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应注重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素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词语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要联系这些因素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而不是只理解一些表面的意思,从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语境;理解;词语;教会;方法
一、引言
1.词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课堂教学情况看,有的教师就避过词语只奔课文内容,他们认为,词语的考查分数很少,去教三年六册书的词语不值。但笔者认为语文是负载信息的工具,掌握的词越多,词汇越丰富,也就越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中学生词语掌握的实际是:认识了许许多多词语的音、形、义,可就不知道支配运用它们,作文词汇依然贫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显得单一、幼稚、肤浅。史迈尔说:“学问之事,工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学生词语不会运用或者运用不熟练,也就只能说他们并没有掌握这些词语。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2.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列入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上下文、主人公、插图、环境、作者、时间、地点、单元学习要求、本文的提示语等。教师要联系这些因素来教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的含义。在阅读材料的语义场中,通过联系上下文、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插图的审读、时代背景的理解、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深刻地、全面地把握作品中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操作方法
1.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语言
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语言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内容,因此不能只图字面上的理解,要想理解其深层含义,必须瞻前顾后,整体感知。如《背影》中“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其中“聪明”一词是语言中的关键词,如何理解?是不是不糊涂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看,父亲对儿子关怀备至,不仅时时关心儿子,而且处处提醒儿子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并托房东照看儿子,爱儿子之心溢于言表。可儿子并不理解父亲,当时认为父亲太“迂”,事后儿子明白并深刻理解了父亲的爱心时,已成过去,追悔莫及,自然引起儿子的自我谴责,很明显,这里的“聪明”是运用反语,自嘲自讽,表达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追悔之情,渗透着对父亲由衷的深切思念。由此可见,注重联系,不仅深刻领会关键词的含义,还让人触摸到了作者感情的内核。结合上下文,不仅能准确理解词语,而且还能领会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语言
一般说来,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实质的体现。而这些实质往往体现在一些含蓄的语言中,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必须联系主人公的形象,否则,将无所适从。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狼狈不堪”,“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两句中的“狼狈”,学生会理解为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做坏事,这样就和实际意义背道而驰。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为乞丐”的形象,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行不通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命运注定要失败,等待他的只有穷困潦倒。菲利普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他自私、庸俗、贪鄙、冷酷,金钱的腐蚀与毒害使他翻脸不认人。所以,两个“狼狈”含义不同:前一个意为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后一个意为窘迫的神情。如果不这样去分析的话,根本也不可能理解“狼狈”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了。
3.通过插图理解语言
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心理学家布朗斯佛尔德和詹逊在一个实验中,让两组被实验阅读学生同读一篇课文,其中一组学生事先看了图画,而另一组学生没看,结果表明,在没有图画提供语境时,这段课文很难理解。有了图画提供语境,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图画显效性如此之大,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如学习《望江南》一诗时,诗中“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是什么意思?有些学生理解为“孤独”“孤零零”等,结合诗句就是说楼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插图上只有一个人,一个“独”字,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句“独”字也有特殊含义,思妇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识见的羞怯心绪,是思妇特殊身份的表征,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
4.通过时代背景理解语言
语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意思各不相同。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上课宣布坏消息时,用了两个“最后”,一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一个是“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它的含义有同学这样理解:第一个“最后”是表示先生的最后一次,第二个“最后”表示这堂课是最后一堂课,这样理解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的,当然不恰当。两个“最后”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就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了。本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小学被迫教德语一事为题材,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观察和感受,描写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动人情景。一个民族,因敌人侵占而不能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在这最后一次学习本民族语言时,这是何等的亡国之痛啊!在了解这一背景后,不难看出第一个“最后”流露出了韩麦尔先生与这里的一切难舍难分的情节,以及在严肃中蕴含着的愤怒,第二个“最后”,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的珍视,希望孩子们努力学好法语,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本国的语言是打开监狱、脚镣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5.通过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语言
有时课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找不到的,怎么办呢?可以通过作者生平背景来理解它。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为什么劈头就来一个“也”呢?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庭的变故,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对故乡失望了,于是怀着希望到异国他乡南京求学,在南京数年,仍是失望,最后怀着极大的希望东渡日本东京,东京如何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表现了鲁迅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流露出的一种强烈的悲愤与失望的情绪。总之,这句话的理解,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才能了解“也”字的含义。
三、实施策略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使用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若光知道上述的五种方法,就说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了,显然是不妥的。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所以笔者在此简述一下实施策略:
1.现在人教版的教材每课文后设计的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汇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许多生僻的字都放在里面,而许多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或者很好的成语反而被丢弃了,本来只要求学生自己按读一读、写一写内容在文中划出就行了,但现在老师还得做必要的补充,这样做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教案编写时要考虑对材料中词语辩证处理。若文字浅显,则无必要刻意运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词语,教案编排时不必考虑这些因素,按常规操作。反之,则需要在编写教案时,有机地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设计中。
3.注意时间分配。识字教学,理解词语不再是初中阶段主要任务。认识这一点,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抹杀,也不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此。即所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当然这些全靠教师在教学中辩证运用。
4.重视方法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最终的考查时放在考卷中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上述方法,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教会学生方法,使他们在离开教师课堂后,能够独立运用该方法。若如此,也就形成相应能力。
以上策略只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可能不是很全面,有许疏漏之处,但初衷是把个人的一孔之见说出来,便于同行们批评、利用、改进,进而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云鹏.语文词汇教学策略谈[J].语文学习.2005(7)
[2]李飞扬.浅论语文词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境;理解;词语;教会;方法
一、引言
1.词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课堂教学情况看,有的教师就避过词语只奔课文内容,他们认为,词语的考查分数很少,去教三年六册书的词语不值。但笔者认为语文是负载信息的工具,掌握的词越多,词汇越丰富,也就越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中学生词语掌握的实际是:认识了许许多多词语的音、形、义,可就不知道支配运用它们,作文词汇依然贫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显得单一、幼稚、肤浅。史迈尔说:“学问之事,工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学生词语不会运用或者运用不熟练,也就只能说他们并没有掌握这些词语。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2.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列入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上下文、主人公、插图、环境、作者、时间、地点、单元学习要求、本文的提示语等。教师要联系这些因素来教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的含义。在阅读材料的语义场中,通过联系上下文、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插图的审读、时代背景的理解、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深刻地、全面地把握作品中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操作方法
1.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语言
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语言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内容,因此不能只图字面上的理解,要想理解其深层含义,必须瞻前顾后,整体感知。如《背影》中“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其中“聪明”一词是语言中的关键词,如何理解?是不是不糊涂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看,父亲对儿子关怀备至,不仅时时关心儿子,而且处处提醒儿子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并托房东照看儿子,爱儿子之心溢于言表。可儿子并不理解父亲,当时认为父亲太“迂”,事后儿子明白并深刻理解了父亲的爱心时,已成过去,追悔莫及,自然引起儿子的自我谴责,很明显,这里的“聪明”是运用反语,自嘲自讽,表达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追悔之情,渗透着对父亲由衷的深切思念。由此可见,注重联系,不仅深刻领会关键词的含义,还让人触摸到了作者感情的内核。结合上下文,不仅能准确理解词语,而且还能领会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语言
一般说来,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实质的体现。而这些实质往往体现在一些含蓄的语言中,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必须联系主人公的形象,否则,将无所适从。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狼狈不堪”,“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两句中的“狼狈”,学生会理解为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做坏事,这样就和实际意义背道而驰。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为乞丐”的形象,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行不通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命运注定要失败,等待他的只有穷困潦倒。菲利普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他自私、庸俗、贪鄙、冷酷,金钱的腐蚀与毒害使他翻脸不认人。所以,两个“狼狈”含义不同:前一个意为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后一个意为窘迫的神情。如果不这样去分析的话,根本也不可能理解“狼狈”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了。
3.通过插图理解语言
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心理学家布朗斯佛尔德和詹逊在一个实验中,让两组被实验阅读学生同读一篇课文,其中一组学生事先看了图画,而另一组学生没看,结果表明,在没有图画提供语境时,这段课文很难理解。有了图画提供语境,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图画显效性如此之大,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如学习《望江南》一诗时,诗中“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是什么意思?有些学生理解为“孤独”“孤零零”等,结合诗句就是说楼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插图上只有一个人,一个“独”字,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句“独”字也有特殊含义,思妇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识见的羞怯心绪,是思妇特殊身份的表征,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
4.通过时代背景理解语言
语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意思各不相同。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上课宣布坏消息时,用了两个“最后”,一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一个是“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它的含义有同学这样理解:第一个“最后”是表示先生的最后一次,第二个“最后”表示这堂课是最后一堂课,这样理解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的,当然不恰当。两个“最后”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就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了。本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小学被迫教德语一事为题材,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观察和感受,描写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动人情景。一个民族,因敌人侵占而不能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在这最后一次学习本民族语言时,这是何等的亡国之痛啊!在了解这一背景后,不难看出第一个“最后”流露出了韩麦尔先生与这里的一切难舍难分的情节,以及在严肃中蕴含着的愤怒,第二个“最后”,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的珍视,希望孩子们努力学好法语,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本国的语言是打开监狱、脚镣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5.通过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语言
有时课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找不到的,怎么办呢?可以通过作者生平背景来理解它。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为什么劈头就来一个“也”呢?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庭的变故,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对故乡失望了,于是怀着希望到异国他乡南京求学,在南京数年,仍是失望,最后怀着极大的希望东渡日本东京,东京如何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表现了鲁迅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流露出的一种强烈的悲愤与失望的情绪。总之,这句话的理解,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才能了解“也”字的含义。
三、实施策略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使用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若光知道上述的五种方法,就说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了,显然是不妥的。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所以笔者在此简述一下实施策略:
1.现在人教版的教材每课文后设计的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汇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许多生僻的字都放在里面,而许多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或者很好的成语反而被丢弃了,本来只要求学生自己按读一读、写一写内容在文中划出就行了,但现在老师还得做必要的补充,这样做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教案编写时要考虑对材料中词语辩证处理。若文字浅显,则无必要刻意运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词语,教案编排时不必考虑这些因素,按常规操作。反之,则需要在编写教案时,有机地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设计中。
3.注意时间分配。识字教学,理解词语不再是初中阶段主要任务。认识这一点,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抹杀,也不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此。即所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当然这些全靠教师在教学中辩证运用。
4.重视方法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最终的考查时放在考卷中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上述方法,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教会学生方法,使他们在离开教师课堂后,能够独立运用该方法。若如此,也就形成相应能力。
以上策略只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可能不是很全面,有许疏漏之处,但初衷是把个人的一孔之见说出来,便于同行们批评、利用、改进,进而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云鹏.语文词汇教学策略谈[J].语文学习.2005(7)
[2]李飞扬.浅论语文词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