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对于三本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审计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因材施教;分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49-02
一、三本院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冲突
(一)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差距
相对于二本院校,对于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本院校学生,通常具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压力大,较自卑,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自尊心强于自信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3)自律性差;(4)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5)思想活跃,个性鲜明。
基于本学院12级会计学1、2、3班共计近200多名学生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统计调查可知,明显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所示:
学生方面:(1)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断层;(2)缺乏宏观知识体系、发散思维,禁锢于微观知识点学习思维惯性;(3)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
审计课程本身:(1)审计知识点太多,太抽象,晦涩难懂;(2)教材选取有问题。
教师方面:(1)没有针对学生对教材瘦身;(2)没有平衡好理论讲解与趣味性案例剖析的时间冲突。
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学为主,而且知识讲授过程中主要注重“各章节的微观知识讲解”,即针对具体的章节中的重要理论进行详尽的讲解,缺乏把知识宏观系统化,不注重各章知识的归纳与联系,所以学生所学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甚远,表现在创新型人才要求思维发散、学以致用,而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拘泥于单一学科知识;创新性人才要求个性开放、团队协作,而三本院校培养缺乏理论实践好。
(三)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专业课老师的评教方式,其弊端较为显著,学校无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科特点,不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是集体对某一专业授课老师进行评价,那么一些难度较大、对理论基础要求较高、不易理解的课程,学生对其评价普遍偏低,学生一般以可理解性和讲解趣味性给专业课老师打分,学生没听懂或对此课程不感兴趣,则会否定老师;而评教结果会大大挫伤那些课程难度较大的专业课老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不按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而采取传统的集体授课,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双败,更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探索
由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可知,若采取不分层次的传统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不利的。
对此,建议依据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力求为全国一本、二本高校选拔出具有较好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即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就业型、考研型”。
首先,第1-2学年不区分学生层次,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给新入校的学生一个平等的新起点来开始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学的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专业课、公共文化课等,但是在授课的方式上,基础专业课和公共文化课是有区别的。(1)强化专业基础。针对基础专业课,建议授课教师探索区别于传统“填鸭式”的新教学模式,即采用“多样化、灵活、轻松的”授课方式,尽量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2)公共学科知识:“先简化+继续跟进”方案。针对公共课程,尤其是数学,建议采取简化处理,浅显易懂的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那些立志要考研的学生,经过简化处理的公共课程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建议学院采取“自愿选修”的方式,根据学生对知识深化的要求和选修学生的人数,额外开设小班进行公共课程知识的“继续跟进”。
其次,第3、4学年,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意愿进行“分层”,划分为“考研、考注会、就业实践班”,所授专业课程及课程讲解的重难点会有所不同。具体授课重点具体介绍如下:
(1)针对学术性考研的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他们具备扎实的微观知识之后,就要加强宏观知识系统性的训练,把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是做科研项目或写科研论文的关键。
(2)针对考注会的学生,加强所考6门专业课微观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每门专业课宏观知识结构的汇总及配套专题的练习。对于6科中的审计,更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考试科目,具有抽象、大篇幅晦涩的文字表达以及扎实的其他学科知识支撑等特点,所以在此要将课程与多学科知识点联系讲解,促进其形成发散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第一群体中考注会的同学,除了掌握扎实的微观知识和宏观知识体系之外,强化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该部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就业”,只是相对于第二群体(从事一般财务工作或其他工作),所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更具专业性、复杂性、思维的发散性。
(3)针对就业班的学生重点强化会计、审计实训,在毕业之前的1—2年内,依据不同企业类型的财务特点,重点模拟强化手工和财务软件会计实训、税局报税流程、审计实训流程,就业时需要的礼仪礼节等常识。
三、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中的宏微观教学方式具体运用 (一)第一群体的“宏微观并重”教学方式运用
1.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体系
(1)构建某教材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明辉与史德刚老师主编的审计教材为例,6-12章的知识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审计课程整体知识框架
构建审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框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把握各个章节具体微观知识的同时,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即教材是如何展开的,每章节又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就可以把整本教材的大致知识结构了然于心,然后再结合审计老师对各章节专业知识的讲解,不断细化结构框架中的内容。能力及具体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牢固把握的基础上的,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中的一个关键要求,在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才能通过强化习题或业务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2)跨教材发散性思维理论讲授
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案例或配套习题,启发学生把以前所学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案例分析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当前所讲的教材。增加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灵活性、趣味性。在剖析审计案例时,建议审计老师扩展思维,把案例中所能涉及到知识点尽量给学生剖析到位。例如:(1)成本会计:生产循环中会涉及生产成本核算等;(2)经济法、税法、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相关合同、票据、公司法等,税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等;(3)财务管理:涉及财务风险及财务指标合理性等;(4)会计学:涉及正确的会计处理及编制调整分录等;(5)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审查管理漏洞、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风险等;(6)营销学:审查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商业运作模式等;(7)微观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的营销策略及手段等。
2.注重微观知识讲授形式的灵活性
微观知识讲授就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课时安排,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基础对教材进行瘦身,有选择的进行重难点的理论知识讲授,针对第一群体学生动机较强和学习基础较好的特点,在进行各章节知识点学习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任务分组讨论法、手工实验法、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等,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营造小组讨论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对所学微观知识点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第二群体的“微观运用为主、宏观知识体系为辅”的教学方式运用
针对第二群体的学生,自律性和基础稍差、自卑感强,若仍沿用“填鸭式”教学,势必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但他们自身仍是有优点的,例如,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此不妨做如下尝试:
1.注重微观知识运用
微观知识的具体运用,动手能力与财务软件操作的娴熟度等是第二群体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竞争能力,在具体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领会,熟能生巧,在实践中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即形成自己的宏观知识体系。
2.在微观知识运用中构建学生的宏观知识体系
对于第二群体而言,如何在微观知识运用中,勾勒出相关专业知识的宏观知识体系,针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同时合理安排知识点学习的先后顺序,将宏观知识体系下的框架通过掌握每个细小又紧密联系的小知识点的方式构建起来。
(三)构建师生间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PPS论坛、QQ群、OA办公系统等网络交流平台到处可见,对此在高校教学方面,不妨尝试建立类似于上述的网络沟通平台。
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适用于财务专业的所有学生,不再区分第一群体或第二群体,该平台可由“学生、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组成,学生可以发帖留言,待“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看到问题可以及时回复,也可以在群里在线沟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解深度,增强实务操作能力和认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笔者尝试“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即科研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真正做到按市场需求订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具特色。“培养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是三本院校发展的硬道理”,更是三本院校立于全国众多高校的关键。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分层次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D-0270
参考文献:
[1]吕晓娟,李泽林.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5(01).
[2]石青梅.财经类三本院校“师生双赢”的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16).
[3]陈韶君.审计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7).
关键词: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因材施教;分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49-02
一、三本院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冲突
(一)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差距
相对于二本院校,对于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本院校学生,通常具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压力大,较自卑,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自尊心强于自信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3)自律性差;(4)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5)思想活跃,个性鲜明。
基于本学院12级会计学1、2、3班共计近200多名学生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统计调查可知,明显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所示:
学生方面:(1)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断层;(2)缺乏宏观知识体系、发散思维,禁锢于微观知识点学习思维惯性;(3)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
审计课程本身:(1)审计知识点太多,太抽象,晦涩难懂;(2)教材选取有问题。
教师方面:(1)没有针对学生对教材瘦身;(2)没有平衡好理论讲解与趣味性案例剖析的时间冲突。
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学为主,而且知识讲授过程中主要注重“各章节的微观知识讲解”,即针对具体的章节中的重要理论进行详尽的讲解,缺乏把知识宏观系统化,不注重各章知识的归纳与联系,所以学生所学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甚远,表现在创新型人才要求思维发散、学以致用,而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拘泥于单一学科知识;创新性人才要求个性开放、团队协作,而三本院校培养缺乏理论实践好。
(三)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专业课老师的评教方式,其弊端较为显著,学校无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科特点,不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是集体对某一专业授课老师进行评价,那么一些难度较大、对理论基础要求较高、不易理解的课程,学生对其评价普遍偏低,学生一般以可理解性和讲解趣味性给专业课老师打分,学生没听懂或对此课程不感兴趣,则会否定老师;而评教结果会大大挫伤那些课程难度较大的专业课老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不按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而采取传统的集体授课,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双败,更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探索
由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可知,若采取不分层次的传统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不利的。
对此,建议依据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力求为全国一本、二本高校选拔出具有较好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即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就业型、考研型”。
首先,第1-2学年不区分学生层次,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给新入校的学生一个平等的新起点来开始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学的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专业课、公共文化课等,但是在授课的方式上,基础专业课和公共文化课是有区别的。(1)强化专业基础。针对基础专业课,建议授课教师探索区别于传统“填鸭式”的新教学模式,即采用“多样化、灵活、轻松的”授课方式,尽量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2)公共学科知识:“先简化+继续跟进”方案。针对公共课程,尤其是数学,建议采取简化处理,浅显易懂的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那些立志要考研的学生,经过简化处理的公共课程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建议学院采取“自愿选修”的方式,根据学生对知识深化的要求和选修学生的人数,额外开设小班进行公共课程知识的“继续跟进”。
其次,第3、4学年,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意愿进行“分层”,划分为“考研、考注会、就业实践班”,所授专业课程及课程讲解的重难点会有所不同。具体授课重点具体介绍如下:
(1)针对学术性考研的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他们具备扎实的微观知识之后,就要加强宏观知识系统性的训练,把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是做科研项目或写科研论文的关键。
(2)针对考注会的学生,加强所考6门专业课微观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每门专业课宏观知识结构的汇总及配套专题的练习。对于6科中的审计,更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考试科目,具有抽象、大篇幅晦涩的文字表达以及扎实的其他学科知识支撑等特点,所以在此要将课程与多学科知识点联系讲解,促进其形成发散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第一群体中考注会的同学,除了掌握扎实的微观知识和宏观知识体系之外,强化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该部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就业”,只是相对于第二群体(从事一般财务工作或其他工作),所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更具专业性、复杂性、思维的发散性。
(3)针对就业班的学生重点强化会计、审计实训,在毕业之前的1—2年内,依据不同企业类型的财务特点,重点模拟强化手工和财务软件会计实训、税局报税流程、审计实训流程,就业时需要的礼仪礼节等常识。
三、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中的宏微观教学方式具体运用 (一)第一群体的“宏微观并重”教学方式运用
1.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体系
(1)构建某教材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明辉与史德刚老师主编的审计教材为例,6-12章的知识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审计课程整体知识框架
构建审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框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把握各个章节具体微观知识的同时,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即教材是如何展开的,每章节又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就可以把整本教材的大致知识结构了然于心,然后再结合审计老师对各章节专业知识的讲解,不断细化结构框架中的内容。能力及具体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牢固把握的基础上的,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中的一个关键要求,在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才能通过强化习题或业务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2)跨教材发散性思维理论讲授
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案例或配套习题,启发学生把以前所学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案例分析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当前所讲的教材。增加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灵活性、趣味性。在剖析审计案例时,建议审计老师扩展思维,把案例中所能涉及到知识点尽量给学生剖析到位。例如:(1)成本会计:生产循环中会涉及生产成本核算等;(2)经济法、税法、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相关合同、票据、公司法等,税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等;(3)财务管理:涉及财务风险及财务指标合理性等;(4)会计学:涉及正确的会计处理及编制调整分录等;(5)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审查管理漏洞、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风险等;(6)营销学:审查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商业运作模式等;(7)微观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的营销策略及手段等。
2.注重微观知识讲授形式的灵活性
微观知识讲授就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课时安排,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基础对教材进行瘦身,有选择的进行重难点的理论知识讲授,针对第一群体学生动机较强和学习基础较好的特点,在进行各章节知识点学习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任务分组讨论法、手工实验法、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等,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营造小组讨论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对所学微观知识点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第二群体的“微观运用为主、宏观知识体系为辅”的教学方式运用
针对第二群体的学生,自律性和基础稍差、自卑感强,若仍沿用“填鸭式”教学,势必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但他们自身仍是有优点的,例如,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此不妨做如下尝试:
1.注重微观知识运用
微观知识的具体运用,动手能力与财务软件操作的娴熟度等是第二群体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竞争能力,在具体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领会,熟能生巧,在实践中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即形成自己的宏观知识体系。
2.在微观知识运用中构建学生的宏观知识体系
对于第二群体而言,如何在微观知识运用中,勾勒出相关专业知识的宏观知识体系,针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同时合理安排知识点学习的先后顺序,将宏观知识体系下的框架通过掌握每个细小又紧密联系的小知识点的方式构建起来。
(三)构建师生间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PPS论坛、QQ群、OA办公系统等网络交流平台到处可见,对此在高校教学方面,不妨尝试建立类似于上述的网络沟通平台。
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适用于财务专业的所有学生,不再区分第一群体或第二群体,该平台可由“学生、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组成,学生可以发帖留言,待“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看到问题可以及时回复,也可以在群里在线沟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解深度,增强实务操作能力和认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笔者尝试“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即科研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真正做到按市场需求订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具特色。“培养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是三本院校发展的硬道理”,更是三本院校立于全国众多高校的关键。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分层次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D-0270
参考文献:
[1]吕晓娟,李泽林.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5(01).
[2]石青梅.财经类三本院校“师生双赢”的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16).
[3]陈韶君.审计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