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是保障基层服务系统化的渠道之一,城市化進程的发展要求城市边沿的村、镇地区在发展中借助于基层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本文从基层综合公共平台运行存在的部分问题出发,分析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城镇化;政府主体;市场经济
一、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含义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是以城乡基层群众的发展为基础,信息互联网为载体,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计生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层符合网络平台及公共服务中心。目前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社会资金入驻的方式为城乡群众提供服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关系到城乡整体的发展,关注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成为考核我国城乡政府机构的重要窗口。
二、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我国“十二五”规划后,国家对城乡建设及综合服务机制的实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政府逐渐明确了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中的职责和分工,资金的下发和投入称为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稳固发展的经济后盾。综合服务平台机制的逐步运行,城乡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推广“一站式”服务机制,我国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取得了部分成果。截止到2017年6月下旬,我国目前的社保卡已覆盖全国超过72%人口,向国家“十三五”规划“覆盖90%人口”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2016年12月,我国城乡群众中农村群众共发放55万张社保卡。为了深入实现综合服务,部分城乡地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逐步将金融服务、信息咨询、邮政电信、水电缴费、养老托幼等服务逐步纳入平台,扩展服务的综合性覆盖范围。
三、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综合服务人才匮乏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多为城乡地域的群众发展提供协助,城乡经济水平与城镇相比偏低,缺乏吸引人才入驻的竞争力。城乡地区人才稀少,招聘困难,政府为了弥补人才的稀缺,常常以委派的方式从城镇调派人员扎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层服务中,人员薪酬待遇由市、区级政府确定,参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标准。狭窄的发展通道和晋升空间,导致委派城乡的人员流失,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多由社会工作者支撑。
(二)服务依赖政府灵活性不高
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体构建,政府提供大部分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导致综合服务平台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自身的发展灵活性。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只见“政府背影”而不见“居民身影”,导致该平台在政府需求与群众需求之间失去平衡。城乡政府作为“指导者”常以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强加在发展落后区域,造成区域发展的不适应,政府投资的经费浪费。
(三)地方性服务平台无评估考核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主要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服务发展服务,强调基础平台运行。在实际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考核中,比较平台运行经费使用情况、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而对社会组织参与程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作用和平台运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指标则鲜有涉略,出现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平台的运行情况。
四、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一)城乡建设人才培育体系
城乡的经济发展中,人才不可或缺。依赖政府的委派和人才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在基层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目前城乡发展优势结合,开展培育服务人才体系。如以镇为单位,10公里距离内的所有基层服务平台人员,共享实训基地、专业培训、实战操作等培训资源。出台“留乡发展”人才的优惠策略,强调基层服务经验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关联中。倡导“师徒”衔接的人力资源模式,注重社会工作者经验的传播。建立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和城乡基层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每个季度至少举办2次培训教育或者交流竞赛。
(二)增加社会资金投入政府监管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关系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资金的主导而形成服务平台灵活性低。在实际的发展中,基层服务平台应该吸引社会经济力量的入驻,包括社会组织、个人捐助,实力企业投资等。如每年举行一次基础综合平台发展的特色、优势评估,按照乡镇为单位,评选在过去一年中形成招商引资的特色产业,以市、区为单位,政府出资帮助乡镇做宣传,开展互联网商务的体系构建,以城乡发展规模较大企业为试点,进一步拓展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三)客观公正加强服务平台过程评估
基层综合服务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单单以事后评估的结果定论平台运行的好与坏,应该注重事前的考察、事中监督、事后评定结果的多个环节评估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主要做法是进一步强化县(区)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的主导作用,完善对平台运行的规划、投入、检查、监督等机制。明确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作为平台运行的直接责任主体,建立和健全其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了尽可能地公正客观,政府可以采用平级乡镇服务平台相互打分的做法,打分者不只是政府人员,还包括群众代表或者随机抽取的群众人员。接近“盲评”的方式,避免了相互袒护,增强了公正性。
总结
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与城乡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下,其主导作用应当积极发挥,做好引导、监督的工作,积极协助城乡发展中基础服务的资金引入、人才培养,增强城乡基层综合服务的“造血能力”,公平客观地评价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08).
[2]潘华.如何建立健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15,(24).
[3]李孝敏.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5,(21).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键词: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城镇化;政府主体;市场经济
一、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含义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是以城乡基层群众的发展为基础,信息互联网为载体,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计生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层符合网络平台及公共服务中心。目前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社会资金入驻的方式为城乡群众提供服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关系到城乡整体的发展,关注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成为考核我国城乡政府机构的重要窗口。
二、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我国“十二五”规划后,国家对城乡建设及综合服务机制的实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政府逐渐明确了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中的职责和分工,资金的下发和投入称为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稳固发展的经济后盾。综合服务平台机制的逐步运行,城乡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推广“一站式”服务机制,我国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取得了部分成果。截止到2017年6月下旬,我国目前的社保卡已覆盖全国超过72%人口,向国家“十三五”规划“覆盖90%人口”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2016年12月,我国城乡群众中农村群众共发放55万张社保卡。为了深入实现综合服务,部分城乡地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逐步将金融服务、信息咨询、邮政电信、水电缴费、养老托幼等服务逐步纳入平台,扩展服务的综合性覆盖范围。
三、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综合服务人才匮乏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多为城乡地域的群众发展提供协助,城乡经济水平与城镇相比偏低,缺乏吸引人才入驻的竞争力。城乡地区人才稀少,招聘困难,政府为了弥补人才的稀缺,常常以委派的方式从城镇调派人员扎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层服务中,人员薪酬待遇由市、区级政府确定,参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标准。狭窄的发展通道和晋升空间,导致委派城乡的人员流失,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多由社会工作者支撑。
(二)服务依赖政府灵活性不高
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体构建,政府提供大部分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导致综合服务平台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自身的发展灵活性。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只见“政府背影”而不见“居民身影”,导致该平台在政府需求与群众需求之间失去平衡。城乡政府作为“指导者”常以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强加在发展落后区域,造成区域发展的不适应,政府投资的经费浪费。
(三)地方性服务平台无评估考核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主要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服务发展服务,强调基础平台运行。在实际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考核中,比较平台运行经费使用情况、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而对社会组织参与程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作用和平台运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指标则鲜有涉略,出现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平台的运行情况。
四、我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一)城乡建设人才培育体系
城乡的经济发展中,人才不可或缺。依赖政府的委派和人才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在基层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目前城乡发展优势结合,开展培育服务人才体系。如以镇为单位,10公里距离内的所有基层服务平台人员,共享实训基地、专业培训、实战操作等培训资源。出台“留乡发展”人才的优惠策略,强调基层服务经验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关联中。倡导“师徒”衔接的人力资源模式,注重社会工作者经验的传播。建立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和城乡基层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每个季度至少举办2次培训教育或者交流竞赛。
(二)增加社会资金投入政府监管
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关系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资金的主导而形成服务平台灵活性低。在实际的发展中,基层服务平台应该吸引社会经济力量的入驻,包括社会组织、个人捐助,实力企业投资等。如每年举行一次基础综合平台发展的特色、优势评估,按照乡镇为单位,评选在过去一年中形成招商引资的特色产业,以市、区为单位,政府出资帮助乡镇做宣传,开展互联网商务的体系构建,以城乡发展规模较大企业为试点,进一步拓展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三)客观公正加强服务平台过程评估
基层综合服务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单单以事后评估的结果定论平台运行的好与坏,应该注重事前的考察、事中监督、事后评定结果的多个环节评估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主要做法是进一步强化县(区)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的主导作用,完善对平台运行的规划、投入、检查、监督等机制。明确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作为平台运行的直接责任主体,建立和健全其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了尽可能地公正客观,政府可以采用平级乡镇服务平台相互打分的做法,打分者不只是政府人员,还包括群众代表或者随机抽取的群众人员。接近“盲评”的方式,避免了相互袒护,增强了公正性。
总结
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与城乡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下,其主导作用应当积极发挥,做好引导、监督的工作,积极协助城乡发展中基础服务的资金引入、人才培养,增强城乡基层综合服务的“造血能力”,公平客观地评价城乡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08).
[2]潘华.如何建立健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15,(24).
[3]李孝敏.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5,(21).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