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情境体验——激发自主建构的欲望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奇、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产生自主建构的需要,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刻。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选6个学生站成一排横队,每人发4个大小一样的圈,在队伍中间的正前方3米处放一泥人,要求进行套圈比赛,看谁套中的次数多?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喊起来: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怎么改比赛就公平?学生立刻说将6个学生围成圆形更公平。
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数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充满数学智慧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体验而创设的情境要服从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情境体验在实际运用时还要把握好时间,时间拖长,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减弱与淡化,要张驰有度,将情境带来的短暂冲动逐步过渡为对所学知识深层次的体验与认识,主动建构知识。
二、活动体验——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感知”“动作”“表象”“概念” “符号”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都要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材料和操作活动,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并思考: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三分之一。
师:得出同样结论的小组请举手。(大部分小组都认同,有两组有不同意见。)
B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四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四分之一。
C组:我们在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用不了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师: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我来试试看!(从学具箱中随手取出一個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里,一次,两次,再来一次,三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三分之一。
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探索情境,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实验情况的对比,主动观察、思考,进而建构“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既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快乐。
三、交流体验——完善自主建构的成果
通过讨论与交流,相互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群体所共享。教学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立体交流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给予学生发展空间,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让学生在交流、辩论中自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让体验充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建构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灵活选用策略,促使我们数学课堂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情境体验——激发自主建构的欲望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奇、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产生自主建构的需要,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刻。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选6个学生站成一排横队,每人发4个大小一样的圈,在队伍中间的正前方3米处放一泥人,要求进行套圈比赛,看谁套中的次数多?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喊起来: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怎么改比赛就公平?学生立刻说将6个学生围成圆形更公平。
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数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充满数学智慧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体验而创设的情境要服从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情境体验在实际运用时还要把握好时间,时间拖长,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减弱与淡化,要张驰有度,将情境带来的短暂冲动逐步过渡为对所学知识深层次的体验与认识,主动建构知识。
二、活动体验——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感知”“动作”“表象”“概念” “符号”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都要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材料和操作活动,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并思考: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三分之一。
师:得出同样结论的小组请举手。(大部分小组都认同,有两组有不同意见。)
B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四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四分之一。
C组:我们在空圆锥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用不了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师: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我来试试看!(从学具箱中随手取出一個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里,一次,两次,再来一次,三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三分之一。
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探索情境,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实验情况的对比,主动观察、思考,进而建构“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既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快乐。
三、交流体验——完善自主建构的成果
通过讨论与交流,相互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群体所共享。教学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立体交流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给予学生发展空间,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让学生在交流、辩论中自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让体验充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建构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灵活选用策略,促使我们数学课堂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