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润立同志简历:
陶润立,男,汉族,1952年6月出生,天津静海人,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法制专业研究生班,大学学历。历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兼大邱庄镇党委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代理县长等职务。2003年9月至今任中共静海县委副书记、静海县人民政府县长。
天津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带着这一采访任务, 本刊记者吉吉吉和鲁媛媛踏上了奔赴津门的列车,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天津西南部地区静海县,采访了静海县陶润立县长。
采访前听县长的王秘书和办公室刘主任说,陶县长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典型的农民的儿子。一进陶县长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是陶县长亲笔所书。仔细一看,“民”字多了一个点。秘书介绍说:“那是县长刻意之作,意为‘为人民服务多一点’。” 看着寓意深刻的横幅,使我想起了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陶县长的办公室清晰明亮、朴素大方,室内的陈设没有丝毫的豪华与铺张,这一切都反映出县长爱民务实的工作作风。陶县长给我们的感觉是诚恳、坦率、随和、远见。提到静海的发展他侃侃而谈。为我们勾勒出静海发展的蓝图。
记者:静海作为一个受到国家级重视的县级城市,请您谈谈静海的基本情况。
陶润立:静海地处天津西南部,东临渤海,西连冀中,南临沧州,北接津京,素有“津南门户”之称。距天津市区40公里,距天津新港口岸8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60公里,距北京只有两个小时车程,交通便利,是北上进京、南下江浙的交通要冲,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全县总面积1414.9平方公里,耕地105万亩,辖18个乡镇(其中16个建制镇),384个行政村,人口52万余人。被誉为“华北明珠”的团泊湖水库占地666.7公顷,水体容量1.8亿立方米,是天津市两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
作为一个受到国家级重视的县级城市,静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勇于开拓,不断求新,走出了一条开放式发展的道路。基于地处沿海的地理优势和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的便利,静海县从战略的高度力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起,逐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一个沿海县发展的典范。物质和精神,两者皆不可缺。在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同时,县政府还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和拥戴。
记者:“十五”时期,静海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两次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您能谈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陶润立:“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静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提前完成了“十五”提出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一是整体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达到83.5亿元,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达到9.55亿元,年均增长2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92元,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40亿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两次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14:59:27调整为10:60:30。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成为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工业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9.4%,拉动财政收入增长超过80%。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均达到80%以上,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正朝着集约、环保、高效方向迈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个和5个百分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县属和乡镇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国有、集体资本的有序退出和其它各类资本的合理流动。区域经济对全县的拉动作用日益加强,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成为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资本和载体优势正在发挥效益。
记者:请您结合内外开放、农村城市化、和谐静海谈谈静海的快速发展。
陶润立:静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静海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发生变化最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最明显的时期。静海县正朝着全面建设和谐静海的目标前进。首先,内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引资兴县”战略深入实施。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超过70亿元。招商质量显著提高,共引进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7个。引资领域实现了由生产性项目向建设性项目的扩展,外来投资占到全县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性项目投资的50%以上。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其次,农村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静海新城38.8平方公里的规划框架和团泊新城规划战略构想基本形成,并被列入全市城市建设规划。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加强,相继完成了陕气、滦水入静和道路桥梁、集中供热、电力、地下管网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村镇道路交通条件、农村卫生环境和村镇面貌明显改善。五年间全县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到47.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 46.5%。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达到6.5亿元,完成50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一批重点学校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广播电视实现了有线电视镇镇通。公共卫生事业投资加大,医疗水平大幅提升,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人口、体育、民政等事业协调发展。
记者:天津滨海新区开发被纳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战略,这对于静海是一个历史机遇。面对这一历史机遇,请您结合静海实际,谈谈静海县“十一五”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布局。
陶润立:今后五年,静海将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天津滨海新区开发被纳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战略,这对于静海是一个最大的历史机遇。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我县紧靠市区、发展空间大、资源潜力大、承接城市大工业转移能力强等优势的发挥。加上我们“十五”期间积累的物质实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都为“十一五”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十一五”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布局是:紧紧围绕构筑“一个中心”,建设“两个新城”,壮大“三大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提升“工业五大支柱产业”,把静海建设成为天津西南部经济发展的闪亮节点。
构筑一个中心:就是面向天津市区、服务滨海新区、辐射河北省周边市县的天津西南部区域经济中心。
建设两个新城:就是按照为市区和滨海新区服务的功能定位,加快静海新城和团泊新城建设,打造全市一流的生态名城。静海新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为天津南部和周边地区服务的二、三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中等城市。规划面积38.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万人。团泊新城按照为市区和滨海新区服务的功能定位,建设以文化体育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适宜人居的旅游城市。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60万人左右。
壮大三大经济板块: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及周边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发酵类生物制药基地、大邱庄工业区及周边钢铁加工业基地、子牙工业园区及周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经过五至十年的开发建设,形成推动整体经济加快发展的三大引擎。
实施四大战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着力推进以钢铁生产与深加工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融入天津、面向国际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程。
培育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天津产业扩散基地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和以发酵类生物制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等产业体系。
采访后记:
对陶县长的采访结束了,可是他的声音却还在我们耳边萦绕,他为我们所描绘的“美好静海”似乎就在眼前。整个采访过程中,陶县长洋溢着的一种雄心大志和激情都充分预示了静海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因为:静海,有这样一位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