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著名的桂林画家李吉寿画技全面,尤以善画墨梅闻名,被称为清代的“梅花圣手”,素有盛誉。除工写墨梅外,还兼工山水,临古之作极为逼真,其画作被赞为“尺幅片纸,宝若席珍”。本文对桂林博物馆藏李吉寿的山水画、临古之作及墨梅图进行赏析,以展现李吉寿的绘画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吉寿 山水画 临古 墨梅图
李吉寿(1815—1896),字次星,号桐江渔、万松老人,广西桂林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人。因擅画墨梅,又称梅花馆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介绍李吉寿道“工写墨梅,兼工山水,临古之作逼真。晚年融诸家为一炉,于树石、花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书法秀丽,尤工八分,瘦硬直追汉魏,草篆亦有法度。”[1]由此可见李吉寿是一位画技全面的画家,除专事画梅之外,人间百物百景以及临古之作也时常见于笔端。清人杨翰称赞李吉寿的画作“可夺元人,尺幅片纸,宝若席珍。”[2]桂林博物馆收藏有李吉寿书画作品二十余幅,这些书画作品真实印证了李吉寿的艺术成就。
一、笔墨精润,山水寄情
李吉寿《八百遐龄图》(见图1),纵129厘米,横64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桂林博物馆。画幅右上方题款中写下“八百遐龄图,文衡山有此本,予尝临于晋中。今为诒孙侄写此大幅,因用其意收藏家,侈言粗文是作近乎否耶?时光绪乙酉五月,七十一叟吉寿并记。”钤白文方印“吉寿”“老星之子”。“老星”即为李吉寿之父李熙垣,他开崇山李氏书画世家一派,历经八代,世称“画笔如林”,李吉寿为其第六子。题画中的“八百”原义是以花鸟图中的八哥和柏树的谐音组成,“遐龄”意为高龄、高寿,表示长久,故《八百遐龄图》是蕴含长久、象征幸福安康寓意的文人画题材。此画为李吉寿临摹文衡山即明代“吴中四才”中文征明笔墨之意而为之,画家在题跋表明,自己曾在晋中临摹过文征明的此类画作,而这幅画作是为赠送后辈孙姪而作,并自谦此画是否能与文征明笔墨相近、意境相似呢?
《八百遐龄图》布局饱满,用笔细腻,气势雄伟,层次分明。水墨勾皴的树石,极富秀雅之韵。高山大石以长披麻皴来表现,并在山体的凸凹处施以浓淡相宜的墨色,使人感受到山石的苍劲浑厚,繁而不乱。远处的山峰采用点的技法来进行装饰,聚散有序,似草似木,似苔似树,增加了画面的意境。更远处的山峰则用淡墨渲染,远近分明。山石间云雾缭绕,虚实相间。漫山的柏树采用了勾、点、染的技法进行表现,并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做叶片点缀且施以色彩,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重重山峦伸向远方,产生一种悠然的纵深感。山脚下水边的密林柏树旁,一位老叟手扶手杖带一小童正欲过桥,似要绕山而行。整幅画营造出“仰观瀑水风,俯听流泉响”的如诗意境。此作品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整幅画面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二、师法自然,不加雕饰
李吉寿《仿石涛青城卧游图》(见图2),纵133厘米,高64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桂林博物馆。大涤子即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别号。石涛本名朱若极,是明代藩王靖江王的后裔,广西桂林人。
李吉寿在这幅画轴左上角隶书竖题“菉园尊兄大人自青城游归,志山水之清幽,思林泉之卧游,属予作图,因仿大涤子笔意以应,即求方家教政。岁光绪乙亥花朝桂林次星弟李吉寿”。左边钤两方印“吉寿印信”以及“次星李氏”,在画轴左下角钤“在山水间”闲章。
由题跋可推断这幅画描绘的是四川青城山的景色。石涛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笔意纵恣,不在意细处的得失,但特别注重大局的造势,讲究“气势”。这幅山水画李吉寿仿照石涛气势豪放的笔意,墨色浓淡、干湿兼用,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构图体现出含蓄隐现之妙。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的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都掩映在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从山脚游人倚栏而坐的临水亭阁至山顶翠林围绕的宫观,亭阁、宫观分级而上,取材自然不加雕饰,与山林河流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道家崇尚隐逸的风格。此画的结构似乎并没完全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反而是画中间的树木更为突出,墨色苍劲有力,矗立于画面中,似乎这幅画就是画家以站在这棵树下的角度纵目四望而描绘出来的,倒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墨梅奇拙,师承名家
李吉寿画梅堪称一绝,称为清代的“梅花圣手”。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十余幅李吉寿的墨梅图,现以其墨梅四条屏与同好共赏。
李吉寿《墨梅四条屏》,每条幅纵185厘米,横48.5厘米,纸本水墨。整幅画作墨色秀润,用笔古拙,凝重浑厚,呈现出一片古雅生机。画中苍劲的老梅挺拔向上伸展,铁杆繁枝,变化穿插,树干曲折盘旋而上。画家蘸墨浓淡均匀,干湿涂枝,新枝似柳,旧枝如鞭,枝繁花多,枝头点缀花萼,用笔率真,随心所欲。圈花点蕊,如珠似玉,生动地画出了梅花的清逸孤傲[3]。
李吉寿对于自己的画作颇为自许,画毕往往有题诗或留跋,文与画两相辉映,具见心意[4]。这组《墨梅四条屏》均在画幅左上方以行书题字,其中两幅诗文描写梅花盛开,随着风如蝴蝶般漫天飞舞的唯美场景,以及引借古人骑驴踏雪寻梅的典故抒发爱梅情怀。如第一幅(见图3)“画到梅花开九分,还有一分开当迟。风入漫林落一半,三分化蝶二分泥。”并留跋“用落花化蝴蝶意恰有意趣”,应了朵朵梅花如蝴蝶般飞舞缀满画面的意境。第二幅(见图4)题跋“骑驴踏雪忆陆游,涂写梅花几世修。古有卧游须类此,不须日日去寻幽。花亦迎人喜气开,蕾蔀满纸送香来。遥知雨露沾濡足,好试和美宰相才。”更重要的是另外两幅的诗句中透露出了画家的艺术渊源。第三幅(见图5)题诗作“半作花圈半点墨,天然两树分黑白。点墨始自宋以前,圈花又自补之开。我今仿此穿云出,江水照影如一色。”第四幅(见图6)题诗作“自从乩笔唤梅仙,王冕金农师法金。摹擬君家八十载,圈花如在晓风前。”并在落款处表明自己此时已“时年八十一”。晚年的李吉寿时常加题作画时的岁数,可体会出其感嘆老之将至的惜年之心。
在这组墨梅图的题诗中,李吉寿道出了之所以能得到画梅高妙技法的缘由,是因师承杨补之与金农,因此这组墨梅四条屏中处处可见杨、金笔意。南宋画家杨补之在继承墨梅创始者华光和尚墨梅画法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其中一种便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是现在还流行的所谓圈花法,而李吉寿的画梅圈花之法与杨补之一脉相承。
金农书法、篆刻造诣深厚,毕生有金石之好,其绘画浸染着金石之气。李吉寿师承金农以金石笔法入画,笔墨老辣古朴,含蓄奇拙。梅干斑驳苍浑,坚厚挺拔。梅朵用淡浓墨随意圈画、点染,看似无意之作,其实是功力所至。花干、花萼重墨点缀,无不透出金农的气韵风格。金农还有“金长题”的雅号,因其平生擅长于题咏,几乎每画必题,且每题必妙,将题款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之间,以达到“变字为画”的效果。这一特点在李吉寿的这组墨梅四条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题诗中透露出自己师从杨补之、金农,直接印证了文献记载其“师金农”的真实性,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吉寿画学渊源的重要资料。
四、结语
李吉寿在28岁时考中举人,怀着一腔济世报国的热情步入仕途,并多有“惠政”。然而当时政治的腐败及官场的险恶,让一向洁身自好的李吉寿深感自己清高的个性与官场的现实格格不入,便常以诗画明其心志,自省自励。甚至在年过半百告老还乡之后,仍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创作出不少题材各异的画作,如山水画、花鸟画、墨梅图、临摹画作等。因喜爱书法,古稀之年他还集写了《隶书六言联》《苏轼语四条屏》,82岁时还为其孙李庶华的《承韩轩诗文集》作序。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见李吉寿怀有的一颗热爱生活、年轻乐观的心灵。正像他笔下的墨梅,愈到深冬愈顽强,铁杆似的梅枝上绽出最洁白的花,并散发着恒久不去的幽香,这或许就是李吉寿拥有多姿多彩而又漫长艺术生命的原因。
参考文献: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4]刘汉忠.老子心中山水 儿子笔下梅花——李熙垣、李吉寿画迹[J].收藏·拍卖,2014(02).
[3]唐春松.妙手丹青——桂林博物馆藏古代绘画精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李吉寿 山水画 临古 墨梅图
李吉寿(1815—1896),字次星,号桐江渔、万松老人,广西桂林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人。因擅画墨梅,又称梅花馆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介绍李吉寿道“工写墨梅,兼工山水,临古之作逼真。晚年融诸家为一炉,于树石、花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书法秀丽,尤工八分,瘦硬直追汉魏,草篆亦有法度。”[1]由此可见李吉寿是一位画技全面的画家,除专事画梅之外,人间百物百景以及临古之作也时常见于笔端。清人杨翰称赞李吉寿的画作“可夺元人,尺幅片纸,宝若席珍。”[2]桂林博物馆收藏有李吉寿书画作品二十余幅,这些书画作品真实印证了李吉寿的艺术成就。
一、笔墨精润,山水寄情
李吉寿《八百遐龄图》(见图1),纵129厘米,横64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桂林博物馆。画幅右上方题款中写下“八百遐龄图,文衡山有此本,予尝临于晋中。今为诒孙侄写此大幅,因用其意收藏家,侈言粗文是作近乎否耶?时光绪乙酉五月,七十一叟吉寿并记。”钤白文方印“吉寿”“老星之子”。“老星”即为李吉寿之父李熙垣,他开崇山李氏书画世家一派,历经八代,世称“画笔如林”,李吉寿为其第六子。题画中的“八百”原义是以花鸟图中的八哥和柏树的谐音组成,“遐龄”意为高龄、高寿,表示长久,故《八百遐龄图》是蕴含长久、象征幸福安康寓意的文人画题材。此画为李吉寿临摹文衡山即明代“吴中四才”中文征明笔墨之意而为之,画家在题跋表明,自己曾在晋中临摹过文征明的此类画作,而这幅画作是为赠送后辈孙姪而作,并自谦此画是否能与文征明笔墨相近、意境相似呢?
《八百遐龄图》布局饱满,用笔细腻,气势雄伟,层次分明。水墨勾皴的树石,极富秀雅之韵。高山大石以长披麻皴来表现,并在山体的凸凹处施以浓淡相宜的墨色,使人感受到山石的苍劲浑厚,繁而不乱。远处的山峰采用点的技法来进行装饰,聚散有序,似草似木,似苔似树,增加了画面的意境。更远处的山峰则用淡墨渲染,远近分明。山石间云雾缭绕,虚实相间。漫山的柏树采用了勾、点、染的技法进行表现,并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做叶片点缀且施以色彩,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重重山峦伸向远方,产生一种悠然的纵深感。山脚下水边的密林柏树旁,一位老叟手扶手杖带一小童正欲过桥,似要绕山而行。整幅画营造出“仰观瀑水风,俯听流泉响”的如诗意境。此作品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整幅画面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二、师法自然,不加雕饰
李吉寿《仿石涛青城卧游图》(见图2),纵133厘米,高64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桂林博物馆。大涤子即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别号。石涛本名朱若极,是明代藩王靖江王的后裔,广西桂林人。
李吉寿在这幅画轴左上角隶书竖题“菉园尊兄大人自青城游归,志山水之清幽,思林泉之卧游,属予作图,因仿大涤子笔意以应,即求方家教政。岁光绪乙亥花朝桂林次星弟李吉寿”。左边钤两方印“吉寿印信”以及“次星李氏”,在画轴左下角钤“在山水间”闲章。
由题跋可推断这幅画描绘的是四川青城山的景色。石涛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笔意纵恣,不在意细处的得失,但特别注重大局的造势,讲究“气势”。这幅山水画李吉寿仿照石涛气势豪放的笔意,墨色浓淡、干湿兼用,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构图体现出含蓄隐现之妙。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的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都掩映在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从山脚游人倚栏而坐的临水亭阁至山顶翠林围绕的宫观,亭阁、宫观分级而上,取材自然不加雕饰,与山林河流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道家崇尚隐逸的风格。此画的结构似乎并没完全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反而是画中间的树木更为突出,墨色苍劲有力,矗立于画面中,似乎这幅画就是画家以站在这棵树下的角度纵目四望而描绘出来的,倒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墨梅奇拙,师承名家
李吉寿画梅堪称一绝,称为清代的“梅花圣手”。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十余幅李吉寿的墨梅图,现以其墨梅四条屏与同好共赏。
李吉寿《墨梅四条屏》,每条幅纵185厘米,横48.5厘米,纸本水墨。整幅画作墨色秀润,用笔古拙,凝重浑厚,呈现出一片古雅生机。画中苍劲的老梅挺拔向上伸展,铁杆繁枝,变化穿插,树干曲折盘旋而上。画家蘸墨浓淡均匀,干湿涂枝,新枝似柳,旧枝如鞭,枝繁花多,枝头点缀花萼,用笔率真,随心所欲。圈花点蕊,如珠似玉,生动地画出了梅花的清逸孤傲[3]。
李吉寿对于自己的画作颇为自许,画毕往往有题诗或留跋,文与画两相辉映,具见心意[4]。这组《墨梅四条屏》均在画幅左上方以行书题字,其中两幅诗文描写梅花盛开,随着风如蝴蝶般漫天飞舞的唯美场景,以及引借古人骑驴踏雪寻梅的典故抒发爱梅情怀。如第一幅(见图3)“画到梅花开九分,还有一分开当迟。风入漫林落一半,三分化蝶二分泥。”并留跋“用落花化蝴蝶意恰有意趣”,应了朵朵梅花如蝴蝶般飞舞缀满画面的意境。第二幅(见图4)题跋“骑驴踏雪忆陆游,涂写梅花几世修。古有卧游须类此,不须日日去寻幽。花亦迎人喜气开,蕾蔀满纸送香来。遥知雨露沾濡足,好试和美宰相才。”更重要的是另外两幅的诗句中透露出了画家的艺术渊源。第三幅(见图5)题诗作“半作花圈半点墨,天然两树分黑白。点墨始自宋以前,圈花又自补之开。我今仿此穿云出,江水照影如一色。”第四幅(见图6)题诗作“自从乩笔唤梅仙,王冕金农师法金。摹擬君家八十载,圈花如在晓风前。”并在落款处表明自己此时已“时年八十一”。晚年的李吉寿时常加题作画时的岁数,可体会出其感嘆老之将至的惜年之心。
在这组墨梅图的题诗中,李吉寿道出了之所以能得到画梅高妙技法的缘由,是因师承杨补之与金农,因此这组墨梅四条屏中处处可见杨、金笔意。南宋画家杨补之在继承墨梅创始者华光和尚墨梅画法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其中一种便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是现在还流行的所谓圈花法,而李吉寿的画梅圈花之法与杨补之一脉相承。
金农书法、篆刻造诣深厚,毕生有金石之好,其绘画浸染着金石之气。李吉寿师承金农以金石笔法入画,笔墨老辣古朴,含蓄奇拙。梅干斑驳苍浑,坚厚挺拔。梅朵用淡浓墨随意圈画、点染,看似无意之作,其实是功力所至。花干、花萼重墨点缀,无不透出金农的气韵风格。金农还有“金长题”的雅号,因其平生擅长于题咏,几乎每画必题,且每题必妙,将题款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之间,以达到“变字为画”的效果。这一特点在李吉寿的这组墨梅四条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题诗中透露出自己师从杨补之、金农,直接印证了文献记载其“师金农”的真实性,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吉寿画学渊源的重要资料。
四、结语
李吉寿在28岁时考中举人,怀着一腔济世报国的热情步入仕途,并多有“惠政”。然而当时政治的腐败及官场的险恶,让一向洁身自好的李吉寿深感自己清高的个性与官场的现实格格不入,便常以诗画明其心志,自省自励。甚至在年过半百告老还乡之后,仍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创作出不少题材各异的画作,如山水画、花鸟画、墨梅图、临摹画作等。因喜爱书法,古稀之年他还集写了《隶书六言联》《苏轼语四条屏》,82岁时还为其孙李庶华的《承韩轩诗文集》作序。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见李吉寿怀有的一颗热爱生活、年轻乐观的心灵。正像他笔下的墨梅,愈到深冬愈顽强,铁杆似的梅枝上绽出最洁白的花,并散发着恒久不去的幽香,这或许就是李吉寿拥有多姿多彩而又漫长艺术生命的原因。
参考文献: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4]刘汉忠.老子心中山水 儿子笔下梅花——李熙垣、李吉寿画迹[J].收藏·拍卖,2014(02).
[3]唐春松.妙手丹青——桂林博物馆藏古代绘画精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