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泥塑活动让孩子既能动手操作,又能动脑思维,才能发挥人的主体价值。幼儿对可塑性强、变化多的彩泥材料十分感兴趣,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手脑并用,使触觉、视觉和动觉之间配合协调,更能启发幼儿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泥塑;身心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67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纲要》中提出“积极的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超轻粘土柔软,具有可塑性,色彩丰富,所以泥塑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幼儿,那么,泥塑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呢?
区域活动以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因此我们把泥塑课程放到了区角活动中去,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二、幼儿泥塑活动中的运用分析
(一)泥工活动中色彩运用分析
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学龄前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超轻粘土色彩具有鲜亮性特征,创作之初幼儿选择粘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选择距离自己最近、便于取放的粘土。只有少数的幼儿会经过仔细挑选后选择某种颜色的粘土,边选择边说自己最喜欢这种颜色。随着创作的进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构思,有针对性的来选择颜色。
(二)混色练习分析
每个幼儿都是玩粘土的高手,活动时,幼儿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用手摸一摸,用小块粘土先试一试,探索起了混色的秘密。瞧!粘土很快在小朋友的手中舞动起来,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几经拿捏,创作出好多混色的样子来,有的混色很漂亮、有的则是暗色的给人压抑的感觉。幼儿们互相评论了起来,只听荆子航说:“金果你混色方法是不正确的,你没有搓成条缠在上面,是直接混的色,所以你的颜色才不漂亮。”金果说:“我知道啦!看我这个好看了吧?”幼儿之间互相学习是最好的,能互相帮助而且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幼儿感兴趣。这时的我们只当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就行了。
“手杖”“围巾”“雨花石”等一幅幅趣意盎然的粘土作品在幼儿们的合作中应运而生。最后老师将幼儿的作品进行了展示,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使幼儿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三)看图解塑形分析
我们通过多次活动教给幼儿简单的搓圆、盘条、打片、堆砌等造型技能及贴、刮、刻、压、捏等装饰技能,让幼儿综合运用这些技能表现自己的设想。教给幼儿看图解,让幼儿能看图塑造形象。有了这个方法,幼儿拿到粘土再也不乱捏一气了,而是先构思设计,做到心中有型,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造型技能进行创造,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这个创作过程是一个有意图、有构思、有创作为一体的整体的、混沌状态的过程。幼儿在泥工创作过程中可以较随意的改变造型。根据意图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修改、完善意图,在构思中创作,在创作中重新构思,循环往复、互相交织、不断改进、完善作品。
(四)互相交流,获得知识,促进创作的分析
幼儿受其思维发展的影响,开始由关注内部逐渐向积极地关注外部过渡;同时,幼儿易受同伴的影响并关注同伴的言行和举止,给予积极的互动和反馈。因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呈现了较多的交流、互动现象。其谈话明显地包含着意见的交换。他们关注同伴的行为和语言,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在这种合作性的对话中,一方面,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传递给了同伴,也从同伴那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这种交流性的对话给同伴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或建议,启发或提醒幼儿进一步创作。
幼儿在泥工活动中通过交流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生活常识及美术专业知识。
(五)一种方法多变形象的创作分析
大班幼儿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起来,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他们更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所塑造的形象不仅精细,而且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举一反三快速捏出不同的动物形象,但方法大致相同,只是颜色、姿态的不同。
实践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1.依据幼儿的兴趣、水平,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2.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3.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塑造;4.依据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成功;5.注重引导幼儿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经验。
三、结束语
总之,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教师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泥塑活动能充分解放幼儿的双手,小小的泥块,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把想象融入泥块中,用双手塑造智慧的闪光,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会欣赏自己,更会欣赏他人。 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在幼儿身上重放异彩,同时促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必须创新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凤琴.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J]. 魅力中国,2009年第18期.
[2]杨锦梅;黄艺婷.幼儿园主题泥塑[M].金盾出版社,2007年05月
[3]刘晓茹. 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的实践研究[J]. 快乐阅读,2011年第21期
[4]沈秀华. 通过泥塑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 幼儿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泥塑;身心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67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纲要》中提出“积极的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超轻粘土柔软,具有可塑性,色彩丰富,所以泥塑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幼儿,那么,泥塑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呢?
区域活动以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因此我们把泥塑课程放到了区角活动中去,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二、幼儿泥塑活动中的运用分析
(一)泥工活动中色彩运用分析
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学龄前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超轻粘土色彩具有鲜亮性特征,创作之初幼儿选择粘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选择距离自己最近、便于取放的粘土。只有少数的幼儿会经过仔细挑选后选择某种颜色的粘土,边选择边说自己最喜欢这种颜色。随着创作的进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构思,有针对性的来选择颜色。
(二)混色练习分析
每个幼儿都是玩粘土的高手,活动时,幼儿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用手摸一摸,用小块粘土先试一试,探索起了混色的秘密。瞧!粘土很快在小朋友的手中舞动起来,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几经拿捏,创作出好多混色的样子来,有的混色很漂亮、有的则是暗色的给人压抑的感觉。幼儿们互相评论了起来,只听荆子航说:“金果你混色方法是不正确的,你没有搓成条缠在上面,是直接混的色,所以你的颜色才不漂亮。”金果说:“我知道啦!看我这个好看了吧?”幼儿之间互相学习是最好的,能互相帮助而且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幼儿感兴趣。这时的我们只当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就行了。
“手杖”“围巾”“雨花石”等一幅幅趣意盎然的粘土作品在幼儿们的合作中应运而生。最后老师将幼儿的作品进行了展示,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使幼儿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三)看图解塑形分析
我们通过多次活动教给幼儿简单的搓圆、盘条、打片、堆砌等造型技能及贴、刮、刻、压、捏等装饰技能,让幼儿综合运用这些技能表现自己的设想。教给幼儿看图解,让幼儿能看图塑造形象。有了这个方法,幼儿拿到粘土再也不乱捏一气了,而是先构思设计,做到心中有型,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造型技能进行创造,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这个创作过程是一个有意图、有构思、有创作为一体的整体的、混沌状态的过程。幼儿在泥工创作过程中可以较随意的改变造型。根据意图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修改、完善意图,在构思中创作,在创作中重新构思,循环往复、互相交织、不断改进、完善作品。
(四)互相交流,获得知识,促进创作的分析
幼儿受其思维发展的影响,开始由关注内部逐渐向积极地关注外部过渡;同时,幼儿易受同伴的影响并关注同伴的言行和举止,给予积极的互动和反馈。因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呈现了较多的交流、互动现象。其谈话明显地包含着意见的交换。他们关注同伴的行为和语言,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在这种合作性的对话中,一方面,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传递给了同伴,也从同伴那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这种交流性的对话给同伴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或建议,启发或提醒幼儿进一步创作。
幼儿在泥工活动中通过交流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生活常识及美术专业知识。
(五)一种方法多变形象的创作分析
大班幼儿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起来,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他们更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所塑造的形象不仅精细,而且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举一反三快速捏出不同的动物形象,但方法大致相同,只是颜色、姿态的不同。
实践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1.依据幼儿的兴趣、水平,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2.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3.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塑造;4.依据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成功;5.注重引导幼儿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经验。
三、结束语
总之,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教师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泥塑活动能充分解放幼儿的双手,小小的泥块,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把想象融入泥块中,用双手塑造智慧的闪光,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会欣赏自己,更会欣赏他人。 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在幼儿身上重放异彩,同时促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必须创新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凤琴.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J]. 魅力中国,2009年第18期.
[2]杨锦梅;黄艺婷.幼儿园主题泥塑[M].金盾出版社,2007年05月
[3]刘晓茹. 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的实践研究[J]. 快乐阅读,2011年第21期
[4]沈秀华. 通过泥塑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 幼儿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