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内,历史之外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p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馆现场,偶遇向京的个展。在欣喜、惊艳的同时,我经历了某种奇特的失语一一诸多现成的语词:名词或术语,形容词或试图描述、勾勒的长短句瞬间涌出并阻塞,继而失语。因为,它们恰切却多余,顺妥却远难充分;因为,那些似乎只出自对今日阐释路径的预设与依赖,而非身体所体认到的那份浸染与情动。
  毋庸赘言,向京的艺术是女性的,也是关于女性的。但这里的“女性”,不同于任何规范惯例,也非刻意源自任何立场或主义;“她”不是某种社会类属,不是某种遭践踏或被宠溺的客体,不是某种经漠视或凝视的客体最终反窖为主。“她”是却不仅是某种盈溢而丰饶、恣肆而默然的所在。作为一个具象的,甚至是“写实”的雕塑家,在向京的展览现场,你直面到的是间或巨大、偶尔纤巧的女性的身体——某种凸显的、物质性的在场;鲜有例外地,她们不羁而蓬勃,带着某种强悍的孤寂与执拗的不屑一顾。向京的创作自发轫到极盛期,几乎持续奔涌为一个个作品系列。
  向京的作品序列,似乎由一个女童的凝视开启:为成人世界所隔绝或围困,或全力隔绝、对抗着成人世界的噪音与入侵。一处弱小而自励强悍的、自我的城堡;在嬉笑、鬼脸与顽劣间,是只有自己知晓的攻防战;薄土上的幼树,只在无人处、无人时努力地伸展、抖动着枝叶。及至青春期的到来:躁动、液化一一如化冻的沼泽,泥泞而饱溢着生机;欲望,也许并非朝向客体或无客体指向的欲望;陡然喧嚣的、陌生的身体,炼狱般的时间中生命与死亡的感知同时蛹动。在嬉戏、无为时间之中,伴着指间的一支香烟的芳香的少女,在对自我及世界的怀疑间向内更深地陷溺。继而是女人 身体性的生存,怀孕或不孕,由年轻到衰老;向京式的漠然与欣悦,向京式的自在与灼伤。当然,一如具象的雕塑艺术的规定,这是空间所负载的时间,或置换为空间的时间;但青所不同的是,这是女性的生命时间,是语言时间。
  我认为,在向京的两个重要系列《保持沉默》与《全裸》之间,有蕃一个重要的临界时刻与临界点的逾越。无论是在展厅中的时间流动,还是雕塑形体空间所标识的时间段落间,我将《你呢?》读作这临界状态的、铺陈开去的界面:沉默一一历史的沉默,女人的沉默,形而上或名为维特根斯坦的沉默,正在闪烁中凝聚并在密集中向内塌陷或爆裂;其间,表達,关于女性,关于自我,关于身体与心灵,关于生命或存在,关于他人、社会或日主体间性……正喷薄欲出——这便是可称壮观的《全裸》系列。于我,在向京这两个相衔的系列中,《保持沉默》中那站立着的、携带着某种逼迫和焦灼感的沉默,以一个设问句或一阕声音“你呢?”终结,由此开启了“全裸”作为表达和语言的原创、推进与成就。经由《保持沉默》,《全裸》系列将向京的媒介材赝一一玻璃钢着色及她的主要语言形态——女体推到了极致。
  或许正是这一语言介质,形构了或负载了向京的原创性表达一一对一系列二项对立式的逾越或日叠加。一如她早期的作品无端地令人联想起暴露于街道上或都市中的私密空间。或许,这也正是向京看似高度写实的具象之作始终充溢着深刻的荒诞感的由来。也可以说,她正是以自己坚实而写实的雕塑铭刻了社会生存与女性生命甚或生命自身的荒诞。那是内部的外部,外部的内部或外在的内部,那是漫游于无法感知、无从触摸却赫然在场的社会间的个人或日个体,或由孤绝的个体暗示或透露出的社会。
  而有趣而怪诞的是,人们无疑会说,向京的作品令女人“在场”,确定无疑的、身体性与物质性的在场,但需要补充的是,那同时是某种无可置疑的非语言的语言事实的降临。形象亦是意义,情境亦是阐释、身体亦是哲思。极为精彩的是,当我们说,向京的作品是女性的、关于女性的时候,似乎忽略了向京的女性世界中不仅没有男性,而且是不以男性为先在设定及参照。这意味着,男性并非女性生存及意义的对立项。如果说,向京的女体,尤其是那些坚实的、渐次获取并展露出一份自在甚或欣悦的女体,间或令某种老迈衰朽的父权幽灵或残骸感到冒犯与挑衅的话,那么,这显然并非源自向京作品自身。向京作品的力量得自于生命或身体自身的质感与力度,其表达在女性的生命身体内部发生,其雕塑作为空间的与物理的事实,是女性自身的内在世界的言说介质。因此,当我们操弄或挥舞着二元对立式去尝试定位、定义、阐释或日捕获向京之时,我们极有可能收获到的是挫败与无助。因为,二元对立式,这一硕大的西来的形而上学范式,比对向京作品,似乎也形同残骸。我们可以说,并非参照若男性或男权而展示的女性的外在的内部、内在的外形,令向京凸显了并溢出了女性与性别的议题及惯有设定;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并非仅仅作为对抗、挑衅、拒绝而站立的女性——身体与心灵、经验与体验、事实与意义,令向京得以越界,游走、飞扬于为对手或敌手反身设定的栅栏或牢狱之外。因此,当我们说,向京的女人体是思与像、意与物之间的吊诡与辩证,我们同时经历着阐释的突围与陷落。向京那或硕大、或纤巧,但无一不坚实的女体,展示着肉身的沉重与人间气象,却叉同时显现着某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如精灵、如魅影般的玄思;那空间的、物理性的存在,似乎同时是意义的透明与语言的抽织。
  向京的世界里的众多形象千人干面,尽管并不贴切,却仍可将其称为“凡(,女)人谱”或“众生(/女)相“;但她的每一个独特的作品/形象都是指称着一个“我”一一不是向京之“我”或“自我”的假面或化妆,而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一位漂移或离散间的个人,某种因无从相互连接而丧失了社会连接的自我。放逐或自我放逐?类似追问似乎毫无意义。而当向京以一个叉一个渐次恢宏的作品系列,在空间与艺术场域中连缀出时间的轨迹,她已并非刻意却逻辑地降落在女性生命经验与连贯而有机的女性的生命叙事之上,那里曾经是一处巨大、被各种划痕充满的空白。或许同样由于这份孤绝与内视,作为向京创作之直接驱力的问题或日困扰或追问冲动,始终是哲学的,而非社会学的;由近乎直觉的、自我的身体与生命体验到关于存在、意义、生与死、人与人类的追问之间,同样未经或拒绝了当代艺术、当代美学或美学破产的中介,迸发和展露的,只有某种向京式的执着与倔强,某种喷发般的才情激涌。   当笔者迟到地遭遇到向京的作品或世界之时,最初与持续的震动,甚至锚愕与失语,来自一份为赞叹、惊喜所包裹着的陌生。除了全然不曾预期或日超出期待视野的获得,除了面对原创、作为当代世界稀缺资源的艺术原创带来的陌生感之外,笔者体认到的陌生与失语,首先来自我所稔熟而多数时刻有效的、不止一种阐释路径与模式的失效。一旦面对向京的艺术现场,我在辨识出一种语言的创生、一份身体与生命体验宜接朝向艺术的流动之时,在当代中国艺术中,我几乎酋度目击到某种沉寂或日空白:社會与历史的沉寂与空白,准确地说,似乎是无从或拒绝有效地经验社会与历史而勾勒出的沉寂与空白。沉寂,或日纯然的噪音;空白,或日绝对的缺席(而非缺席之在场)。艺术当然无须直接关平社会、历史或政治,但社会、历史或文化政治却几乎无例外地涂抹了或渗透了艺术家的生命底色,成为文化艺术文本的某种先设或前文本。或者更为简洁明了的是,我自己惯于,或可说长于在中国及世界的文化、艺术文本中显影社会、历史与文化政治的隐形书写或辨识、解读羊皮书上被涂抹去的印痕。也正是这种惯势或日能力令我分辨出向京作品这份沉寂或空白,也令我惊异而无力于此。我可以说,正是当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段造就了类似孤绝于社会的自我、隔膜、漠视或无感于历史的个体;也可以说,曾长久地见逐于历史与社会性生存的女性,其生命经验原本在社会、历史之外;但我宁愿说,令个人纷扬悬浮如微粒浮尘般的历史瞬间,成就了向京的语言与艺术,成就了一个才情与个性的、鲜见的个案,但我仍欣悦于《全裸》系列中他者显影、社会涌入的时刻,那也是一个见证并收获强大的自我与原创的时刻。
  在《全裸》系列之后,《这个世界会好吗?》再度以设问句明确标识了社会性关注与议题的凸显和抵达。再一次,高度自觉地、几乎是矫枉过正地,在这一以梁漱溟的甸子命名的系列间,无疑是他者,异质,两性/社会关系(也许还有“中国”)的直观登场。郡几乎是某种携带着密集恐惧症式的造型。关于“关系”、关于位置、关于结构、关于权力。一反此前向京作品系列之孤绝、寂寥、躁动而跳脱、俏皮而漠视的造型与情绪基调,《这个世界会好吗?》中的“凡人”,杂耍主题里,曾在《保持沉默》和《全裸》系列中舒展而放肆的身体,此时柔软却高度秩序化地弯曲并折叠;身体与身体、“我”与“他”或“她”彼此连接叉彼此挤压,相互支撑又相互压迫:某种精确、不容半点错失或些许变动的结构位置与阶序,极度密集、紧密,无从拆解,拒绝分离;同时,各异的脸上点染以如此相像的大笑容。
  不难读出,尽管向京那城堡固守般地女性自我形象首度视觉缺席,但“她”或“我”那执拗地索求真意、决绝妥协的视线,无疑覆盖并充满了每一细部。如果说,在向京的视线下,社会,某种密集的、岌岌可危叉车不可破的“关系”毕竟令她不适,那么,一如她曾尽洗自恋的自我逼视,以杂耍为象征元素或语码的、向京的社会图像,亦不曾显影于任何精英主义的自许与俯瞰之中。再一次,她凝视而不晕眩,追问却不自命持有答案。新系列中的作品,并非仅仅关乎中国式的社会关系或权力事实,而且是对新的语言可能的触摸。如果说,她最终以某种艺术语言的创生而令女性的生命经验得以在场,那么,在《这个世界会好吗?》及此后《S》系列中,她无疑在对新的语言可能的实验中尝试去捕获过度言说而不曾言说的艺术与社会事实。这一次,身体所负载的是社会一一人类社会。这一定位,无疑是因系列的另一半一一《异境》的参照而获得。与“凡人”一半彼此相对,向京茌《异境》中创造了堪称神来之笔的动物。似乎是《全裸》系列的《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中那只怪诞又绝妙地站立一旁的鹈鹕“穿越”而来,在新系列里衍生出一组曼妙的动物形象。如果说,《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或可视作后一系列中的《凡人》主题的初音,那么《这世界会好吗?——异境》中的动物,却似乎是《全裸》系列中臻于完美的女体——具象而抽象、肉身而哲思之所在的“转世”。
  “不安”与“安宁”,几乎可以视作向京作品序列的基本和弦与主题,或者说一组基本的情感、感知的节拍。与身体有关,与艺术有关,与心有关,与无名或匿名的乌托邦冲动有关。于我,与向京的作品偶遇,不期然间成为一次见证并再次尝试信任艺术、艺术家的生命与创造的奇遇。如此快乐,一切仍在路上。
其他文献
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主要服务于一级艺术市场的综合性交易平台,其基本形态在中国大陆十多年的酝酿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成熟起来,并由一线中心城市向区域经济中心辐射、拓展。在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城市厦门,2018艺术厦门国际博览会将于5月25日至28日再次于厦门国际会震中心舉行。此次博览会汇聚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二百家中外艺术机构、展出上千位艺术家的上万件各类艺术作品。  本届博览会以开放的姿态、学术的精神
期刊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非中心城市或者城郊乃至乡野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年展、三年展和艺术节。这一方面与原有的中心城市的双年展、三年展逐渐疲乏、丧失了新鲜活力有关,另一方面则缘于区域文化产业的拓展。双年展、三年展是从西方引进的展览模式,有些展览地原本亦非重要城市,而恰恰是以这样的大型展事来提升城市形象,并带动一系列的周边产业。而在中国,最初具备办展条件和氛围的主要是几个一线城市,当这些双年展、三年展逐渐为艺
期刊
2018年11月,上海外灘美术馆迎来了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的主题源自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非生产性耗费”的理论,撇开维系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战争、宗教膜拜、游戏、艺术……所有这些活动都属于非生产性耗费,在其原初状况下,它们的目的仅仅限于自身。而在当今资本主义和便捷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活动中过度的“非生产性耗费”与“生产性消费”一样重要。这一主题贴
期刊
一   从2012年算起,李诗文画“风景员”已经有七个年头了。那一年,他集中创作了《漂浮方案》《野有其光》《有斑痕的风景》等几个不同系列的风景画。从他最初的这些风景作品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他真正想表现的其实并不是自然景物的美,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撞入眼眸的“风景”在他内心激起的幽深感喟:对于有很深的传统文化修养的李诗文来说,《漂浮方案》所描绘的淡如幽梦的浮云,当是漂浮于现代世界的“游子意”的载体吧;在
期刊
近期,“歌德开放空间”项目陆续推出小型个展——三个“临时客厅”。以“客厅”作为空间策略和策展模型。尽管以“客厅”为概念,真正的策划工作却是从空间改造开始的。而改造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寻常人家“客厅”意向的艺术展示和活动交流空间。这包含了多层次的意图。因此,空间设计的形式推导过程,其实是在分析、拆解出不同功能诉求的形式依托后,反复进行优先排序、重组或合并,甚至是舍弃,最终取得最佳的形式平衡。改造后的空间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个展题为“极限的节奏||”,它相对之前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极限的节奏|”而言,有什么新的发展和不同?  吴鼎(以下简称“吴”):“极限的节奏”作为一个项目以一个段落接一个段落的方式推进展开,这本身就自带着一种生长的状态。  艺:这个展览延续了“极限的节奏”这一概念,而你之前提到过本科四年有三年在“玩音乐”,音乐的元素在你的艺术创作里有什么影响?  吴:原来确实研
期刊
第一次见托里·维罗纳斯(Tori Wranes),是在海达路德的山妖峡湾号(MS Trolfjord)上。游轮沿着挪威的西海岸向南航行,沿途峡湾风暴壮阔。9月下旬,我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海上艺术项目“Coast Contemporary”,托里-維罗纳斯就在其中。  她束着马尾,比我想象中娇小,一袭军绿色配棕色麂皮的中袖风衣,看起来英姿飒爽。她限神明亮,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第一天上午的论坛刚结束,
期刊
“高低搭配则赢市不累”,这其实是一条早已被各大厂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运用娴熟的原则,多普达(dopod)对此自然也颇有心得。惟有有效地把握技术趋势和消费意识,才能赢得市场,多普达在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推出了贴近大众化消费和使用需求的导航智能电话——P660。从市场定位和产品特性来看,P660将使仅针对“少数派”精英人群的P860不再孤军奋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在艺术门画廊举行的新展,是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我们的观展体验是,展出的新作不仅在内容、风格上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跨越,而且展览主题上也有突破,名字叫做“真空、干地与房间”,请问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指涉吗?   倪志琪(以下简称“倪”):这是我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因此我在整体规划上就试图给艺术圈内外的新老朋友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尝试突破一下自己,毕竟作为一个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庞茂琨创作于1983年的作品《苹果熟了》为分析对象,探索通过历史人类学方法揭示社会情境之本相。这一研究,既提供了一种对于艺术作品的再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试图为艺术作品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范式。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社会情境、油画艺术  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先生将人类社会分为经济生态、社会结群和文化表征三个方面,而将前二者称为社会情境。人类生活在由各种表征所构建的社会情境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