前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依托文本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要旨。一节课下来,学生活动是丰富了,但却完全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书没读,字没
期刊
编者按:又到一年的盘点时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加入到“争鸣”这个大家庭来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不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地、积极地培养内在的探索意识、科研精神。因此,本刊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平台,营造争鸣的氛围。许多话题引起了众多教师的热烈反响。也许我们的争鸣不一定有泾渭分明的结果,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得不
期刊
最近,笔者拜读了宝应县实验小学杨一杏老师发表在贵刊(2005.7—8期)上的一篇文章《给“小鹰”一点自信》,对杨老师的观点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杨老师认为老鹰是教育的失败者,它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将小鹰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地消磨掉。尤其在小鹰飞行本领一次超过一次的情况下,因为老鹰的否定,小鹰完全没有了自信。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老鹰是一位教育的智者,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领小鹰搏击长空、自强不息,成为
期刊
本期“争鸣”答疑专家简介  沈祥和教授,广西教育学院语言研究室主任,广西教育学院语委副主任,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广西出版局出版物语言文字规范仲裁委员会委员。  科研方向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是语言教学、修辞学、语言文字规范研究。出版的论著、教材有《中学语文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教程》、《形式逻辑基础教程》、《语言学教程》等。  对于“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认定不是病句的
期刊
看了韩剧《大长今》韩尚宫与长今能魔术般把几种食材变成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笔者感慨万千。身为语文老师,在对《大长今》回味的同时,不禁在心底追问:语文复习迎考的过程有味吗?  一学期下来,学校总要通过考试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试卷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理想的检测方式,复习也就理所当然成了考前必不可少的过程。  复习实际上是催化、加速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是一种站在更高层面上的温
期刊
拼音与汉字不同,拼音最多只能算是“帮助识字,学好普通话”的一种工具。既是工具,当然越简单越便利也就越受欢迎。而一直以来的拼音教学如何呢?确如南宁赵老师所言,老师、学生(应该还有家长)都在费劲地教、记、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就教材上拼音部分的内容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可以肯定地说,现行的拼音教学内容偏难、学生负担重。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不仅要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