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常见否定词词义辨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nking34875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否定意义的实虚词,而这些否定性词语,往往会影响翻译的准确与精当,对其作收集与归纳,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教学积累,进行归类、整合,对其略作管窥之见。
  一、不需要借助其他语境、词句的推导和揣测,直接表示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所谓直接,就是直截了当,不兜圈子,不拐弯抹角的含有否定性的意思。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列举如下案例。
  1.“不”。如《荀子》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为副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个别副词的前面,表示否定。
  2.“弗”。为“不”的同源字。《吕氏春秋·察今》中“澭水暴益,荆人弗知”,《战国策·秦策一》中“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以上均表示副词“不”的意思。
  “不”与“弗”的意义是相同的,它们都不能用来否定名词,只表示一般的句意否定。
  “不”与“弗”也略有区别:“不”可以不带宾语,也可以带宾语;“不”后面的动词有两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后面的名词使用,也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不”还可在句末使用,所构成的句子属是非问句,可翻译为“没有”“……吗”等意思。“弗”后面使用的词语一般为及物动词,且动词后面无需添加名词,往往不需要带宾语;“弗”后面的名词通常用如及物动词。
  3.“否”。《说文解字》中的“否”为“不”也,意即不然,不是这样。也可作“不”的通假字。 如《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中“或不焉”的“不”通“否”,即“不去”之意。《孟子·梁惠王上》中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该句中的“否”为“不”的意思。另外,《周易》中“否极泰来”的“否”,为卦不顺利,不好的时运,句意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水经注》中“穴有通否,水有盈漏”,“否”为阻隔不通的意思。
  “否”在用法方面,和作为表示应答之词的“然”字的意思对立。在单词句中,常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这样”,“不然”或“不”,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常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使用。
  4.“无”。没有,与“有”相对。《游褒禅山记》中“可以无悔矣”,其中“无”即“不会”。
  “無”,古书中也可写作“毋”,有些古书也作“无”;“無”表示劝阻、禁止时,通“毋”;“無”偶然也作“不有”,还可以说为“無有”,“不有”用于没有主语的分句里,还可用在否定词后面用作双重否定。
  5.“毋”。表示“劝阻”或“禁止”的意思,相当于“别”“不要”。《说文解字》中“毋”,“止之”也,意为“不”,同为此意的还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史记·项羽本纪》中“毋妄言,族矣”,“毋”为“不要”之意。又如《史记·外戚世家》中“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毋”通“无”,为“没有”之意。
  6.“勿”。没有。《六国论》中“齐人勿附于秦”,“勿”是否定副词作状语修饰“附”,可译为“齐人没有归附秦国”。
  “毋”和“勿”两个词的意义相同,往往用作祈使句,两词都可用在谓语动词前面,表示有劝阻或禁止的意思,常用为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其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毋”可以与形容词、动词一起连用,一般用作对行为状态的否定;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勿”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表示施事行为的主体不打算实施某一行为动作或不选择,其后的动词往往不带宾语。
  7.“非”。在《劝学》中,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句子,“非”即为“没有”“无”的意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中“非”为“不正确”“不对”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中“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非”为“不”“不是”的意思。
  8.“别”。《红楼梦》中“你别埋怨。打了哪里”,“别”为副词,表示禁止,“不要”的意思。
  9.“未”。《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均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未”意思为“不曾”“没有”。
  “未”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前面的“没有”,表示事情、行为还没有实现,有将然的否定,如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含蓄、委婉的否定,也表示事情尚没有发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某种动作行为仍未施行(没有)。
  此外,要注意“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点是与将来实现的可能性作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实对比,而“未尝”只是简单地对过去作否定。
  10.“莫”。《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两句中“莫”作副词,相当于“不”。《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资治通鉴》:“莫用众人之议。”此两句中“莫”表示劝诫,意思为“不要”“不可”“不能”。《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两句中“莫”的意思为“没有谁”“没有什么”。表示此意的还有《秋水》中有言:“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由上述事例可見,“莫”是一个否定义的不定代词,可翻译为“没有那一种东西(事情)”“没有谁”等;上古时期“莫”字偶也可作否定副词,意同“不”;自汉代以后,“莫”常常用于祈使句,可作“勿”字讲,用作禁止。
  “莫”与“若”“如”连用时,“莫”作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的“莫”多为代词。
  二、在句子中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导和判断词义,间接表示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1.“微”。《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即“非”“不是”之意。《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语·周语》:“微我,晋不战矣!”“微”即“无”“没有”之意。
  2.“休”。《三国演义》:“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意为“勿”“不要”“别”。
  3.“罔”。《尔雅·释言》中明确有言:“罔,无也。”“罔”,相当于“没有”,同样表示此意思的还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诗经·大雅·抑》中:“罔敷求先王。”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句中“罔”为副词“不”的意思。《书·大禹谟》:“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句中“罔”通“勿”,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
  4.“靡”。在《尔雅》中直言道:“靡,无也。”意为“没有”的意思。同为此意的还有《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另外,《韩非子·内储说下》一文中有言:“敌之所务,在淫察而就靡。”这其中的“靡”,即“非”“错误”。
  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词义储备。“常见”则意味“熟悉”。学习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文言文词义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况且也没有必要。所以,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否定词义与用法,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再在学习实践中去巩固和应用,定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成为高中政治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培养途径进行简要论述。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了更为生动的政治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习针对性。无论是课前预习环
“设计感”本是时装设计中的说法,通常指很特别、有个性,让人眼前一亮,符合当前流行发展趋势的服装。简单地讲就是拒绝平庸,很有创意,而上课也是如此。课要上得精彩、有创意,就要有“设计感”。有“设计感”的政治课应该是:尊重教材又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带着主体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绝不照本宣科;不走寻常路但又符合知识和生活双重逻辑,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耳目一新;站得高看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必须科学合理分组、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有效任务、开展合作竞赛活动、引导合作评价,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83  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因而教学方式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初中阶段开设体育课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欣赏作为美术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是保证美术技能发展的基础。如何提升欣赏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渗透,这是初中美术教师都亟待思考的课题。教师要紧扣“欣赏”和“探究”两个环节,带领学生通过眼看,即看内容,看表现手法和构图、色彩、线条等,再加上手的触摸,从而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交互和内心感受。这个时候教师通过审美引导,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由此让学生的感性审美和理性分析能力
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细节。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是初二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插图等无一不感到新鲜好奇。但这种好奇心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