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隆重举行!这是继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盛典、2017年八一建军节九十周年大阅兵在朱日和演兵场隆重举行之后我军装备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人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排山倒海般的“中国装备新浪潮”扑面而来!
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中国武装力量及其装备建设的最新成果时,都惊讶地感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井喷”式发展!
大阅兵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形象地说明了军改成果:就是将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战略取向与强军目标和“能打仗、打胜仗”根本要求紧密相接,与维护国家安全、拓展国家利益和巩固大国地位等战略需要相适应。
观看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盛典,作为国防科技人,最让我感到兴奋不已的是,我军新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潜射导弹也闪亮登场了!有西方媒体猜测,公开亮相装备于新型战略核潜艇的“巨浪-2”潜射洲际导弹,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打赢主要来自海上的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战略决心和物质基础准备。
看到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盛典上公开亮相的“巨浪-2”潜射导弹,不禁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在首次潜地导弹发射试验的日子里,追忆起三十七前那次试验中张爱萍将军的“敢于担当”。欣值张爱萍将军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文以表缅怀。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抓任务”
1977年,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有着杰出贡献和深厚感情的张爱萍将军再次复出。中央军委决定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专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当时的国防科委科技部承办。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张爱萍提出的“向太平洋发射洲际战略导弹、潜艇发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以及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为1980年至1984年的三项重点任务,即后来在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抓任务”。
1981年4月30日,张爱萍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之命,在核潜艇总装厂主持首艘导弹核潜艇下水典礼。这艘1970年9月开工的、被“文革”延宕十年之久的导弹核潜艇列装时,中央军委将其命名为“长征–2”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对出席下水仪式的海军领导讲:“十年磨一艇,被耽误的时间太久了点儿,海军还得要奋起直追呀!”
也就在“长征–2”号下水典礼大会上,张爱萍再次强调了完成“三抓任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的重要意义。他号召所有研制人员: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追回来!把潜射导弹技术搞上去!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在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中再立新功。
“长征–2”号下水典礼成了完成“三抓任务”的动员会。正是在“忠诚事业、矢志国防”坚定信念的强劲支撑下,张爱萍一手大刀阔斧抓拨乱反正,一手争分夺秒抓科研生产,创造性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体系中建立了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三抓”任务,实现了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专委决定,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用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进行。由于试验的技术难度大,协作面广,保障兵力和参试单位多,为加强对试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抓总,于1980年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
1981年,按照张爱萍的指示,建立了試验总师制度,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任总师,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沈荣骏及海军潜地导弹试验部参谋长谢国琳任副总师,负责试验中的技术协调工作。1982年3月,成立首、末区指挥部。为保证这次试验任务的完成,二院组织了试验队,在队长王兆麒带领下,来到海军潜地导弹试验场。
这次试验的调度指挥由国防科工委指挥所统一组织实施。首、末区之间的测控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案由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所负责制订。渭南测控中心担负首、末区之间的信息交换。
首区的准备工作按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测控通信和防救警戒等4个主要方面同时展开。技术阵地在210所所长周淦林的带领下,提出了阶梯式的工艺流程,把只能准备2发弹的厂房条件,扩大为可以同时准备3发弹、存放2发弹。技术阵地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种操作规程和细则,还对几百台专用地面测试设备进行了复查标校,并解决了出现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导弹的质量,如期完成了测试任务。
在艇长石宗礼的严密组织和潜地导弹试验场等参试单位密切配合下,常规潜艇先后完成了艇员训练、试验艇航行试验、设备标校、安装调试、匹配试验、通信浮筏试验以及带弹出海合练、发射程序演练、协同匹配演练、水下脱险训练等各项准备工作,熟练掌握了发射程序和操艇的技能。
这时,遭遇的困难还有测控通信设备多、分布广等问题,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远在千里之外。要把众多的测量、引导、遥控、遥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数传等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系统,并具有实时测量和处理的能力,技术复杂,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测控系统的一大批工程技术干部和操作人员,在潜地导弹试验场副司令顾守仁的组织领导和有关厂、所协同支持下,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完成了各项任务。
为了执行这次试验任务,潜地导弹试验场还组织了测控系统校飞、通信传输合练、干扰测试、首、末区信息联调等试验。经过16次动态校飞,验证了测控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使整个系统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检查了测控系统校飞情况后,挥毫题词,以资鼓励:
试验突破千重关,操作练就绝妙手。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顺基地为主组织实施。担任海上警戒、护航、防救、护缆任务的58艘各型舰艇,认真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并多次组织了防救兵力援潜演练和脱险训练。
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发布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相关公海区域的“禁海”公告。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进入倒计时……
10月7日凌晨,试验工作严格按指挥程序,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试验指挥所里,指挥组长、试验基地副参谋长王惠悫作了“临战”动员,各战位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做好了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
史册是如此记录的。1982年10月7日15时14分01秒,我们的潜艇从×个大气压的海水中成功发射出了第一枚运载火箭,火箭从海面上冲天而出,发射升空正常,但到二级点火后不久,导弹突然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水下发射首发潜地导弹试验失败!
新华社海军分社高级记者陆其明在《张爱萍与两弹一星》中写道:
当导弹发出巨响的那一瞬间,张爱萍脑袋顿时“嗡”的响了一声,但他马上想到的是:当务之急,是调整心态,查找原因,重新开始。
张爱萍看了看黄纬禄眼中的泪水,又望了望现场指挥员及基地几位领导脸上懊丧的表情,说:“你们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成功了吗?导弹已从潜艇中弹射升空,这就是突破!我们发射第一发的目的就是试验,导弹能从水下发射出来,又在水面上点着了火,并飞了起来,这就是成功!”
张爱萍接着说:“试验试验嘛,之所以叫‘试验’,就是因为谁也没有把握一次成功,为了下一次、下下次或今后的成功进行的工作才叫‘试验’呀!我们不是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我们还不能说是失败呢!只能说没完全成功!”
张爱萍继续说:“现在要紧的问题,是你们几位领导把头抬起来,带头振作起来,稳定大家情绪,查找原因,我们重新再干!至于国务院、中央军委方面,由我来汇报,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我是现场总指挥嘛!没有你们的任何责任。”
张爱萍说完,就指示基地几位领导及有关干部马上分赴各参试单位,做好安抚工作。
科学试验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成功的喜悦常常以失败为代价。
在首发潜射导弹试验失败的重要關头,张爱萍将军坚毅地挺身而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体现了他军旅生涯中一贯的作风。他说:“任何时候我们都是科学家的服务员,我们是做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了,是科学家的功劳;失败了,则是我们的责任。”他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一抓到底。他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宽容失败的精神,给了国防科研工作者以极大的鼓励。
(作者简介:袁和平,国防科工局原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