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拼多多上市了,却没想到这只是它“噩梦”的开始。
不可否认,依靠着 “另类”的市场定位,服务于三线以下城市,以微信社交为入口,拼多多迅速地锁定了自己的用户群体。仅成立三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月活用户就达到2.95亿、一年交易1987亿元、一季度的营收增长37倍。
这在资本寒冬时代,尤其是电商行业一片红海的环境下实属不易,但是过于容忍假货的宽松态度以及压缩商家利润的”畸形“的运营模式,导致它的副作用也再进一步的蚕食拼多多的”口碑“。
有这样一个数据,对于同类产品,在拼多多平台推出的要求是:必须低于京东和淘宝价。据了解,有的产品价格甚至是只有淘宝、京东价格的24%,对于商家,尤其是以实体制造为主的商家来说,这样类似于”霸王条款“的硬性规定,对于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试想一下,当商家的定价已经是全平台的最低价,然后抛去平台的佣金费用以及人工费、制作费等,剩下的利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商家想要保持生存,他们的选择只可能是减少成本的投入,于是就有有了这样的一幕——小米新品、雷碧、七匹狠等产品的出现。
近日,一条关于童话大王郑渊洁投诉拼多多侵权的新闻再一次将拼多多推上了风口之上。郑渊洁表示,多位读者向其举报拼多多平台上的专营店销售盗版皮皮鲁图书,而在此之前,创维也曾因拼多多充斥着大量假冒创维产品而对拼多多进行投诉。
如果说部分消费群体有这类“山寨货”的消费需求,而拼多多恰好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是否就認为这种畸形的交易模式可以合理存在呢?如果可以那么作为被山寨的品牌方的品牌合法权益由谁来保护?拼多多助推山寨货肆意横行,品牌方还坚持做什么百年品牌?跟着山寨好了!
不仅品牌商对拼多多发起了进攻,来自竞争者的直接“排挤”也逐渐明朗化。7月27日,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在苏宁举办的818购物节发布会上谈及近年来社交电商的兴起时表示,拼购虽然可以便宜,但是没有品质和服务的拼很难走远,不是因为便宜就可以没有品质没有底线。显然,侯恩龙这句话是在针对日前刚上市的拼多多。
更早之前,京东已上线京东拼购小程序,但并未获得强势资源的推广。京东CEO刘强东也在两周前的美国财富头脑风暴科技论坛上回答拼多多是否是京东竞争对手时表示,不在意其它商业模式,“如果你在中国购物过几次,也许只要三次,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前段时间,网上曾有评论:拼多多上市,意味着消费降级,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虽说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回想电商发展的这二十几年,从淘宝、天猫到京东以及苏宁易购等众多电商平台的背后,其实也是人们消费升级意识的提升。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升级一直是中国市场发展的核心主题。电商方面,网易严选、京东也纷纷瞄准了消费升级这一主题,包括阿里也将流量向有品质保证的品牌商品倾斜。而拼多多的逆势崛起,对很多习惯消费升级思维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种颠覆。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8322元,月均仅1526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有约8.28亿(60%)的人年可支配收入在2.1万元以下,低于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中低收入人群规模庞大。
拼多多通过激活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让人们看到了中产阶级崛起之外的另一种维度上的消费升级,归根到底这是贫富差距、经济发展不均所造成的结果。
这与当年淘宝的发展背景有些类似。虽说,拼多多走着淘宝、京东曾经走过的路。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拼多多的低价是靠售卖仿冒产品、甚至是售卖假货来换取的。实则这些仿冒品、假货的价格就只值这么多钱。
显然,拼多多并没有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并将产生的价值转移给消费者。而为了保持客户粘性,“极致低价”必然会使商户盈利能力低下,劣质低价甚至假货将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因此,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和电商竞争格局决定了其长期发展受限。
写在最后
拼多多的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不能证明这就是一家“好“公司,只能说明公司符合美国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实现了创始人的利益,也将兑现拼多多各轮融资方及投行们的利益。但拼多多的市场在中国,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符合供应商的利益,又是否侵害了其他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这些利益的博弈也许才刚刚开始。
不可否认,依靠着 “另类”的市场定位,服务于三线以下城市,以微信社交为入口,拼多多迅速地锁定了自己的用户群体。仅成立三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月活用户就达到2.95亿、一年交易1987亿元、一季度的营收增长37倍。
这在资本寒冬时代,尤其是电商行业一片红海的环境下实属不易,但是过于容忍假货的宽松态度以及压缩商家利润的”畸形“的运营模式,导致它的副作用也再进一步的蚕食拼多多的”口碑“。
有这样一个数据,对于同类产品,在拼多多平台推出的要求是:必须低于京东和淘宝价。据了解,有的产品价格甚至是只有淘宝、京东价格的24%,对于商家,尤其是以实体制造为主的商家来说,这样类似于”霸王条款“的硬性规定,对于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试想一下,当商家的定价已经是全平台的最低价,然后抛去平台的佣金费用以及人工费、制作费等,剩下的利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商家想要保持生存,他们的选择只可能是减少成本的投入,于是就有有了这样的一幕——小米新品、雷碧、七匹狠等产品的出现。
近日,一条关于童话大王郑渊洁投诉拼多多侵权的新闻再一次将拼多多推上了风口之上。郑渊洁表示,多位读者向其举报拼多多平台上的专营店销售盗版皮皮鲁图书,而在此之前,创维也曾因拼多多充斥着大量假冒创维产品而对拼多多进行投诉。
如果说部分消费群体有这类“山寨货”的消费需求,而拼多多恰好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是否就認为这种畸形的交易模式可以合理存在呢?如果可以那么作为被山寨的品牌方的品牌合法权益由谁来保护?拼多多助推山寨货肆意横行,品牌方还坚持做什么百年品牌?跟着山寨好了!
不仅品牌商对拼多多发起了进攻,来自竞争者的直接“排挤”也逐渐明朗化。7月27日,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在苏宁举办的818购物节发布会上谈及近年来社交电商的兴起时表示,拼购虽然可以便宜,但是没有品质和服务的拼很难走远,不是因为便宜就可以没有品质没有底线。显然,侯恩龙这句话是在针对日前刚上市的拼多多。
更早之前,京东已上线京东拼购小程序,但并未获得强势资源的推广。京东CEO刘强东也在两周前的美国财富头脑风暴科技论坛上回答拼多多是否是京东竞争对手时表示,不在意其它商业模式,“如果你在中国购物过几次,也许只要三次,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前段时间,网上曾有评论:拼多多上市,意味着消费降级,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虽说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回想电商发展的这二十几年,从淘宝、天猫到京东以及苏宁易购等众多电商平台的背后,其实也是人们消费升级意识的提升。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升级一直是中国市场发展的核心主题。电商方面,网易严选、京东也纷纷瞄准了消费升级这一主题,包括阿里也将流量向有品质保证的品牌商品倾斜。而拼多多的逆势崛起,对很多习惯消费升级思维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种颠覆。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8322元,月均仅1526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有约8.28亿(60%)的人年可支配收入在2.1万元以下,低于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中低收入人群规模庞大。
拼多多通过激活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让人们看到了中产阶级崛起之外的另一种维度上的消费升级,归根到底这是贫富差距、经济发展不均所造成的结果。
这与当年淘宝的发展背景有些类似。虽说,拼多多走着淘宝、京东曾经走过的路。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拼多多的低价是靠售卖仿冒产品、甚至是售卖假货来换取的。实则这些仿冒品、假货的价格就只值这么多钱。
显然,拼多多并没有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并将产生的价值转移给消费者。而为了保持客户粘性,“极致低价”必然会使商户盈利能力低下,劣质低价甚至假货将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因此,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和电商竞争格局决定了其长期发展受限。
写在最后
拼多多的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不能证明这就是一家“好“公司,只能说明公司符合美国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实现了创始人的利益,也将兑现拼多多各轮融资方及投行们的利益。但拼多多的市场在中国,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符合供应商的利益,又是否侵害了其他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这些利益的博弈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