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众所周知,现代高等教育担负着服务社会的功能。然而,相比于发达城市大学生人满为患,基层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况下,当女博士“打死都不下基层”的言论一出,无疑触动了高等教育敏感的神经。
厦门某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时,在微博上抱怨:“吃的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求: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并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该县统战部部长称:调研期间遇上台风,县里建议不要到农村,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
一边是当地呈现出最好的招待,吃住都在最好的县宾馆,一边却是遭遇女博士的抱怨,甚至抛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的言论,且这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如此,自然要受到诟病。其实,这只不过是个人的抱怨,对此我们不必上纲上线,不过,学校却该多给学生讲讲基层的真实情况,多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也更该积极引导学生多为基层服务。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即便是吃住都在最好的宾馆,也恐怕难以达到博士的预期。读博士为什么?从功利的角度看,显然是为了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因为高学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本。从现实来看,坚决不下基层的,显然不只是女博士。为何许多年轻人要奔向北上广?明知道那儿房价高、物价高,明知道自己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工作,还是要去那儿寻梦。如果这些年轻人愿意到贫困地区拼搏,或许不仅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不会有多大的生活压力,可许多年轻大学生并不愿意。
“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的想法,也决非洪水猛兽。这也不能就此说明大学教育的失败,其本质是功利教育给害的。读书读到博士,如果还要回到贫困地区,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当功利教育完全深入到骨髓,一看到贫困地方,吃住都不好,也就不会去那儿工作了。因为在预设的职业中,博士和贫困地方的落差太大。
一个女博士的抱怨,不可怕,但基层很需要高学历的年轻人。如果高学历的都不愿意去贫困的基層工作,显然是不利于基层发展的。这就需要大学教育要多做些实质性工作;也需要国家在投入方面,不要把过多的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多向贫困地区倾斜。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少些功利色彩。
厦门某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时,在微博上抱怨:“吃的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求: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并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该县统战部部长称:调研期间遇上台风,县里建议不要到农村,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
一边是当地呈现出最好的招待,吃住都在最好的县宾馆,一边却是遭遇女博士的抱怨,甚至抛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的言论,且这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如此,自然要受到诟病。其实,这只不过是个人的抱怨,对此我们不必上纲上线,不过,学校却该多给学生讲讲基层的真实情况,多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也更该积极引导学生多为基层服务。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即便是吃住都在最好的宾馆,也恐怕难以达到博士的预期。读博士为什么?从功利的角度看,显然是为了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因为高学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本。从现实来看,坚决不下基层的,显然不只是女博士。为何许多年轻人要奔向北上广?明知道那儿房价高、物价高,明知道自己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工作,还是要去那儿寻梦。如果这些年轻人愿意到贫困地区拼搏,或许不仅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不会有多大的生活压力,可许多年轻大学生并不愿意。
“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的想法,也决非洪水猛兽。这也不能就此说明大学教育的失败,其本质是功利教育给害的。读书读到博士,如果还要回到贫困地区,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当功利教育完全深入到骨髓,一看到贫困地方,吃住都不好,也就不会去那儿工作了。因为在预设的职业中,博士和贫困地方的落差太大。
一个女博士的抱怨,不可怕,但基层很需要高学历的年轻人。如果高学历的都不愿意去贫困的基層工作,显然是不利于基层发展的。这就需要大学教育要多做些实质性工作;也需要国家在投入方面,不要把过多的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多向贫困地区倾斜。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少些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