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关键词】现实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 演化路径
一、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复杂激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2009年《瞭望新闻周刊》推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专题,此后,这一新概念获得了社会极大关注和广泛认同。①
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有一定组织和目的,以群体参与为特征,采取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等手段,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行为。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区别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增加了网络这一平台和载体。对比研究多位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指的是由现实或网络事件引发,以网络为传播、讨论、围观、聚集的基本途径或场所,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网络群体及社会群体参与,对网络虚拟世界乃至现实世界造成较大影响的相关事件。②
其实,群体性事件的目的都在于纠正和改进不当的资源调配和补偿利益损失或发泄情绪,只不过现实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既有言语,也有行为,并且主要是以行为形式所产生的压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依赖的则是以言语和情绪表达出来的网络舆论。基于二者表现形式与发生场域的不同,笔者对两种群体性事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呈现不同平台上事件演化路径的不同,以促进相关部门对线上、线下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干预和指导。
二、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
通过对包括瓮安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四川大竹事件、安徽池州事件在内的多起典型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可将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潜伏期、发展期、高潮期以及衰减期。
如图1所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也就是群体性事件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冲突出现的结构性诱因。利益格局的变化又导致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公众的主观心态上产生强烈的失衡感。这也正是促使许多无利益相关者参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将自己的弱势处境和无法改变的命运归因于社会秩序的不公平,进而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强烈的怨恨与不满。这种对社会不公的仇恨,体现在社会的一般化信念即公众的普遍情绪上就是仇官、仇富、仇警等。
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氛围当中,如果一起偶发性事件的一方当事人属于官员、富人群体,公众就会本能地对事件产生特殊的关注,以两极对立的思维定式去解读事件的“真相”③。原本一起偶发性事件就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使群体性事件由隐性发展为显性,进入一个质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事件直接利益相关者这个群体之外,还会有包括中间调解人、谣言制造及传播者、非政府组织、地方黑恶势力等在内的第三方群体以及其他的聚集群体参与进来。此时,由于群体之间信息的纷繁复杂和动态变化,如果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够公开,就会出现流言传闻的大量传播,滋生各种谣言,而谣言之所以能在群体中广泛传播,主要原因在于它激活了深藏成员心底的集体记忆。根据偶发事件所产生的刺激性情景的不同,人们被唤起的集体记忆也有所不同,如在重庆万州事件中,被唤起的是官场上“花钱买命”、“官官相护”的记忆;在安徽池州事件中,被唤起的则是“富商为富不仁”和“官商勾结”的集体记忆;在四川大竹事件中,被唤起的则是“官员摧残女性”和“刑讯逼供”等集体记忆。④群体共意的形成,会使个体的情绪更易受到其他个体的感染,整个群体进入到高度一致、激动、极端的精神状态之中,加之相关政府部门的反应、调控机制迟钝,对事件真相的遮遮掩掩。这时,在有组织的谋划下,聚集群体极易采取体制外的途径和手段如静坐、游行等来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甚至出现打、砸、烧、抢的暴力行为,与有关部门发生冲突对抗,现实群体性事件爆发。
事件爆发后所带来的各方压力会促使相关政府迅速成立、启动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而媒体作为群体和政府之间的中介,会倾听并向政府反映群众诉求和实际舆情同时向聚集群体传达政府态度,粉碎谣言。⑤
在政府部门与大众媒体的迅速介入之后,矛盾得到解决,事态得到控制,聚集的群体开始减少,参与的民众人数也开始不断减少,群体性事件进入衰减、平息的阶段,最终重新达到社会秩序稳定的状态。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实际就是网络平台中舆论、意见的扩散路径,是以话语、意见为纽带。而且,网络群体性事件不像现实群体性事件那样存在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如“贾君鹏事件”、“蒙牛伊利网络公共战”、“淘宝新规事件”等,均是突然从网络论坛中传出消息,并迅速发展形成舆论高潮。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说来只经历发展、高潮、衰退这三个时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议题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事件,也可以由虚拟环境中的事件所引发,如“贾君鹏事件”。如图2所示,信息源由主流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报道、或者网站社区发布之后,即已进入了整个事件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网民、意见领袖以及网络“水军”等主体的意见参与,受公众关注度高的议题就会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源中被挖掘出来,成为热点问题。
传统主流媒体也会出于不同的考虑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一些成为热点问题的议题并未维持热度而是很快走向消解,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传统媒体所进行的筛选。而通过筛选的热点议题,传统媒体会迅速跟进介入,与网络中的舆论形成共振。与此同时,网络公众自身道德立场的表明及态度情绪的宣泄也会进入一个爆发期。互联网上各种观点的交锋对峙,事件迅速蔓延升级,网络群体性事件进入高潮期。这个时期也是各种意见的整合同化期,许多意见倾向开始集中,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⑥在经过专业人士的评论分析之后,公众会对事件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反思,前期阶段的一些非理性观点会被剔除掉,网民对事件的认识达到基本一致。
而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高潮期过后,议题何时进入弱化、衰退阶段则取决于事件自身的发展。若事件的解决结果引发网民新的质疑,那么整个事件还会再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但是如果事件能够得到顺利且良性的解决,那么人们的关注点就会很快转移,事件进入衰减阶段。或者事件进度缓慢,没有新动态,那么网民的关注点也会很容易转移到其它新出现的议题上去。这也是一些事件被反复关注的原因,因为这并不是事件最终的解决和衰退,只是沉寂一段时间后,会在其他的诱发因素下再次出现,进入公众视线。
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演化机制上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现实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和演化初期,往往是由具有共同诉求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渠道来动员、聚集,随着事态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体聚集。而后加入的这些聚集群体通常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性事件原有的利益诉求和目标都会被冲淡而发展成为一种群体的无理性行为。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发展初期,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网络中的意见、话语也十分多样。但经过辩论、整合及同化,许多意见倾向会逐渐开始集中,群体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甚至形成极端的观点。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到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⑦
参考文献
①⑦方付建、王国华,《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J].《岭南学刊》,2010(3)
②严峰:《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M].上海三联书店,2012
③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④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M].学林出版社,2010
⑤罗成琳、李向阳,《突发群体性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6)
⑥王芙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意见扩散及其路径模式图》[D].河北大学,2011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现实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 演化路径
一、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复杂激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2009年《瞭望新闻周刊》推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专题,此后,这一新概念获得了社会极大关注和广泛认同。①
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有一定组织和目的,以群体参与为特征,采取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等手段,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行为。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区别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增加了网络这一平台和载体。对比研究多位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指的是由现实或网络事件引发,以网络为传播、讨论、围观、聚集的基本途径或场所,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网络群体及社会群体参与,对网络虚拟世界乃至现实世界造成较大影响的相关事件。②
其实,群体性事件的目的都在于纠正和改进不当的资源调配和补偿利益损失或发泄情绪,只不过现实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既有言语,也有行为,并且主要是以行为形式所产生的压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依赖的则是以言语和情绪表达出来的网络舆论。基于二者表现形式与发生场域的不同,笔者对两种群体性事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呈现不同平台上事件演化路径的不同,以促进相关部门对线上、线下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干预和指导。
二、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
通过对包括瓮安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四川大竹事件、安徽池州事件在内的多起典型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可将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潜伏期、发展期、高潮期以及衰减期。
如图1所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也就是群体性事件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冲突出现的结构性诱因。利益格局的变化又导致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公众的主观心态上产生强烈的失衡感。这也正是促使许多无利益相关者参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将自己的弱势处境和无法改变的命运归因于社会秩序的不公平,进而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强烈的怨恨与不满。这种对社会不公的仇恨,体现在社会的一般化信念即公众的普遍情绪上就是仇官、仇富、仇警等。
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氛围当中,如果一起偶发性事件的一方当事人属于官员、富人群体,公众就会本能地对事件产生特殊的关注,以两极对立的思维定式去解读事件的“真相”③。原本一起偶发性事件就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使群体性事件由隐性发展为显性,进入一个质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事件直接利益相关者这个群体之外,还会有包括中间调解人、谣言制造及传播者、非政府组织、地方黑恶势力等在内的第三方群体以及其他的聚集群体参与进来。此时,由于群体之间信息的纷繁复杂和动态变化,如果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够公开,就会出现流言传闻的大量传播,滋生各种谣言,而谣言之所以能在群体中广泛传播,主要原因在于它激活了深藏成员心底的集体记忆。根据偶发事件所产生的刺激性情景的不同,人们被唤起的集体记忆也有所不同,如在重庆万州事件中,被唤起的是官场上“花钱买命”、“官官相护”的记忆;在安徽池州事件中,被唤起的则是“富商为富不仁”和“官商勾结”的集体记忆;在四川大竹事件中,被唤起的则是“官员摧残女性”和“刑讯逼供”等集体记忆。④群体共意的形成,会使个体的情绪更易受到其他个体的感染,整个群体进入到高度一致、激动、极端的精神状态之中,加之相关政府部门的反应、调控机制迟钝,对事件真相的遮遮掩掩。这时,在有组织的谋划下,聚集群体极易采取体制外的途径和手段如静坐、游行等来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甚至出现打、砸、烧、抢的暴力行为,与有关部门发生冲突对抗,现实群体性事件爆发。
事件爆发后所带来的各方压力会促使相关政府迅速成立、启动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而媒体作为群体和政府之间的中介,会倾听并向政府反映群众诉求和实际舆情同时向聚集群体传达政府态度,粉碎谣言。⑤
在政府部门与大众媒体的迅速介入之后,矛盾得到解决,事态得到控制,聚集的群体开始减少,参与的民众人数也开始不断减少,群体性事件进入衰减、平息的阶段,最终重新达到社会秩序稳定的状态。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路径实际就是网络平台中舆论、意见的扩散路径,是以话语、意见为纽带。而且,网络群体性事件不像现实群体性事件那样存在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如“贾君鹏事件”、“蒙牛伊利网络公共战”、“淘宝新规事件”等,均是突然从网络论坛中传出消息,并迅速发展形成舆论高潮。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说来只经历发展、高潮、衰退这三个时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议题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事件,也可以由虚拟环境中的事件所引发,如“贾君鹏事件”。如图2所示,信息源由主流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报道、或者网站社区发布之后,即已进入了整个事件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网民、意见领袖以及网络“水军”等主体的意见参与,受公众关注度高的议题就会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源中被挖掘出来,成为热点问题。
传统主流媒体也会出于不同的考虑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一些成为热点问题的议题并未维持热度而是很快走向消解,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传统媒体所进行的筛选。而通过筛选的热点议题,传统媒体会迅速跟进介入,与网络中的舆论形成共振。与此同时,网络公众自身道德立场的表明及态度情绪的宣泄也会进入一个爆发期。互联网上各种观点的交锋对峙,事件迅速蔓延升级,网络群体性事件进入高潮期。这个时期也是各种意见的整合同化期,许多意见倾向开始集中,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⑥在经过专业人士的评论分析之后,公众会对事件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反思,前期阶段的一些非理性观点会被剔除掉,网民对事件的认识达到基本一致。
而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高潮期过后,议题何时进入弱化、衰退阶段则取决于事件自身的发展。若事件的解决结果引发网民新的质疑,那么整个事件还会再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但是如果事件能够得到顺利且良性的解决,那么人们的关注点就会很快转移,事件进入衰减阶段。或者事件进度缓慢,没有新动态,那么网民的关注点也会很容易转移到其它新出现的议题上去。这也是一些事件被反复关注的原因,因为这并不是事件最终的解决和衰退,只是沉寂一段时间后,会在其他的诱发因素下再次出现,进入公众视线。
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演化机制上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现实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和演化初期,往往是由具有共同诉求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渠道来动员、聚集,随着事态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体聚集。而后加入的这些聚集群体通常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性事件原有的利益诉求和目标都会被冲淡而发展成为一种群体的无理性行为。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发展初期,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网络中的意见、话语也十分多样。但经过辩论、整合及同化,许多意见倾向会逐渐开始集中,群体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甚至形成极端的观点。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到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⑦
参考文献
①⑦方付建、王国华,《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J].《岭南学刊》,2010(3)
②严峰:《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M].上海三联书店,2012
③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④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M].学林出版社,2010
⑤罗成琳、李向阳,《突发群体性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6)
⑥王芙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意见扩散及其路径模式图》[D].河北大学,2011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